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为省辖地级市。处于武陵山区腹地,与湖南省、重庆市毗邻,全境以山地为主。元代,相传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捞得儒、道、佛三尊铜人,随取“铜人”作地名,后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1413),撤思州、思南宣慰司,改设铜仁府,铜仁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铜仁古城为两江汇流之处,因水而生;明清时, 锦江两岸已人烟稠密、文化繁荣;舟楫往返,商贾云集,会馆林立,享有“黔东护商栈”之誉。现数座锦江大桥横跨江面,为铜仁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p> 锦江大桥的夜景,知一隅而窥全貌,江岸风景这里独好。 <p class="ql-block">“十里锦江”是铜仁市的著名河流,已成为重要旅游资源之一。这条河流蜿蜒曲折,穿城而过,沿岸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游览十里锦江,欣赏沿岸的美景和城市风光。</p> <p class="ql-block">走过锦江大桥就到了“中南门街”牌坊,因此铜仁古城又称为中南门古城。</p><p class="ql-block">铜仁古城位于市中心地带,东、南、西三面临水,北面依山,地势险要,古民居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是反映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和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探索地方文化和享受休闲时光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门牌坊背面,上书“百舸辐辏”,表述了明清时期锦江码头,来往的货船和商人像车轮辐条聚集轮毂一样,热闹非凡。是明清至民国时期铜仁社会经济发展缩影和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铜仁古城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青砖灰瓦的建筑群体,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这些古建筑直观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些房顶马头墙建筑,颇有徽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父子进士坊”是铜仁一座知名牌坊。明万历五年(1577年)贵州巡抚何起鸣为旌表陈珊、陈扬父子功名,上奏朝廷。坊上“圣旨”二字表明是皇帝御批,政府出资建筑的牌坊。</p><p class="ql-block">陈珊是铜仁人,明嘉靖癸丑(1553年)科举进士,是铜仁府第一位进士。珊以书传家,教子有方,其八个儿子均功成名就,铜仁人称之“陈氏八英”。长子陈杨登万历甲戍(1574年)科举进士,继其父成为明代铜仁府第二位进士。“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世所罕见,前所未有。对此铜仁府甚为重视,特请圣旨立牌坊,表彰陈氏一族。</p> <p class="ql-block">父子进士坊两侧的石狮子,威武雄壮,是中国石牌坊建筑标配。</p> <p class="ql-block">田载雕塑</p><p class="ql-block">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经过十余年治理,朝政基本稳定。皇帝朱棣开始对疆土治理,对西南地区经常闹事、不肯听话的土司,长期闹内部分裂的思州宣慰司和思南宣慰司彻底废除,建立了铜仁等八个府,同时,还建立了一个贵州省,来管理这新成立的八个府。所以,铜仁的老人们常说:先有铜仁府,后有贵州省。</p><p class="ql-block">田载是朱棣当燕王时的老部下,是铜仁首任知府。这个北平人建立起了铜仁府衙的框架,开创了多民族和谐共建家园先例,任期两年后调离。</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铜仁府外墙悬挂的这些牌匾,你就能知道铜仁古城是藏龙卧虎之地了,铜仁市具有文艺范的达人显贵齐聚古城,为铜仁文旅行业站脚助威。</p> “工农兵”照相馆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人都不陌生。 <p class="ql-block">万山朱砂据记载开采于西周时期,历史悠久,作为铜仁地区的特产,朱砂店铺毋庸置疑占有古城一席之地。</p> 铜仁民间特色美食“水煎包”雕塑 古城内的建筑大多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各族民居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在这里巧妙结合,黔东文化、中原文化、徽商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p class="ql-block">无视严禁吸烟和严禁烟火的告示,古院落门前的老苗民不认得汉字,坐在四合院门前啯几口长烟袋,悠闲聊着乡土民情。</p> “黔东门户”铜仁,自古得益于锦江的舟楫之利,商贾繁荣,各地商人在此地广置房产,至今,较好的保存了大量明、清传统四合院建筑、民国时期建筑;古城区满是明风清韵。 <p class="ql-block">窄窄的古城巷深处尽头,就是东山寺。</p><p class="ql-block">东山寺位于东山之巅,是一处著名佛教胜地。寺庙建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等建筑,感受佛教文化。我们到达铜仁时已经错过了开放时间。</p> 周逸群故居陈列馆,位于古城内。周逸群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红军之父”。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周逸群生平和革命事迹,感受革命先驱的崇高精神。 中南门老街是铜仁市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也是历史文化街区。这条街道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老的文化氛围和市井气息,各种地方特产应有尽有。 铜仁古城于明景泰二年以河为依托始建土城,后经历届官府不断层台垒石,形成九门、三街、六巷的格局。城内古街、古巷、古城池、水码头、古井、古树、古四合院俱存,青砖黛瓦,鳞次栉比,是不可多得的城市发展实物档案。 <p class="ql-block">铜仁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是“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等的生息繁衍之地。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铜仁地区有41个民族和谐相处,共生共存,人口达449.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0.45%。</p> <p class="ql-block">世界的傩文化在中国,中国的傩文化在贵州,贵州的傩文化在铜仁。</p><p class="ql-block">傩,起源于远古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师的巫文化现象,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有三千多年历史积淀和演绎,是我国古代戏剧名副其实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铜仁古城锦江岸边的“飞山宫”,是傩文化圈的中心。在这个文化圈里,主要有土家傩、苗傩、侗傩、仡佬傩和汉傩,其保存形态完整、覆盖面辽阔、类型繁多,引起中外学术界、艺术界的关注。只可惜我们到时没有开放,没有领略到这一特殊傩(巫)文化。</p> <p class="ql-block">早晨我们离开铜仁市前,临街拍到孩子们上学的景象,看到铜仁市的小学生大多自己结伴上学;与内地地级市上学、放学期间,家长陪同,车接车送,造成道路拥堵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摄影 编辑:自然缘</p><p class="ql-block">同行:金子</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贵州省铜仁市</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3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