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山颠之文脉守望

美篇家园57030900

<p class="ql-block">昵称:美篇家园</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7030900</p><p class="ql-block">照片:自行拍摄</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暮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时,我已踏上了通往南山之巅的石阶。这座被重庆人亲切称为"南山"的涂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登临咏怀之地。而此行的目的地,正是矗立于南山之巅的那座青砖古塔——文峰塔。翻开泛黄的《巴县志》,关于这座塔的记载虽简略却意味深长:"文峰塔,在涂山绝顶,清道光年间建,以培文风。"短短十余字,却引发了我探寻这座塔背后文化密码的强烈愿望。</p> <p class="ql-block">  重庆南岸区广益(五中)中学校山顶文峰塔是文峰塔沿线步道最重要的景点,位于云峰山之巅。文峰塔凡七级,高逾十丈,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翌年(1851)建成。文峰塔的起源有镇妖一说,故事历经百年演化出了几百种不同版本,首当其冲的便是重庆家喻户晓的三塔不见面的传说。文峰塔起源的另一说为地方官员为启发民运而修建。文峰塔的外形似一支巨笔,似乎是要倒写天上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它立足于大地、直顶向青天的形象。都说做人要顶天立地、要坚强不屈。如果说松柏就像人的精神的话,那么文峰塔就像是人的身体。要当状元,不仅要才冠天下,更要心怀天下,无私无我,方能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  山路蜿蜒,石阶上布满青苔,仿佛踏着时间的纹路向上攀登。据《巴县志·建置志》记载,文峰塔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重庆知府王梦庚主持修建。彼时的巴渝大地,虽地处西南一隅,却文风渐盛。王知府深谙"地灵人杰"之理,认为重庆"山环水抱,独少文峰",遂决定在南山之巅建塔,"以补山川之缺,而振人文之衰"。</p><p class="ql-block"> 这种将地理形势与人文兴衰相联系的风水观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登至半山腰回望,两江交汇的渝中半岛尽收眼底,忽然领悟到古人所谓"补山川之缺"的深意——文峰塔恰如一支如椽巨笔,矗立于山水画卷的留白处,完成了这幅天地文章的最后一笔。</p> <p class="ql-block">  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文峰塔赫然眼前。这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高约28米,虽历经近两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细观塔身,每层檐角原应有铜铃悬挂,《巴县志》载"风来铃响,声闻数里",可惜今已不存。塔门两侧石刻对联依稀可辨:"文峰耸秀光辉远,笔势凌霄气象雄",横批"直上青云"。这让我想起清代巴县诗人周开丰的《登文峰塔》:"突兀一峰秀,巍峨塔势尊。江山供指顾,星斗列屏藩。"诗句与实物相互印证,文峰塔作为"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愈发鲜明。</p> <p class="ql-block">  深入探究《巴县志·学校志》发现,文峰塔建成后的数十年间,重庆府学确实人才辈出。咸丰三年(185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县学子段大章高中进士,</span>成为重庆建府后的首位翰林;光绪年间,更有赵熙、向楚等一批文化名人涌现。这些记载不禁让人思考:一座砖塔真能影响一地文运吗?答案显然不止于风水玄学。</p><p class="ql-block"> 文峰塔的建立,实则是地方政府重视文教的物质宣示,它像一面精神旗帜,激励着巴渝学子奋发向学。正如宋代朱熹所言:"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文峰塔正是这种"迟钝工夫"的见证者与推动者。</p> <p class="ql-block">  绕塔三匝,发现塔基周围散落着不少残碑断碣。据考证,这里曾是古代文人雅集的场所。想象当年,学子们登塔远眺,把酒临风,吟诗作赋,何等风雅!《巴县志·艺文志》收录的多首题咏文峰塔的诗词,正是这种文化活动的结晶。其中李调元的"塔影横江分暮色,书声隔岸带秋涛"尤为传神,将文峰塔与读书声相联系,道出了它作为文化象征的真谛。这种将建筑赋予人文内涵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人"物以载道"的审美传统。</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塔影渐长。站在文峰塔下俯瞰现代重庆,高楼林立,桥梁飞架,与古塔形成时空对话。这座塔经历了鸦片战争的烽火,抗战时期的轰炸,文革岁月的动荡,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恰似巴渝文化坚韧不拔的象征。《巴县志》编纂者们或许早已预见,他们笔下的文峰塔不仅是地理坐标,更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清代诗人龚晴皋的《涂山晚眺》浮现脑海:"落日下荒台,长风万里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峰塔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既需要物质的载体,更需要心灵的共鸣。这座矗立在南山之巅的古塔,就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重庆从边陲山城到内陆开放高地的沧桑巨变,也提醒着每一个登临者:在追逐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应忘记回头看看来时的路,触摸那些支撑我们精神世界的文化根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山时暮色已深,回望山顶,文峰塔的轮廓在夜空下格外清晰。忽然明白,真正的"文峰"从来不在砖石之间,而在人心深处。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游学之旅,让我从方志的字里行间走进了历史的现场,体悟到文化遗产的鲜活生命力。文峰塔的故事,终将在每一个用心聆听的游学者心中,激起新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