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油画艺术家,活跃于多重领域的创新实践者。在他未尽一甲子的传奇生涯中,凭借才华和勤奋,在艺术创作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青年陈逸飞以勤奋与天赋脱颖而出,创作了《黄河颂》《开路先锋》《占领总统府》等史诗性油画,艺术水平超越了同时期众多资深前辈和业界强手。他深知研习西方艺术史的必要性,遂赴美学习古典主义绘画,通过精妙典雅的人物画,广泛赢得青睐,成为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在自身的成就之外,帮助了许多后学。</p><p class="ql-block">不惑之年的陈逸飞不仅屡创佳作,还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他陆续创作了《玉堂春暖》《浔阳遗韵》等系列作品,捕捉传统之精髓,由此一再宣示和强化其文化身份,提升了华人艺术家的国际地位。</p> <p class="ql-block">占领总统府1977</p> <p class="ql-block">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p> <p class="ql-block">*开路先锋1972</p> <p class="ql-block">*黄河颂1972</p> <p class="ql-block">红旗之二1971</p> <p class="ql-block">1971-1977</p> <p class="ql-block">1973</p> <p class="ql-block">1969-1971</p> <p class="ql-block">*踱步1979(出国前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纸上石墨1976</p> <p class="ql-block">纸上碳笔1969-1971</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1978</p> <p class="ql-block">*蒙古的马群1976(水彩)</p> <p class="ql-block">纸上炭笔1976-1977</p> <p class="ql-block">南来北往</p> <p class="ql-block">纸上水彩1973</p> <p class="ql-block">纸上水彩1976</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出国后(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晨曦1990</p> <p class="ql-block">水乡1984</p> <p class="ql-block">庭院门外(苏州)1984</p> <p class="ql-block">太阳雨(苏州)1984</p> <p class="ql-block">*水乡1983(美国展品)</p> <p class="ql-block">*双桥(苏州)1988(美国展品)</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黄昏1989</p> <p class="ql-block">水乡泊岸1986</p> <p class="ql-block">水乡1985</p> <p class="ql-block">周庄1988</p> <p class="ql-block">周庄1990</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石桥1980</p> <p class="ql-block">桥上之光1989</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1989</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1988</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教堂1990</p> <p class="ql-block">女人与吉他1989</p> <p class="ql-block">二重奏1984</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手1989</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198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美国哈默画廊六十周年庆典之际,陈逸飞创作了《长笛手》。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画面深邃,不仅展现了极致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对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宁静柔美又略带忧伤的气息,随着无形的音乐溢出画面,直达永恒。陈逸对人物头部、手部及乐器的刻画极为精细。手指、长笛与发丝的光晕相互呼应;大面积深色背景则与后两者形成强烈冷暖对比,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并烘托出演奏现场的氛围。丝质晚装褶皱上的光影,进一步显露了画家的写实功底与浪漫情怀。这是陈逸飞“音乐家”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他旅美时期最喜欢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之二1996</p> <p class="ql-block">等候演出之二</p> <p class="ql-block">弹吉他的少女1989</p> <p class="ql-block">吹弹黄管的女孩1990</p> <p class="ql-block">穿蓝裙的女孩1989</p> <p class="ql-block">演奏吉他的女子1988</p> <p class="ql-block">穿白衣女孩肖像1984</p> <p class="ql-block">*仕女与鸟笼1992</p> <p class="ql-block">浔阳遗韵1991</p> <p class="ql-block">忆浔阳1991</p> <p class="ql-block">*笛韵1992</p> <p class="ql-block">琵琶韵1992</p> <p class="ql-block">*夜宴1991(拍出最高价)</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象。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彼时,画家正处于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画笔穿梭于过去与当下,构建出一个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画中五位乐师的肌肤光泽宛如凝脂,细腻而温润。她们身着华丽的锦衣罗裙,色彩冷暖交织,相得益彰。其中,蓝衣女子位于画面中心,与左右两侧的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三角构图,既稳定又富有动感。这一时期的陈逸飞越发自信和大胆,笔触优雅灵动,画面整体却不失稳重。其艺术构思和画面布局与中国古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位吹笛女子的场景遥相呼应,展现了他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玉堂春暖1993</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堪称陈逸飞此阶段的又一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作品以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出一幅浮世绘式的群像。这副作品在技法上近乎摄影写实,同时融入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笔法与色彩技法。</p><p class="ql-block">画家以大色块与点彩手法来呈现旗袍服装的华美,又用并置的对比色凸显形体边缘和质感变化,营造出柔光闪烁的效果。通过种种细节,画家暗示了画中人物间复杂的关系:茶盏的数量和坐在桌边的人数并不一致;空出的凳子上没有主人;珍珠项链、戒指、手镯和耳环为不同的目光提供驻留之处。这细节邀请观众进入这个独特时空,在此漫游、观察、猜测、聆听、推想。京剧表演者举起水袖,增添了明暗效果,区分了“观看”与“被观看”的不同经验。陈逸飞构思的这幅时代画卷中,京剧《玉堂春》的人物角色增加了历史的深度以及戏剧的张力。左侧古装戏班象征“前现代”时间,与右侧时髦人物及背景中的西洋时钟所象征的“现代”时间形成对比,完成了“前现代”与“现代”的相互凝视。那只空置的木凳仿佛在等待观者入席,使画面内外的目光彼此交织,编织出三重时空。陈逸飞笔下的场景不局限于某一时刻,而是在多重时间性中穿梭,其美学和技法臻于完美,同时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作品所营造的东方时空,既是民国上海的黄金残影,也是观者自身文化身份的映照。</p> <p class="ql-block">上海梦1998</p> <p class="ql-block">玄想2000</p> <p class="ql-block">透视装女2003</p> <p class="ql-block">丽人行1997</p> <p class="ql-block">*山地风1994</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陈逸飞“西藏”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艺术生涯中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之一,凝聚了艺术家寻找精神原乡的真实旅程。他多次远赴藏区,感受天地人文,于画面上探寻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同时观看《山地风》与《丽人行》,尽管风格与题材各异,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陈逸飞在空间结构上对戏剧化场景的偏爱,以及对于在人物关系中呈现史诗感的青睐。《山地风》标志着陈逸飞从“海上日梦”系列向“精神原乡”的风格拓展,也是从唯美抒情向人文史诗的跨越。</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藏民仿佛受到召唤,迎着高原寒冷的山风一同奔赴某处。画面上呈现的并非静止的一瞬,而是流动中的刹那。人物神色静穆专注,透露出一种庄严。这与“仕女”系列的婉约精致的东方美学不同,陈逸飞被更辽阔的高原召唤,意图传递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尊严。</p><p class="ql-block">“西藏”系列是他创作中的重要篇章。陈逸飞内心涌动的激情驱使他走出精致的艺术世界,探寻更原始的视觉与精神体验。他的笔触并没有美化人物,而是以一种表现主义的手法呈现人物的粗糙和苍老。这是他对生命力量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探索,也标志着从审美愉悦向精神追问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白塔1999</p> <p class="ql-block">版画1997</p> <p class="ql-block">高原母子情1990</p> <p class="ql-block">*绿绿的草原199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藏”系列的创作中,陈逸有意识地摒弃过于精致和平滑的笔触,追求更质朴的视觉与精神表达。他舍弃“仕女”系列中的精致与朦胧,转而使浓烈的红、黄、黑等高饱和度色彩,通过视觉上的对比色块来增加心理感受上的戏剧张力。他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充分转译西藏给予他的视觉感受。</p><p class="ql-block">陈逸飞对自己的绘画对象有着充分的题材自觉</p><p class="ql-block">和反思。他并未将西藏简化为“异域奇观”,,而是刻</p><p class="ql-block">画具体的人,包括每一个个体之眼神、手势和姿态,以呈现其内在的精神性。这呼应了他70年代行走黄河流域时对普通人的观察与刻画。</p><p class="ql-block">“西藏”系列并非浮光掠影的采风,而是试图捕捉和呈现藏族文化中的信仰力量与生命韧性。这是一次试图跨越文化边界的艺术实践。艺术家始终在寻找生命的终极答案。</p> <p class="ql-block">西藏家庭2000</p> <p class="ql-block">寻找过去2000</p> <p class="ql-block">*我的邻居1996</p> <p class="ql-block">归家1996</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2002</p> <p class="ql-block">水乡200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方之光•日晷针》(不锈钢200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与杨高路交汇处的开阔环岛上,背靠世纪广场和世纪公园。该作品由陈逸飞与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夏邦杰共同创意,由仲松创作。雕塑以古代日晷为灵感,采用不锈钢管构成错综精致的网架结构,既大气磅礴,又极尽纤巧。它完美融合了东西方雕塑技巧、理念与审美。如今,《东方之光•日晷针》已经成为上海城市面貌的象征之一,融入城市的血脉与肌理,与这座城市的脉搏共振。</p> <p class="ql-block">艺术之门2000</p><p class="ql-block">上海老城区泰康路(今田子坊一带)上的拱门式雕塑,是陈逸飞为艺术街区设计的“艺术之门”。这既体现了陈逸飞对老上海的深厚情怀,也彰显了他对当代上海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1998年,泰康路一条弄堂里的食品机械厂改制后准备拆迁。陈逸飞实地考察后,租下了数间厂房作为工作室,并带动了一批艺术家和企业入驻泰康路。这片街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田子坊。在泰康路,陈逸飞进行了多种艺术媒介的拓展,本单元的水墨画也是他入驻泰康路之后的新创作。</p><p class="ql-block">泰康路多元的艺术生态,为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这正是陈逸飞心中“大视觉”理念的未来方向</p> <p class="ql-block">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