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研讨会”

王二路

<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下旬,“迎接新世纪·纪实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二招待所”(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6号)隆重召开。</p><p class="ql-block">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画家、书法家等,欢聚一堂,畅抒高见。当时,我还没有出书,还不是作家。只能以写作爱好者的身份被邀出席。</p><p class="ql-block">期间,最受触动的是:2000年12月29日,专题研讨著名军旅作家、原总参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赵勇田出版的以军事题材为主的11部纪实作品的研讨会。那天上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作了即席发言。之后,依据发言提纲整理成文字,标题为《老军人的责任感——在赵勇田纪实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并收录到我出版的作品集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与赵勇田夫妇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赵勇田先生比我父亲的年龄还要大两岁,在我心目中他是真正的老前辈。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在离职休养后,笔耕不辍、呕心沥血撰写出版了那么多作品。也正是在他的精神启发感召下,我才萌发了编书、出书的念头。</p><p class="ql-block">2003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作品集《直笔春秋》。第一时间寄赠赵老一本。2003年9月13日,我的作品研讨会在石家庄举办。此前,特邀赵老参加,他爽快答应。并挤时间认真审读我的作品集,还用心撰写了参会发言稿,题目是《笔耕不辍 硕果累累——读王二路文集《直笔春秋》感言》。</p><p class="ql-block">研讨会临近时,赵老有急事难以脱身不能到现场。他便以快递的方式,把打印好的发言稿在研讨会前寄给了我。我非常感动,永难忘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赵勇田部分作品</b></p> <p class="ql-block">附一:</p><p class="ql-block">赵勇田简介</p><p class="ql-block">赵勇田(1925年6月—2020年6月29日),男,汉族,河北省安平县什伍村人。著名军旅作家、原总参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代表作品《百名将帅访谈录》《板门店谈判》《抗美援朝纪实》等24部。</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路军。抗战初期曾在中共冀中区党委,任黄敬书记机要通信员。后调入八路军前方总部情报处系统,被派遣到敌占区北平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解放军第六高级步兵学校、石家庄高级步校、解放军通信兵部工作,后调总参谋部政治部文化部任副部长。1983年4月离职休养。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朝鲜友好协会理事、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老年报特约记者。</p><p class="ql-block">赵勇田长期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工作,是研究军队历史的专家,老八路作家,著作颇丰。爱好摄影,拍摄和积累了大量各类题材的照片。 </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29日,著名军旅作家、原总参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赵勇田,因病逝世,享年95岁。 </p> <p class="ql-block">附二:</p><p class="ql-block">老军人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在赵勇田纪实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读过赵勇田老师的纪实作品,看过他拍摄的《百名开国将帅肖像摄影展》,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军人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不论读他的作品,还是看他拍摄的将帅照片,我感到有一种亲切感。为什么呢?内中有三种原因:</p><p class="ql-block">一、我与军旅作家赵勇田同属河北省人。他家是衡水地区,我家是石家庄地区,地理环境都处在冀中广袤的大平原上。《小八路日记》《按下快门…》书中描写家乡的美景,令我向往。看到书中他坐着马车回乡省亲的照片和1949年10月1日晚上在石家庄街头散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传单的照片,是那么亲切、那么引人深思,让我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二、因为我们都是当过兵的人。赵勇田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军的“小八路”,我是20世纪70年代初入伍的“和平兵”,1981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的。人民军队是革命的熔炉,是造就人才的大学校。赵勇田老师,他的丰富经历为他文艺创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他写的《虎穴英雄传》《百名将帅访谈录》以及《按下快门——聚焦50年国事·家事》等著作中,充分展示了他在战争年代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无论行军、打仗,驻训,群众工作、文娱演出……,无不是他几十年前战斗生活的再现。</p><p class="ql-block">三、我们年龄相差好多,但业余写作的爱好却相同。赵老师花甲之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我是1995年过了不惑之年步入河北省杂文学会的,不断发表一些短文章。今天在这世纪之末的纪实作品研讨会上拿到赵老的7本著作,非常高兴。这些书我要带回去一本一本的细读、慢慢地消化;不仅我读,我还要我的孩子们读,让后代知道和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来之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是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我来参加此次作品研讨会,听了许多人发言,又翻读了赵老的几本作品,我有三点体会。</p><p class="ql-block">一、读了赵老的若干作品,我感到综观他的作品折射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那种顽强奋斗的精神。他的《小八路日记》《百名将帅访谈录》《名将孙胡子》等,不愧是抗日战争的缩影,解放战争的再现,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战争史料和人物线索。</p><p class="ql-block">二、看了赵老11本书目简介后,我们证实了这位老军人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应该说赵老是一位有心人,从抗日战争初期至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保存下来那么多真实的、珍贵的、翔实的史料和资料。诸如1939年1月他佩戴过的第一枚“八路”臂章、抗战时期和房东共用的小油灯,以及在抗日敌后艰苦年月里吃过的野菜、树叶标本……非常难能可贵。可以设想,没有对党,对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根本无法做到这些的。</p><p class="ql-block">三、读赵老的书,看他拍摄的将帅照片,令我感到他“离而不休”,继续为人民事业作奉献。人们常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看赵老从1983年4月离休后,人下岗,工作没断线,15年来的成果已证实了这一点。先后出版的11本(含4本合著)纪实作品、250万字,这是多大的贡献呀!他这种精神是值得发扬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里也证实一个道理,不是老而无用,而是老有所为,也就是说“有志不论年高”,赵老则是老有大作为。我要以赵老为榜样,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坚持写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说明:根据2000年12月29日上午的发言提纲整理)</b></p> <p class="ql-block">附三:</p><p class="ql-block">笔耕不辍 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读王二路文集《直笔春秋》感言</p><p class="ql-block">作者:赵勇田</p><p class="ql-block">有的人是“以文知友”认识一位新朋友,我知道王二路的名字是“以话知友”的。</p><p class="ql-block">早在2000年12月29日,在北京五单位召开的“迎接新世纪·纪实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专题研讨我晚年出版的以军事题材为主的11部纪实作品。会上,即席发言者自报姓名“我叫王二路”,这时我才知道与会者中有一位来自燕赵大地县级计生局的王二路。</p><p class="ql-block">王二路讲话的题目是《老军人的责任感》。他讲话时间不长,却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时隔不久,在《人民日报》“大地”版上我读到王二路几篇短文,接着又收到了他寄来的个人文集《直笔春秋》。捧读之后,我才对这位同乡、两代军人之间有了感情上的沟通。</p><p class="ql-block">《直笔春秋》这本书,汇集了王二路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至今年的191篇六大类杂文、散文,29万字之众。</p><p class="ql-block">说到写杂文,50年前我也写杂文,但后来觉得杂文篇幅短,字数少,还要达到“感应敏锐、战斗性强”,非常不容易,所以我断然放弃了写杂文而步入了写长篇的行列。</p><p class="ql-block">观王二路笔下的杂文,我认为有三个突出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反映时代精神,匡正时弊</p><p class="ql-block">《直笔春秋》的书名,既是作者爽快性格的表露,也是他多年用独特的目光观察社会、探寻历史、触及生活、匡正时弊的写照。</p><p class="ql-block">此书的文章题目分类,作者下了一番功夫。六大部分是艺苑撷英、人生四季、闲聊漫侃、咬文嚼字、抚今追昔、国策掠影等。</p><p class="ql-block">王二路作为县级机关的业余作者,他有如此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立足于本地、本县、本职又面向全社会,甚至眼望全球,抓住读者最关心的一点一节,深层次剖析,而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治国方略,也在议论之列。如《党政‘一把手’刍议》《基层计生干部的“三要”和“四有”》《“村官”也须抓大事》《由经济处罚想到的》等,读后都能留下记忆。</p><p class="ql-block">王二路写杂文,直笔评说,旁征博引,探根寻源,一直达到令读者在幽默中沉思或在嬉笑中获益的目的。《耕地、人口与吃饭》一文的第一句就说:“从1980年至1994年,我国人口每年净增1000万人,我国耕地每年减少近500万亩。”读者看罢这一增一减两组数字后,“稍有良知者定会有‘如坐针毡’之感。”</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让这一增一减成为正常比例呢?作者说,一要在群众中普遍增强人均意识,二要切实抓好人口的控制,三要真正重视起耕地的使用价值。不足千字的文章,议国情、说办法,又和本职计生工作紧密联系,真是言之有物,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第二、锤炼浓缩集中,文短味长</p><p class="ql-block">有一位杂文作家说过:“杂文也可称散文,散文也可说是随笔。”我认为不论是杂文、散文还是随笔,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行文,而每篇文章都要有一点文采,通过字里行间展示作者的修养和才华。</p><p class="ql-block">如何浓缩文句,王二路有经验之谈。他的《配中药岂能用手量》一文,发表时只400多字,这是从1000多字的稿子上一改再改,一缩再缩而完成的。要做到惜字如金,满意为止。</p><p class="ql-block">那么又如何达到文短味长呢?王二路更有自己的说法:“我写了几百篇杂文,2000字以上的文章很少,大部分是千字文,文章虽小,但必须要有意、有趣、有味。”他写的《“宫廷戏”三疑》指出:其一,臣民的卑贱相,其二,“逗你玩”的戏说,其三,误人的导向。在《敢为天下先》一文中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三股劲”,即:干劲、闯劲、韧劲。在《劣质书籍何其多》一文里,他列举出了“啼笑皆非”“百思难解”“欲罢不能”“误人子弟”等。</p><p class="ql-block">对于书籍的优劣,王二路有自己的看法:“好的书籍,原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文明的精神食粮;而劣质书籍却像咀嚼掺了沙子的食品,强咽霉味的馊饭一样。”</p><p class="ql-block">“杂文要杂,但还要有味。”这就是王二路写杂文的要领。</p><p class="ql-block">第三,适度比喻夸张,飞跃联想 </p><p class="ql-block">杂文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这也是杂文作者展现才华的手段。</p><p class="ql-block">杂文作者都会知道,谋篇杂文要紧抓要害,致命一击;巧用曲笔,旁敲侧击;善用典故,句精意远。我读王二路的杂文后,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句:“借助比喻,夸张适度。”</p><p class="ql-block">王二路笔下的《我看“名人”》。他说“但凡有点名气且被公认了的人物,均须经历两大考验,一是成名前的——难,二是成名后的——累。”他认为“磨难出英雄”。唐僧师徒不经九九八十一难,就取不到真经;越王勾践,若无“卧薪尝胆”的刻苦自励之毅力,焉能打败强大的吴国?</p><p class="ql-block">在非典突然在华夏大地肆虐的时候,王二路写了一篇《献给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白衣天使》。该短文结尾处引用了人们在赞颂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弗劳伦斯·南丁格尔时那句名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这句话来形容今天无私无畏的白衣天使们,恰如其分,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作为在职干部、业余写作,特别在八小时之外,甚至到晚上九、十点钟之后写作的王二路,归纳了《业余写作必备五种精神》: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要有“蜘蛛结网”的精神,要有“蜜蜂采蜜”的精神,要有“钉子硬挤”的精神,要有”春蚕吐丝”的精神。所选比喻,既形象又好懂、好记、好理解,无疑对不少业余作者或正想当业余作者的人是启迪、是引路,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祝年过半百的王二路在创作杂文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作于:2003年9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