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相遇

高明华

<p class="ql-block">文/高明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2018年我很幸运在网上结识了两位投缘的老师朋友,她们是新疆哈密市的老教师。我们经常在线上互动学习,砌蹉文学,传递友爱。近日我去哈密探望姐姐,并拜访了她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应两位老师邀请,我和姐姐来到了李老师家里,翟老师也在这里。今天是她们老友聚会日。一进家门一阵歌声响在耳边,只见翟老师拉着手风琴,李老师拉着胡琴,和一群歌友唱歌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不影响歌友们的激情,我们选择了在书房里默默的听她们唱歌。看到书架上摆着几个相框,最旧的那个发黄的照片里,年轻的李老师站在黑板前,身后是五十年代的学生们,一律穿着蓝布褂子,笑容是那样的纯真鲜活。旁边较新的相框里,是九十年代的毕业照,彩色的,学生们围着穿白衬衫的李老师很幸福的样子。最新的相框里是李老师和翟老师一起在老年大学参加文艺活动获奖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唱歌结束后,两位老师很高兴,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烧了一壶奶茶,端来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哈密美食,请我们品尝。我们吃着美食聊着天,就像久违的老朋友,一点也不拘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从两位老师的精神状态上看出,虽她们退休多年近八十岁,而今天依旧腰板挺直,步伐稳健,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说起话来条理清晰、中气十足,那股子精气神丝毫不输年轻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交谈中了解到,她们退休后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积极参加各类老年活动,浑身总是有使不完的劲,仿佛岁月从未在她们身上留下痕迹。告别三尺讲台,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丝毫未减。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拉琴、练习书法,精神矍铄,谈吐不凡,尽显学者风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谈起爱好,翟老师说"我年轻时就喜欢拉手风琴,退休后我把它当做文艺爱好的首选。记得在一次期中汇演选曲时,我固执地挑了《校园的早晨》。演出那天,台下坐着几个两鬓斑白的特别观众都是我的学生。他们说老师当年教我们识谱,现在该我们当听众了。最调皮的那个男生,抱着孙子给她翻谱子,这是我很难忘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也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喜欢阅读,唱歌、乐器。经过思考决定学胡琴,退休第三周她进了老年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年大学的胡琴班像间倒置的教室。她习惯性走向最后一排,却发现同学们都是银发族。教琴的老师比她小两轮,说话却带着她当年讲《兰亭集序》的腔调:"运弓如运笔,要力透纸背。"她下意识用拇指蹭了蹭中指第一关节的粉笔茧,那里现在正压着千斤线,疼得钻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刻苦的努力钻研,她终于在教师节汇报演出中完整拉出《茉莉花》。几个当年她的学生,现如今己退休到老年大学学习了,听了她的琴声感慨地说:"李老师您是我们学校最棒的老师,也是那个会背圆周率后一百位的数学老师!"她手腕一抖,拉出个漂亮的滑音就像当年在黑板上画过的完美抛物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完了两位老师学艺的故事,使我感悟到,讲台上握了几十年的粉笔,退休后终于攥住自己的热爱。那些曾用来批改作业的手指,如今在琴弦上笨拙地丈量《二泉映月》的苍凉,在风箱间摸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律动。身份的解绑如此动人,从老师变回"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退成生命的初学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美丽相遇,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老师说过的每句话,都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这份相遇的美好,永远在记忆中闪耀,提醒我曾经拥有过如此纯粹的感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