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沅缘

童猫35116419

<h1><b>近些年来,吴立民这个名字频频萦绕我的耳畔。缘起有三:我先生孙庆芳(后面简称老孙)正潜心研究历代经论,尤其重视清末至当代的人文人物和典籍。特重剪除人云亦云的内容,把现象放在时代与环境中作研究。<br></b><b>吴立民先生(1927-2009),曾连任两届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十年)。吴立民先生曾依据深藏于“法门寺”地宫距今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密曼荼罗,研究挖掘整理出当今《药师茶供会》做为茶禅一味和药师法的一部分而造立了法本。他不仅破解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更融通中国传统文化在业界享有崇高声望。</b></h1> <h1><b>众多的学术中老孙认为颇有价值的经论,应属顾畴(法号净缘)和顾净缘的义子吴立民(号吴明)师徒二人。老孙把这二人的学术合称为“净明学”。净明学中有一部书共四辑,书名为《药师经法研究》;经朋友李老师和岳老师的引荐,我们又结识了吴先生多位入室弟子。<br></b><b>2024年起为纪念吴立民先生百年华诞,岳老师奉出吴先生于1992年造立的药师茶供。由于药师茶供会言简而义丰,需要具有一定功力的人详细与解析,还需要从文本转化为可以实操的技能。所以,岳老师将此重任委托给了我先生孙庆芳,做为引玉之砖以飧同好。开设吴信如(吴立民的法号)阿闍梨药师茶供会的高级研修班,已从五台山开讲,后历北京、沧州、梵净山,这次是安排在吴先生故里湖南(吴先生原供职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岳老师选定的授课地点为洞庭湖畔、沅江之滨的益阳沅江景兴寺。</b></h1> <h1><b>借以上三个缘由,2025年4月21日我随先生受邀从北京出发去湖南长沙。首先会见了位于长沙中心区开福寺对面的“嫏环福地”(吴先生著作的集中地,嫏环福地这个成语是藏书之地的意思)吴先生的小女儿以叙旧情;后续游览长沙市著名的景区;最后去益阳沅江的“景星寺”,在那里定于23——25日由老孙在吴立民阿闍梨药师茶供会为高级研修班授课。</b></h1> <h1><b>21号我们从北京出发,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不知梨花带雨,是不是动人的情调?一片云、一烟雨,那是我们对吴老思念的映射!22号早6点多,吴立民先生的弟子英缨、王超二位,早早冒雨等候在长沙站,然后开车带我们到长沙最有特色的餐馆(吉尼斯纪录的“天下第一粉”)吃早餐。虽然,我们北方人的胃,一时不能接受湖南那满满的热辣,但,我们对吴立民先生在湖南从事佛教文化研究和弘扬活动,对湖南教育、文化传播以及唐密的复兴发展促进的热度肯定是一样。<br></b><b>前面提到我们这次的目的是益阳沅江的“景星寺”,参加那里定于23——25日,吴立民阿闍梨药师茶供会的高级研修班。现在社会的浮躁需要沉淀,许多人通过茶禅一味净化心灵,康健身心,净化烦心与喧嚣,达到正心滋养的效果。但,难于找到好的师传。寺庙古老肃穆宁静可以修正身心。所以,借此纪念这位大德诞辰百年,正是重温《药师茶供会》的好时机。</b></h1> <h1><b>景星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兴废和重建,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文化和宗教价值。最后重建景星寺是2007年,沅江籍吴立民先生的弟子大愿法师为回报家乡,重修景星寺及琼湖公园相关公益设施。<br></b><b>22号是报到的日子,下午我们从长沙驱车到益阳景星寺大约二个小时。这里环境幽雅清净,寺前与湖心路相通,寺后与庆云山路相连。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巍峨庄严,这里是省级宗教活动场所。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规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b></h1> <h1><b>景星寺的禅晖监院热情接待了我们,禅晖法师准备工作想得很到位周到,一看便知他是个有能力的主持。他的茶室古朴简洁,茶台后面的背景,悬挂的李淑同的书法拓片。相见后,我们依依各自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去会堂准备第二天电脑投影设备的连接调试,还有一些会场布置和其它具体事宜安排。</b></h1> <h1><b>这次参加研修班的人大约有30人,大家从各个地区自费远道而来(北京、深圳、广东、山西、湖南等)。吴立民先生的药师经法很有特色,它是从色、息、心三方面进行阐述,让人们从饮食、呼吸和睡眠的生命活动中来修持,让人学会生活。参加研修的大多数人对药师法门情有独钟,药师法门与东方文化有甚深因缘,吴先生把药师法与《易经》、《内经》等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b></h1> <h1><b>此次研修的活动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切磋技艺、互摄互动等。写这篇“湘沅缘”很是感慨,此次交流研修会,我意外收获了很多有关健康方面的帮助。我注意到来自深圳的曾志伟邱琳夫妇很有爱心,每天上下午课,他们都是手提一竹篮,里面有各种小吃、糕点、糖果、茗茶等,免费提供给大家享用。闲谈中他们了解到我的身体情况,特意用快递寄给我寄到北京,他们公司的电子新产品“光灸仪”。为避免广告嫌疑,在这里只发张图片,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祝好人一生平安!</b></h1> <h1><b>说到湖南长沙我有过二次深刻的记忆。第一次是1980年,我们去广州给单位提车,开车走京广线。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省会城市都有国防公办招待所,我们拿着介绍信就可以直接登记入住。长沙主街有小商地摊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图片上这尊“弥勒菩萨”泥像是我用10 元请到的,这尊至今供奉家中的笑佛,每每望之便忆起长沙的温润时光,让人高兴不忘长沙的记忆。</b></h1> <h1><b>另外是湖南竹林和樟树的景致,给我留下不忘的记忆。山坡竹林中住着几户人家,小桥流水炊烟袅袅,那哗哗小溪顺势流过。竹林中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竹浪上,泛起碧海金波,一阵风吹过,竹林随风而起,漫天的彩虹竹林随风起舞,让游人不尽驻足欣赏。伴随着鸟叫鸡鸣,看着婆婆手编竹席,背后竹篓里坐着小娃娃,我忍不住下车拍了这张照片。这里是人间仙境,一副水墨画浮现在眼前。</b></h1> <h1><b>我们这次来湖南之前,事先攻略了湘江两岸的旅游线路。(湖南省博物馆、橘子洲头、岳麓山、爱晚亭)湖南岳麓山是长沙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由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是湖湘文化的重镇和楚材培养的摇篮。而今,书院依托湖南大学的现代教育资源与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成功实现古老书院的现代转型,成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现代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b></h1> <h1><b>湖南之行细雨一路追随,益阳沅江研修课程结束,我们又回了到长沙。曾志伟夫妇安排我们入住长沙市中心“湖南省博物馆”对面。因老孙预约了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b></h1> <h1><b>这次湖南之行有研究岳麓山五轮塔的计划。岳麓山五轮塔1924年由梁焕奎(梁漱溟的堂兄)出资,顾净缘出资建造。1927年唐生智为纪念北阀阵亡将士,在此请顾净缘主法超荐北伐将士,因此又称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这种形式的塔婆,在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只有岳麓山这一座,它是重要的景点之一和湖南省的文保文物。</b></h1> <h1><b>这次我们来到了湖南,没有不去毛泽东故居的道理,长沙距韶山市只坐高铁只有半个小时路程,这里人口只有十一万人。<br></b><b>火车到了韶山天空又开始下起了雨,我俩都很喜欢漫步细雨的意境中。看着学生们身穿整齐化一蓝色的雨衣,长长的队伍像一条巨龙,盘踞在公路和山间中。它让我不由想起了毛泽东的那首:</b></h1> <h1><b>《沁园春•长沙》<br></b><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br></b><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br></b><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br></b><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r></b><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br></b><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br></b><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br></b><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br></b><b>作者:毛泽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