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12天:2025年4月29日,营口鲅鱼圈→盖州海蚀地貌→营口,骑游81公里,总计骑游1147公里。</p> <p class="ql-block">骑游进程线路轨迹图</p> <p class="ql-block"> 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其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水动力作用的影响,包括波浪的冲击、海流的冲刷以及潮汐的作用等。尤其是波浪在海岸的反射和折射作用下,能量集中在海岸的某些部位,对岩石进行强烈的冲蚀和磨蚀。岩石中的裂隙被海水侵蚀扩大,导致岩石崩塌,形成向海的悬崖陡壁,即海蚀崖。<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蚀崖形成后,海浪继续对崖壁进行侵蚀,使其不断后退。海浪在岩石的裂隙或软弱部位不断冲击、掏蚀,逐渐形成面向大海的凹穴,即海蚀洞。海蚀洞的深度会随着侵蚀作用的持续而逐渐加深。在岬角或岛屿等部位,海浪从两侧对岩石进行侵蚀,形成海蚀洞。</span>随着侵蚀的加剧,海蚀洞不断扩大,顶部岩石变薄,最终可能形成拱形结构,即海蚀拱桥。海蚀拱桥的拱顶在进一步的侵蚀作用下可能会坍塌,残留的岩柱则形成海蚀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营口盖州的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形成于18亿年前,海蚀地貌区全长2.2公里,呈南北走向,包括海滨阶地、海积平原、海蚀台、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拱桥等多种类型。主体岩石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还搭配有脉岩、析离体、捕虏体等。岩石构造独具特色,受地壳运动影响,沿岩石体节理和裂隙镶嵌着种类多样、颜色不同的岩脉。海蚀地貌造型奇特、宏伟大气,如“龙宫一条街”等景观,岩石被海水天然雕刻成各种形状,如弥勒大佛、千年巨龟等。</p> <p class="ql-block"> 营口,清朝时期,在此地居住的百姓搭窝棚盖茅草房,远远望去就像一排排营房,得名“营子”。因营子地处辽河海口,是退海之地,形成陆地后,遗留下多条潮沟,涨潮时河水便把潮沟淹没于水中,此为“没沟”之意,故称“没沟营”。 阴差阳错。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增设牛庄为通商口岸,英国官员发现牛庄海口水浅,不能开埠通商,就向清政府申请将更适合的没沟营代替牛庄开港,清政府官文称“同意没沟营口岸开埠”。1866年以后,清政府官文将“没沟营口岸”简称为“营口”,营口自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营口老街,全长1.3公里,整个街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老街两侧现存百余年的近代建筑31处,它们不仅形式、用途多样,更有中西合璧之美,更反映出中西文化的逐步融合。2008年营口市启动辽河老街改造项目,本着‘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保证新、旧两个时期的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协调统一,突出辽河老街街区绵长的历史触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到2010年末,一期工程完成31处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修缮和12处仿古工程的新建。</p><p class="ql-block"> 辽河老街是我国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的缩影,是探究营口城建史及城建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曾一度与上海上交所、美国华尔街齐名,被誉为“中国北方露天的百年商埠博物馆”。2024年1月25日,营口辽河老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