<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向焕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昆仑山下的青藏铁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铁十师汽车营一上青藏高原</b></p> <p class="ql-block">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这年的3月,我应征入伍,来到铁道兵第十师(8510部队)服役,开始了24年的军旅生涯。新兵入伍后需进行新兵训练,铁十师新兵团驻甘肃省山丹军马场一个闲置的军营内。我们经过一个月的短暂军训,即补入老部队。我们12名一起入伍的新兵战友,被分配到师后勤部汽车营,我被分配到一连任给养员。</p> <p class="ql-block"> 师后汽车营是新组建的单位。1958年底,铁道兵整编,撤消原50团(机械团)建制,其所属连队分别组建成机械营、汽车营、修理厂。汽车营驻甘肃清水,为师后保障分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酒泉卫星发射基地</p> <p class="ql-block"> 沙漠深处的“和平里”</p><p class="ql-block"> 汽车连的司机每次出车都会由连队文书签发一张《行驶卡片》,上面载明用车单位、出车时间、到达地点等内容,司机据此执行运输任务。回连报销差旅费也多是到和平里出车,新兵的我对和平里在哪个方位很想搞清楚,问及此事,大多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后来有老兵告诉我,和平里在金塔县以北几十公里外的沙漠里。其实和平里并不是那个地方的真实地名,是远在千里外北京市的一个小地名。因为此地建设的是国家绝密国防工程,为了对外保密,用它作为‘代名’而已。真实地名是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一个叫绿园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原来铁十师于1958年5月奉命从浙江兰溪秘密调防甘肃清水,修建从清水到绿园的清绿铁路。和平里是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之一的火箭、卫星发射靶场,就是后来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据说1958年,西方国家对在朝鲜的志愿军20集团军突然“消失”感到纳闷、不解。其实20集团军从朝鲜回国后即秘密开赴和平里,十几万大军立即投入基地工程建设施工。当时基地称为“20工程”。清绿铁路就是为基地服务的专用铁路线。到目前为止,是我国唯一一条全部由军人管理、运营,在任何公开发行的地图上也找不到的铁路,铁十师不愧为“两弹一星工程”的开路先锋。清绿铁路全长240多公里,蜿蜒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是这里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施工部队凭着双手,肩挑背杠,用人海战术,战胜艰难困苦,完成施工任务,清绿铁路的终点车站也叫和平里车站。</p><p class="ql-block"> 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一座沙漠新城——东风航天域,通向航天城的清绿铁路终点车站,也改名为东风车站。为什么要将“和平里”改为“东风”?据说东风一词是当时为了保密,基地对外电话联系时所用的暗语。譬如北京总部打电话到基地,当时电话都是人工转接:“请接‘东风’”。基地打电话到总部,接电话人问:“你是哪里?”,我是东风。时间一长,“东风”就成了基地的地名了。也许东风比和平里叫起来顺口,还可能喻意“东风压倒西风”,意指我国的航天科技一定要赶上、超过西方国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9年铁十师在青绿铁路施工中人工铺轨作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上青藏高原</b></p> <p class="ql-block"> 青绿铁路经过铁十师官兵一年多夜以继日的顽强战斗,于1960年5月铺轨通车。铁道兵又令十师承担青藏铁路泉吉峡东至格尔木段170公里施工任务,47、48团部分施工部队迅速转战新区。</p> <p class="ql-block"><b> 1.第一次到格尔木</b></p><p class="ql-block"> 每年5、6月份,是部队发放夏服的时间,我们连有七、八台车,十几名战士在格尔木47团住勤,配属47团执行营建施工任务,连里让我给他们去发夏服。5月下旬,连里申请两台给驻在锡铁山隧道施工的48团运木料的任务,我随车一同前往。其中一台车的司机李荣(班长,56年四川兵),助手方良来(56年浙江兵)。另一台车的司机李润德(山西人),我坐他的车。其实李润德不是专职司机,而是一排排长,因那时军队规定军官每年必须下连“当兵”一个月。李排长是在“当兵”期间顶班司机开车。我们两台车,李班长在前,李排长在后(带队指挥),一早从甘肃清水出发,向西驶向格尔木。</p> <p class="ql-block"> 甘肃清水到青海格尔木全程1024公里,我这个新兵摊上这么个差事,心里格外高兴。那时的公路基本都是砂石、黄土路面,有的路段坑洼不平,形成搓板路,汽车行驶速度一般都在30迈左右。即使这样慢的速度,车后扬起的尘土仍有4、50米远。当天走到玉门时,只见灯火一片,好像来到大城市一样。其实这里是玉门矿区,离玉门市还有很远的距离。从清水到玉门220公里左右,汽车走了10来个小时,当天就在玉门矿区住下。第二天,我们又继续西行,出嘉峪关后,公路穿行在戈壁滩上,在桥湾折向西南,到安西,即现在的瓜洲市。安西虽是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片绿洲,但这里却是我国的“风都”。据说一年有近300天刮风,风力都在10级左右,每当刮起风来,风沙弥漫,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能见度不足10米。据说有一司机在此遇到风暴,汽车无法行驶,只好将车停在路边避风。当风暴过去之后下车一看,迎风面的车漆不见了,引擎盖和翼子板像被砂轮打磨过一样,铮光瓦亮。我们在这里虽未遇到风暴,但风沙还是见识过了,呼吸困难,人喘不过气来。从安西行驶120公里就是敦煌县(现在的敦煌市),总后在此设有兵站,也是红柳园到拉萨的第一座兵站。敦煌往西约20公里,在路边看到一块木牌,上书“阳关”二字,这就是唐朝诗人王维“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一诗里的“阳关”。公路从这里向南进入无人区,沿线除了每隔10公里左右有一养路工房外,再无任何人烟。翻过当金山口,即进入青海省境内,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寸草不生,灰蒙蒙的似无任何生物存在,阳光下,好像有烟雾从地下袅袅升起,飘向空中,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不过也有高兴的时候,当看到前方有一片湖水,碧波荡漾,立刻感到心旷神怡。可是我们的车老是开不到湖边,那片湖水总是在车的前面移动似的。我问李排长:“我们的车什么时候能到‘湖’边”?李排长告诉:“那不是湖,那是海市蜃楼”。哦!我以前只知道大海边可以看到海市蜃楼,想不到戈壁滩上也能看到这种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察尔汗盐湖上的“万丈盐桥”</p> <p class="ql-block"> 青藏公路是进藏的主要公路干线,但路上的车辆却不是很多,地方车辆更少,基本都是军车,而且大都是总后几个汽车团的车在跑。1959年3月20日,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反动集团,撕毁与中央政府签订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发动叛乱,向中央驻拉萨代表机构和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机关发动进攻,驻藏部队奉命进行反击,一场平息叛乱的战争随即打响。我们在路上看到由北往南的多是调往西藏参加平叛的部队,他们一般都是大车队,行车速度也慢。而由南往北的两三个大车队比较特殊,车上乘坐的是藏民和军人,一车藏民紧跟一车军人,每台藏民车上约有3、40人,还有少量妇女,一律穿降红色藏袍。军人车上乘坐10几个(一个班)军人,全副武装,荷枪实弹,在车顶架一挺机枪。我们当时就猜想,这可能是从西藏拉萨出发,押送西藏叛匪俘虏去内地劳动改造的。后来到住勤点得到证实。西藏平叛的胜利,不但加速了西藏民主改革进程,使百万农奴得到了翻身解放。西藏社会从农奴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且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西南边防得到巩固。</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两台车第三天才到卸车地——48团锡铁山隧道工地。我是第一次到铁路施工现场,看到那火热的劳动场面,发电机、压风机的轰鸣震耳欲聋,感到很是震撼。卸车后,我们的车从锡铁山向南,继续在戈壁滩上行驶,总感觉车速很慢,看里程表指针在‘20’上下晃动。问李排长:“这么平坦的路,车为什么跑不起来?”李排长说:“这是上坡,有几十公里,所以看似平地”。前面出现了“柏油路”,车速也快了。李排长告诉我,我们到了察尔汗盐湖。察尔汗盐湖以前在学地理时学过,它是我国第一大盐湖,也是世界著名的内陆盐湖之一,据说察尔汗盐湖的盐资源储量达600亿吨,还有很多其他矿物资源,是个聚宝盆,身临其境十分震撼。说它是湖,其实根本看不到水,湖的表面是一层像犁耕过的土地,据说有10——20米厚的盐盖,在它上面建的公路完全是用盐铺成的,黑色光亮的路面比柏油马路还柏油马路。在公路的东侧建有一规模不大的盐化工厂,工厂旁边即是空军的机场。盐湖上的公路有32公里,是一座浮在卤水上的“万丈盐桥”。青藏铁路要从盐湖通过,还有大量的技术难题需要科学家们去解决。</p> <p class="ql-block"> 察尔汗盐湖离格尔木60公里,当天到住勤点看望了在此执行任务的同志们,李排长代表连首长向他们表示慰问,并给他们发放了夏服,大家都很高兴。第二天我们即踏上返回甘肃清水的行程。这次格尔木之行,前后7天,行程2000多公里,顺利完成了任务,也经历了未曾经历过的新事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敦煌往西20公里左右,就是有名的“阳关”</p> <p class="ql-block"><b> 2.汽车营一连移驻敦煌县</b></p><p class="ql-block"> 随着清绿铁路施工任务接近尾声,中央军委于1959年2月令铁十师承担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任务。1959年3月,部分在清绿铁路完成施工任务的部队逐渐向新区转移。1960年3月,汽车一连先于师机关移防,部署于甘肃省敦煌县,便于师机关及其他大部队移防时承担运输任务。这之前汽车二连已经移防格尔木。敦煌县(现在的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处于甘肃、青海、新疆的交汇处,县城距离兰新铁路桥湾车站204公里,是从甘肃进入青海的必经之地。师后材料基地就设在桥湾车站。汽车一连是师的运输主力,其驻敦煌较为合适,工程施工、人员生活所需物资器材均需从桥湾起运,第一天从连队出车到桥湾材料基地装车后,返回连队,第二天从敦煌出发,到锡铁山、格尔木等沿线工地卸车点。</p> <p class="ql-block"> 敦煌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世界著名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在离县城28公里的鸣沙山下。城内居民多为回族,经济不是很发达。我们连队住房虽然大多为民房,但与当地民众接触很少。记得当时几乎天天看到,在我们住地附近巷子里有人排成长队,手里端着脸盆,提着水桶,不知干什么?一打听,原来是排队买醋。心里想,敦煌人怎么那么爱吃醋?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国家因连续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比较艰苦。</p><p class="ql-block"> 铁十师进入青藏高原后,即进入总后供应范围,部队所需全部主、副食均由总后青藏兵站部供应实物。主食无粗粮,大米、白面各占50%,副食由总后在全国各地采购,质量、数量比地方供应要好,但没有新鲜蔬菜。为此,连队抽调几名战士,在党河边开荒种菜,以解决连队吃菜问题。师后每年秋季都要从内地采购大量冬菜(主要是萝卜、白菜)供伙食单位储藏。汽车一连在敦煌驻了将近一年,几乎每个月我都要到格尔木营部去领给养、报账。有一次,大概是61年的春节前,从格尔木回敦煌,正好与回清水休假的李亚教导员和毕可信车管助理同坐一台车(新兵坐车箱)。车过长草沟兵站,翻越当金山口,车抛锚了,无法开动。没办法,我们3人只好下车,在路边拦顺路车。总后汽车团一大依发车司机看到一个大尉(教导员)军官拦车,将车停住,问明情况后,同意搭载我们。我们3人爬上高高的大依发柴油车的敞棚车箱,在隆冬零下2、30摄氏度的气温下,跑了100多公里才到敦煌,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p> <p class="ql-block">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军队要求全军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支援国家度过困难。就是这一两粮,好像在连队也出现“粮荒”气氛。上级要求按人定量下锅,吃饭定量。有部分食量大、劳动强度大的战士感觉吃不饱饭。师里为解决部队粮食不足问题,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找粮食代用品,组织人员到草原、戈壁滩挖“野麻根”。所谓“野麻根”,就是戈壁滩上的一种植物,它的地上部分是很细的小灌木,地下根系则较发达,被形容为“地下森林”,根的直径15——20Cm左右,树(根)皮可以吃,干、鲜均可。将干皮磨成粉,与面粉混合可制成馒头、包子、饺子当主粮。鲜皮与肉食炖,不失为“美味佳肴”。师后军需部门曾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二是组织捕鱼队、打猎队。夏天捕鱼队到青海湖捕捞湟鱼,据说有时一拖网可捞起上千斤、甚至几千斤的湟鱼,然后就地制成鱼干。打猎队则是在冬天到草原、戈壁滩捕猎黄羊、石羊,剥皮后自然冰冻,然后由军需部门分配供应各伙食单位。那时还没有环保的概念,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如果拿到现在,那是有损生态环境之嫌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敦煌莫高窟,离敦煌县城28公里</p> <p class="ql-block"><b> 3.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b></p><p class="ql-block"> 50年代末、60年代初,技术革新、增产节约,曾作为群众运动在全国开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形势下的产物,军队也不例外。军队的基层单位如何开展技术革新,增产节约,从何处着手?则要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师后军需部门将连队伙食单位改灶节煤当作重点。那时部队的伙食标准很低,陆军一类灶每人每天才0.321元,由于做饭所用炉灶是传统的老式炉灶,耗煤量大,100多人的连队,每天要烧掉一、二百斤煤,有限的伙食费近三分之一被“烧掉了”,因而节约潜力很大。为此,师后组织有改灶经验的技术骨干,到各单位帮助改灶、传授节煤经验。所谓改灶,就是将老式炉灶改成马蹄形回风灶。改灶后,只要司炉与炊事员配合得当,理论上较改灶前可节约80%左右。</p> <p class="ql-block"> 马蹄形回风灶只适合炒菜用,需要较长时间蒸煮,如做米饭、蒸馒头、烧开水则不太适用。这时就要用到一种叫“強化器”的工具。所谓“强化器”,就是用一普通(无压力)的烧水炉,在排气嘴接上一根胶管,胶管再接一紫铜管,铜管另一端纵向切口,焊上一片剃须刀片,一套“強化器”就做成了。当开水烧开产生蒸气,铜管上的刀片发出啸叫声,就可以蒸煮了。“强化器”是利用超声波原理,当蒸气吹动刀片产生震动极快频率的声波,这种超声波进入米、面的分子内,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达到快速熟透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敦煌著名景点 鸣沙山、月牙泉</p> <p class="ql-block"><b> 4.千里青藏线上汽车兵</b></p><p class="ql-block"> 那时汽车司机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特别是年青的战士们,都梦想着能当上一名汽车兵,驾驶着汽车走南闯北,很是风光。殊不知汽车司机是一种高风险的工种,不但责任重大,而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一旦出事故,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的可能造成人身伤亡。军内对汽车驾驶员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处理非常严历。1961年以前对发生这种事故的司机都要被判刑。我们连有一名56年入伍的浙江籍朱姓班长,在一次出车途中汽车翻入桥下,结果被军事法庭判刑一年(监外执行),后来被放到炊事班,期满后作复员处理。汽车二连有一名刘姓随军职工,也是因为发生事故被判刑一年,先是作监外执行,放到一连修理排劳动,中途因表现不好被收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50年代的格尔木</p> <p class="ql-block"> 青藏线上的汽车兵,特别是铁道兵的汽车兵尤为不易,因为铁道兵担负的铁路施工地域,都是比较艰险的地方,进出工地基本都是施工便道。汽车司机面临的运输任务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一般都是单台车执行任务。广袤的戈壁滩,荒无人烟的旷野,高寒缺氧,零下2、30摄氏度的气候环境,千里状似搓板的道路,这就是青藏高原汽车兵的工作场所。特别是冬天在青藏线跑车,那种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他们每天要提前一、两个小时起床发动车,要想在低温环境下将车发动,先要用火烤车,烤完油底壳再烤进气管,待发动机润滑油稀释、温度上升后。接着就要开始用摇把摇车。在空气稀薄的高原摇车,是非常吃力的体力活,体力差的摇分把钟就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要把车摇得发动起来,少则3、5分钟,多则1、20分钟,才能将车发动。那时的车况,即使起动机完好,摇车这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待汽车发动,温度升到80度左右,就要给水箱加水,到此,整个发动车的工序才算完成。司机们每天在搓板路上跑上2、300公里,不但精神要高度集中,而且全身震得酸痛。桥湾至格尔木全程757公里,这中间基本是无人区,只有敦煌、长草沟、花海子、大柴旦有兵站可供司机食宿。跑一个来回五、六天时间,他们忍饥挨饿,日夜兼程完成任务。如果遇到车辆抛锚,那麻烦可就大了,要知道,那时的车辆技术状况及道路状况,抛锚是家常便饭的事。一般的小故障,司机自己可以排除那还好说,遇到大的故障,司机自己排除不了,那就只能坏哪儿停哪儿了,但车不能离人,必须留人看守,等本连的司机捎口信回去,再派修理工来救援或派车将故障车拖回去修理。在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又冷又饿。甚至连水都喝不上,那个滋味实在难受。有个抛锚车司机回来说,晚上在车内冻的睡不着,只好下车找些擦车布沾上汽油烧着烤火取暖,但那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能忍受又冷又饿的煎熬。很多汽车司机患有慢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不能按时就歺、按时上下班、按时作息。一次任务完成,下一次任务又等着他们去完成。全师上万人生活所需物资,铁路施工所需的钢材、木料、水泥、油料、砂石料等等都需要由汽车兵从千里之外一车一车拉来,然后交给负责施工的战友,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双手,把它们变成隧道、桥梁、铁路路基。从某种意义上讲,铁道兵修建的铁路是汽车轮子拉来的。</p> <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汽车配件极度短缺,特别是有些总成件缺货,导至车况差,故障率高,司机们的工作状况更加困难。60年代初,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苏联在生产资料供应上卡我们的脖子。一段时期汽油、汽车轮胎等物资得不到补充。1961年初撒出格尔木时,我们连有近三分之一的车无法开动,有的车没有装前轮胎,用轮殼爬装到拖车的货箱内,从格尔木拖载到桥湾,再拖上平板火车,然后由火车载着我们,驶向河北高碑店休整。(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藏铁路通车后格尔木新城被称为东方盐湖城</p> <p class="ql-block"><b>作者:向焕伯</b></p><p class="ql-block">1959年入伍的湖南兵,曾先后在师后汽车营(1959—1965、1970—1979)、财务科(1965—1970、1979—1982)工作,1982年转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