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扬州瘦西湖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74328991</p> <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千古流传的诗句,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一转,便开启了我对扬州的向往之门。</p><p class="ql-block">“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欲问何处是江南,烟花三月下扬州。”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奔赴了一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游学之旅,去寻找李白笔下的扬州。</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1日,扬州瘦西湖是我们此次游学扬州之旅的第四站。早晨在富春茶社吃过早茶,我们打车到瘦西湖南门,走进诗画里的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全长4.3千米,是扬州城西北郊的一条狭长河道。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来扬州游览,看到这里的美景后,认为保障河风景不逊于家乡的杭州西湖,吟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因汪沆的这首诗作,保障河自此被称为“瘦西湖”,流传后世,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走进清晨的瘦西湖,迎面而来的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此堤南北长约600余米,为清乾隆年间盐商黄为蒲整筑。长堤以桃柳为主景,形成“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的独特布局,春风吹过,湖畔的柳丝如同少女的长发轻拂水面,桃花飘落,让我感受到贺知章笔下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p><p class="ql-block">窈窕曲折的一泓碧水,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宛如无数颗碎钻在闪烁,灵动而璀璨。亭台廊榭、绿树红花,李白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正是此景。</p> <p class="ql-block">长堤北端是徐园,瘦西湖中的园中园,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旧址,民国初年,该园为镇江丹徒人徐宝山购得,改名徐园,此处是游览瘦西湖的正式起点。徐园圆洞门大门上“徐园”二字,“徐”是行楷,“园”是草书,一块匾额,两种字体,由晚清时期扬州最具代表性的书画家之一,号称“风先生”的吉亮工题写。</p> <p class="ql-block">入得园内,是一片荷池,池东有水渠与外面的瘦西湖相通,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假山石,几株翠柳迎风摇舞,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池北有园内正厅“听鹂馆”三间。听鹂馆,取自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听鹂馆门前置铁镬两只,每只重达3吨。我们围着铁镬转了一圈,不知具体有什么作用,我说是盛水用于防火的器具,类似于故宫门前的“门海”,先生说是古时行军做饭用的,但想想也不可能,此镬太厚太重也不适合行军长途跋涉。此时,正好有导游带旅行团过来,听导游给大伙讲解此镬的用途,才整明白,这两只巨型的铁镬真实作用是治水,属南北朝萧梁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当时六圩长江江堤用来治水的器物,共九只,其余七只在京杭大运河三湾公园。</p> <p class="ql-block">出徐园沿堤岸往南走,就是大虹桥。大虹桥始建于明末,最初为木制桥梁,因桥栏为红色得名“红桥”。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为石拱桥,因桥型似彩虹卧波,更名为“虹桥”。</p> <p class="ql-block">过大虹桥向西,深入湖心的亭子原名叫吹台,是演奏丝竹乐器的地方。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叫钓鱼台。钓鱼台是中国亭台建筑的典范,它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隔着正中的圆洞,便可欣赏到远处的五亭桥,左面一圆洞将五亭桥南侧“白塔”收入洞中,“框景”手法,堪称经典之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手法中“借景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白塔,扬州瘦西湖景区标志性建筑。白塔为砖石结构,高27.5米,造型似花瓶,塔分三层。</p><p class="ql-block">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塔”的传说。乾隆第三次下江南(1762年)至扬州时,船行至五亭桥畔,见湖景酷似北京北海的琼鸟春阴,但缺少类似北海的白塔。盐商江春为博乾隆欢心,耗资万金,组织工匠盐包为基座、纸张为表面,一夜之间堆砌而成,后逐渐发展成砖砌结构。</p><p class="ql-block">瘦西湖白塔是历史建筑与民间传说交织的产物,这一事件象征扬州盐商的财富与对皇权的尊重,成为“富甲天下”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畔五亭桥,半入湖光半入云。”五亭桥,江苏省扬州市最著名的古建筑,中国十大古桥之一,也是扬州市地标建筑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桥。”</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五亭桥横跨瘦西湖最窄处,连接白塔与月观。走近却是一座四通八达的桥,因桥上建有五个亭子,故名五亭桥,乾隆二十二年修建。从空中俯视,桥上五亭聚如金莲,所以又称莲花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而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莲花桥。”</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两岸,“几无一寸隙地”,湖上胜景令人流连忘返。历史上,李白、杜牧、欧阳修、苏轼、孙尚任、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绿扬城郭是扬州”等,赞叹瘦西湖的秀美风光。我游学在瘦西湖中,一步一景,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烟花三月”在这个园子里如此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过五亭桥一路往西经过九曲桥就是二十四桥景区。</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桥形似玉带,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成桥。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是隋炀帝时期(公元605年)所建,至宋代因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在。1987年,扬州市政府修复了二十四桥景区,现在的二十四桥为仿古建筑,保留了二十四元素(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此桥因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熙春台,二十四桥风景区复古建筑代表,“熙春”两字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熙熙”有和乐的意思。主楼坐西朝东,上下两层,绿色琉璃瓦,朱红色门窗,四面有廊,飞檐翘角。(1757年)由盐商汪廷章为庆祝乾隆母亲六十寿辰而建,故这一景也被称为“春台祝寿”。</p> <p class="ql-block">在瘦西湖游学了一上午,我不仅领略到瘦西湖“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自然风光,感受到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浓厚文化气息,更让我认识到游学的重要性。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湖边的园林建筑和古朴的桥梁,展现了扬州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向我们展现了人与大自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p><p class="ql-block">有幸在最美的季节最好的时间,看到唐诗宋词里的扬州美景。</p><p class="ql-block">那是许凝笔下:</p><p class="ql-block">“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p><p class="ql-block">那是杜牧笔下:</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p class="ql-block">那是苏轼笔下:</p><p class="ql-block">“桥上五亭临水立,水中倒影映天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千月21日拍摄于扬州瘦西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