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开始普遍种植棉花始于北宋时期,北宋之前,中国人穿什么?冬天又是怎么御寒的?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北宋之前,中国人就已经通过植桑养蚕解决了穿衣问题。冬天呢?通过穿动物的毛皮解决了过冬问题。因为中国植桑养蚕和驯化牛羊的历史非常早。</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植桑养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由嫘祖发明。嫘祖,又称西陵氏之女,是黄帝的元妃。据《史记》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从而开始了中国的植桑养蚕历史。</p><p class="ql-block"> 人类驯化牛羊的历史可追溯到10500年之前。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和罗家角遗址发现大量水牛遗骸,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较早驯化野水牛。驯化牛羊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使用畜力,二是为了吃肉,三是使用它的毛皮做衣服用于冬天御寒。</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植桑养蚕,养牛羊的过程很漫长,产量也很低,价格极其昂贵,穷苦人家是穿不起的。所以,穷苦人家一般穿的是麻布衣,但穷苦人家植桑养蚕、养殖牛羊却从来没有间断过,为的就是通过这些劳动上缴赋税和换取粮食等生活必须品。宋朝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就是贫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贫苦人家穿不起丝绸衣服,就只能穿麻布衣服了。唐朝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看来中国人早在唐朝之前就把植桑、种麻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了。植桑养蚕织出绫罗绸缎给富人穿,种麻织布才是给自己穿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种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提到“赤垆”和“五沃之土”适宜种麻,这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适宜种植大麻的土壤有了认识。此外,古代文献中还记载了不同时期种麻的具体方法和时间。例如,《吕氏春秋》中的“审时”、“任地”两篇提到种麻,但未指明是纤维用还是籽实用。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则明确指出种麻的时间和方法,强调种麻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应在夏至前后各五日播种。</p><p class="ql-block"> 动物毛皮的产量低,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没有棉花冬天保暖就是一个大问题。动物的毛皮只能满足一部分富人的需求。穷苦人家过冬只能把苇絮、柳絮缝进衣服里面御寒。再说,过去,冬天人们除了有重要的事情,一般就不出门了,一般都是躲在家中御寒,“秋收冬藏”一词就是这么来的。</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期,棉花在中国得到了普遍种植,为人们解决了穿衣问题和冬天的御寒问题,是社会的一个重大进步。有了棉衣,人们冬天可以出门了,生产和市场贸易得到了发展。棉花的引入是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实现的,棉花的引进商人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当然,苇絮、柳絮的保暖效果不好,使用苇絮、柳絮保暖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古时候有一个农夫死了老婆,留下了一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让儿子受苦,他又娶了一房小妾照顾儿子,不久小妾又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儿子不是更好吗?可是她对两个儿子不一样看待。冬天,她给大儿子用柳絮做棉衣,给亲生的儿子用棉花做棉衣。柳絮做的棉衣不保暖,虽然棉衣穿得很厚,但是大儿子还是冻得直打哆嗦,亲生儿子虽然穿得薄,却不觉得冷。丈夫做生意回来了,小妾就对丈夫说:“后妈难当啊!我给大儿子做得棉衣这么厚,他还到外边去说冷,说我不疼爱他,你说他还有没有良心?”</p><p class="ql-block"> 小妾这么一说,农夫也觉得大儿子这样做太过分了,很生气,举起鞭子就抽大儿子,最后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柳絮,农夫才知道小妾对待两个孩子偏心眼儿。</p><p class="ql-block"> 可见,物有不同的品质,人也有不同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图一:棉花的种植</p><p class="ql-block">图二:麻布</p><p class="ql-block">图三:养蚕缫丝</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