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又名三色鹟、鸭蛋黄,是雀形目鹟科姬鹟属小型鸣禽动物。</p> <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是中国“三有”保护鸟类,被列人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p> <p class="ql-block">其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可在野外观察欣赏。且以昆虫为食,为森林益鸟。</p> <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雄鸟前额、头顶、枕、后颈、颈侧、上背、肩黑色,下背和腰鲜黄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两翅亦主要为黑色,内侧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最内侧第三和第四枚三级飞羽外翈白色,眉纹白色,下体鲜黄色,尾下覆羽白色。有的胸沾橙色。</p> <p class="ql-block">雌鸟上体从额、头顶、头侧、后颈、颈侧一直到背灰橄榄色,到下背逐渐变为橄榄绿色,腰鲜黄色,两翅橄榄褐色,羽缘橄榄绿色,翅上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内侧中覆羽和大覆羽污白色或白色,内侧第三枚三级飞羽外翈几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斑。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羽缘沾橄榄绿色,眼先和眼周污白色。下体颏、喉、胸白色或淡黄绿色具灰色羽缘,形成不明显的鳞片状,下胸、上腹和两胁橄榄灰黄色,下腹和尾下覆羽浅黄白色。</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尤其是河谷与林缘地带有老龄树木的疏林中较常见,也出入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内,迁徙期间有时也见于居民点附近的小树丛和果园中。</p> <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甲、金花虫等鞘翅目昆虫,以及尺蠖蛾科、松鞘蛾、波纹夜蛾幼虫、毛虫和其他鳞翅目幼虫,雏鸟几乎全部以昆虫幼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5-7月。通常在4月下旬5月初即见雌雄鸟相互追逐,雄鸟亦开始鸣叫迁徙。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迁来中国繁殖,到达东北繁殖地多在4月末5月初,秋季于9月上中旬开始南迁,少数迟至9月末还未迁走。 晨昏时雄鸟长时间地站在树枝头高声鸣唱,雌鸟时隐时现活动在附近,在雄鸟周围飞来飞去,或出没于天然树洞觅找巢位。通常营巢于阔叶疏林和林缘地带,也营巢于次生林,混交林、果园和人类住宅附近。</p> <p class="ql-block">巢筑好后第二天即开始产卵,每天产1枚卵,多在早晨产出。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7枚,以5-6枚较多。卵呈椭圆形。污白色、粉黄色或乳白色,具红褐色或橘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常形成一圆环状。</p> <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是中国夏季常见的一种森林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种群数量较丰富,在长白山的调查,每小时遇见率在次生林为2.4只,在阔叶林为2只。</p> <p class="ql-block">雄鸟鲜明的黑、黄、白三色对比(黑色头部与上体、鲜黄色腹部、白色眉纹及翼斑)被视为自然的艺术杰作,象征活力与纯净。</p> <p class="ql-block">其雌鸟虽色调柔和(橄榄绿上体、灰褐色胸口),但腰部的黄色仍传递温暖感,整体体现自然界的平衡之美。</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雄鸟的婉转鸣唱被描述为“森林的诗篇”,常被联想为自由与灵性的表达,尤其在静谧的林间更显空灵。</p> <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山间林中的美丽精灵。</p> <p class="ql-block">白眉姬鹟融合了美学价值与生态功能,既是自然之美的化身,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隐喻。其象征意义从个体生命力延伸至宏观生态保护,体现了小型生物在文化认知中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民间昵称:因腹部黄色酷似鸭蛋黄,鸟友常称其为“鸭蛋黄”,这一俗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赋予其朴实而亲切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拍片一一菜鸟</p><p class="ql-block"> 地址一一成都:青龙湖</p><p class="ql-block"> 文字资料一一度娘</p><p class="ql-block"> 整理一一军长</p><p class="ql-block"> 谢谢围观!</p><p class="ql-block"> ,2025.4.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