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桂荃(1886一1968)是梁启超的第二位夫人,但一生无名无分,却以坚韧与奉献精神养育了梁家九名子女,其中三人成为院士(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被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伟大母亲。</p> <p class="ql-block"> 王桂荃(1886一1968),原名王来喜,四川广元人。4岁时,父亲猝死,随后被继毋贩卖。她先后被转卖4次,后来被卖到了李惠仙的娘家。1894年,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回娘家探亲,把她带到梁家作贴身Y环,梁启超为她取名桂荃。从此年幼的王桂荃走进了梁家。1898年,梁启超全家逃亡日本后,王桂荃很快便自学并掌握日语,而且还能讲标准、流利的东京语,从此梁启超及家庭的对外联络便由她来承担。</p> <p class="ql-block">1889年,17岁的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中了举人。那时,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是阅卷人,他看了梁启超的文章后,很欣赏他。便把自已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两年后结婚,那时梁启超19岁,李蕙仙24岁。虽然是许配的,且梁家家境贫寒,但李蕙仙一点也不嫌弃,两人十分恩爱。婚后,李蕙仙便为梁启超生了一个女儿。8年后,她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梁思成。梁思成的出生让全家人乐坏了,也让李蕙仙松了一口气,毕竟有人继承香火了。</p> <p class="ql-block">谁知梁思成出生后,体弱多病,随时可能夭折,生怕这唯一的香火断了。家里老人为此叫李蕙仙多生几个儿子,这样保险一点。李蕙仙按照老人的意思办,折腾几年后,始终没能怀上孩子。家里的老人开始急了,李蕙仙也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有心无力,便催促梁启超纳妾,可梁启超是“一夫一妻”的倡导者,那里肯答应。李蕙仙深怕梁思成如有意外,对不起梁家也同意纳妾,又担心纳妾后自己的地位受影响,于是她想到了王桂荃。</p> <p class="ql-block">王桂荃是个苦命的孩子,但很聪明且勤快,进了李家后,李家人对她很好,尤其李蕙仙,更是把她当姐妹对待。王桂荃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因此当她得知李蕙仙的想法后,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李蕙仙开始做梁启超的思想工作。为了开导丈夫,李蕙仙说:“你和王桂荃只行夫妻之实,不办婚礼,不对外公布,又有谁知道你娶两个老婆呢?”李蕙仙感觉丈夫听进去了,又说:“在家里她还是Y环身份,让出生的孩子不叫她妈,叫她王姨,如此这般,更不会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了。”梁启超也为了后代原先绷着的表情变得自然了起来,才同意妻子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因年轻,身体好,王桂荃很快就为梁家生了个儿子,取名梁思永。孩子出生后,王桂荃知道自已的身份,她没有让孩子叫自己妈妈,只叫王姨。在生孩子的同时王桂荃也不忘记承担Y环的工作。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往日本。李蕙仙因身体原因,没跟丈夫一起去日本,便让王桂荃单独陪丈夫身边照顾。此期间,王桂荃便开启了高产模式,又连续生了5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1924年,李蕙仙因病去世,终年55岁。5年后,梁启超也去世了。李蕙仙去世后,留下了1男2女共3个孩子。王桂荃将李蕙仙的孩子视为已出,大力培养。加上自己生的6个孩子计9个孩子。梁启超走时除了新旧两座房子外没有留下多少积蓄,全家10个人口的生计都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王桂荃把房子租出去,除了照顾孩子外,还出外做小工补贴家用,生活非常艰辛。自已省吃俭用,千方百计教育孩子努力读书,送他们出国留学。在她的培养下,9个孩子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有3人后来成了院士,他们分别是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而其他的六个孩子中,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忠是炮兵上校,梁思庄是图书馆专家,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是革命军人。看着9个孩子茁壮成长,且在各个领域都有成就,王桂荃感到十分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到了文革特殊的时期,82岁的王桂荃因为是旧时代人物的老婆,遭到了批斗,家产被抄,房屋被占,被下放到了农村,每天还要上街劳动。当时几个孩了都在外地,也都自顾不暇,对于王桂荃的遭遇也无法得知。王桂荃因此与几个孩子分散了。临终前,她独自住在农村一间破旧的老屋里,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对于这般遭遇,王桂荃没有怨恨,甚至有欣慰。她欣慰自已能以“梁太太”的身份被罚,大家终于知道她是梁启超的夫人了。最后在牛棚中走完她82年凄苦的一生,没有一个子女在她身边,甚至后来连坟堆也没找到。</p> <p class="ql-block">穿过历史的风云,我们无从知道王桂荃对她自己这一生最真实的感概,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毫无意外,她是一个传奇的女子,用自已朴实、忠厚、善良、坚韧书写了一个伟大母亲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1995年4月23日,在梁思达和梁思礼的主持下,全家在梁启超的墓旁种下一棵白皮松,名曰“王桂荃树”以纪念母亲王桂荃。</p> <p class="ql-block">王桂荃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她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在李蕙仙、梁启超先后去世后的岁月里,她以一个女人柔弱的肩膀,艰难地挑起了照顾全家九个子女的重任。她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在艰难中将梁家兄弟姐妹拉扯大,而且她的这些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她很爱国,以传统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附:梁启超及九位子女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曾担任过清政府内阁大学士、教育部长、参议院议员等政要职务,是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代表之一,倡导“中西合璧、以中兴世”的主张,主张“变法维新”,提出“教育救国”“洋务兴国”、“君主立宪”、“废除科举”的系统倡议。主张推进国家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力图改革国家体制。虽然他所主张的变革最终未能成功,但对中国近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著有《艺衡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东城区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长,曾是民国外交官周希哲的夫人。</p> <p class="ql-block">长子梁思成:清华大学毕业后,与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著名建筑专家,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194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届院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p> <p class="ql-block">次子梁思永:清华毕业后,赴哈佛大学留学,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田野考古的开创者,著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当选中国科学院首届院士。</p> <p class="ql-block">三了梁思忠: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西点军校,曾参加淞沪会战,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年仅25岁因病服错药而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次女梁思庄:先后赴加拿大、美国留学,著名图书馆学家,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曾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p> <p class="ql-block">三女梁思懿:著名社会话动家,在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投身学生运动,曾任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燕京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曾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后调到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仼副部长、顾问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全国第六届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四子梁思达: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著名经济学家,抗战时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49年调北京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曾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p> <p class="ql-block">四女梁思宁:曾投身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陈毅元帅的部下,成为革命军人。离休后一直你在济南某部队干休所。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领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他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化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工作的负责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7年9月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此外,还担任过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总之,梁启超及其子女在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恩想、教育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令人敬佩的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位于天津市的梁启超故居。(以下照片为林微容同学提供)</p> <p class="ql-block">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1873一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成就卓著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文字:紫山兰水。据网上资料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