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能量

浮名若云

<p class="ql-block">若要守护自身的能量,非必要时尽量减少扎堆与人际往来,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弱、容易受他人影响的人来说,这是尤为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在当今社会,内在丰盈、能量充足的高能量人寥寥无几,而那些充满焦虑、缺钱缺爱、内在匮乏的低能量人却比比皆是。扎堆的人群中,要么在传播负面信息,要么试图通过倾诉吐槽释放自己的负能量,依靠他人来修复自己。</p> <p class="ql-block">这不禁让我想起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禅修壁画,画中的僧人皆面壁而坐,彼此间距三丈有余。这种“咫尺天涯”的布局暗合庄子所言“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真正的能量守护恰如莲池中的水黾,既能借水面张力行走,又不被流水裹挟。</p> <p class="ql-block">明代隐士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记载:“居不必无恶邻,但不可交恶邻”,道破了现代人能量管理的精髓——不是筑起高墙,而是修炼“隔而不绝”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清净经》有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宋代词人蒋捷在《听雨僧庐下》写道:“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这种历经沧桑后的疏离,实则是看破了“倾诉”的本质:正如希腊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多数人所谓的交心,不过是把灵魂的破洞互相传染。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持续接收负面信息会使杏仁核体积增大14%,这正是“身弱”者易受影响的神经学根源。</p> <p class="ql-block">禅宗典籍《碧岩录》记载,有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道?”答曰:“墙外的!”问者不解,和尚解释:“不可向你说破。”这则公案揭示了能量守护的玄机——真正的精神屏障不在物理距离,而在认知维度。就像古希腊犬儒学派创始人第欧根尼,即便住在雅典街头的木桶里,当亚历山大大帝询问需要什么时,他只答:“请别挡住我的阳光。”这种内在的清明,恰如《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发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现代心理学家荣格通过分析2000多例梦境得出结论:过度社交会使人格的“阴影”部分膨胀23%。这印证了《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古老智慧。日本茶道“侘寂”美学中的“一期一会”,本质上就是通过仪式化的边界感,既保持精神的往来又不至能量纠缠。就像深海鮟鱇鱼发光器上的透明隔膜,既能吸引养分又可过滤毒素。</p> <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发现,人们热衷聚集的市集恰是“智慧流失最快的地方”。这提醒我们:《道德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描绘的喧闹场景,实则是能量消散的陷阱。当代神经科学证实,每经历一次无效社交,前额叶皮层需要7小时才能恢复原有认知水平。</p> <p class="ql-block">也许正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真正的能量守护者,都懂得在红尘中修筑精神的终南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