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悠远的伏茶路

张明(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挤进泾阳茯茶小镇。</p><p class="ql-block"> 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两旁全是店铺,各自不同的金字招牌,夺人眼球。各种颜色的门头,夺人眼球,不同形状的幌子,在春风中飘荡着,铺面外摆着条桌,桌上铺着绿色、红色的绒布,绒布上,摆着各种砖茶、粗糙茶具,茶艺师现场冲泡、熬煮,招呼着路过的人们,有一边品着一边交流着的,有讨价还价面红耳赤的,有付钱成交满脸堆笑的……</p><p class="ql-block"> 我感到眼睛仿佛失去了色感,满眼都是黑白色,好似回到了几百年前的老泾阳县城,那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转身进了一个叫"龙轩祥“ 茶店,老板是位女士,招呼我们坐下,还没来得及说话,又进来几位茶客,她示意了一下,转身招呼他们去了。我环视一下,大小不同,包装各异的砖茶,摆满了展示柜。片刻,她又回来了说:“刚才那几位是老茶客了,我让他们自己慢慢泡,慢慢品,你们是第一次来吧?"</p><p class="ql-block"> 我心想,她还真有阿庆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她让小店员端来几个茶壶,茶汤的颜色有橙红色和橙黄色,我先端起一杯,呷了一口,入口爽滑,有微微的苦涩,入喉后,口感醇和,甘甜润泽,还有一种什么味儿,我表述不出来,便问这后味是种什么味?她神秘地笑了笑说:"是菌香味儿!是我们泾阳茯茶特有的味道。"按她的话,我又呷了一口,果真有一种菌子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  我看了看桌上略显粗糙的茶壶,里面全是大片叶子,还有不少茶梗。我脑海中浮现,那年在杭州西湖边,与朋友品茗龙井的情景,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中,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虽茶香清淡却沁人心脾,回荡于口中,那种享受,那种惬意,好似仍余香未散。</p><p class="ql-block"> 我调侃地说你们也太"粗枝大叶"了吧!她笑着说:"泾阳茯茶同其它茶相比,最大亮点是金花,全国六大茶系,1000多个品种,唯有茯茶有金花。制作时一定要有百分之15至18的茶梗,是为茯茶发花,提供必要的养分和碳水化合物,还要有繁杂的八道工序,每一步都不能偷懒,一但失误就出不了花,就是废品。"我有点儿将信将疑地看着她。她也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们可以到镇上,陕西茯茶文化博物馆去参观一下,再回来品茶,就更能品出后味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向镇东边走去。远处望见,红色的"陕西茯茶文化博物馆"字样,浅橙黄色建筑,造型似几块巨大的茶砖搭构,走近细看,外立面粗旷大气,完全是茯茶的纹路!我惊叹,太有亲切感和真实感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厅,一位帅小伙接待了我们。他自豪的说:"1000年前,第一块中国茯茶就起源于泾阳,溯泾河北上西行,历经万里征途,到达罗马,这就是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一一茯茶。”引导词很是霸气。</p><p class="ql-block"> 国人饮茶,始于4700年前,茶叶初始为帝王与贵族饮品,而真正盛于平民百姓之间,且远销西域,是从唐朝开始,唐中期茶风鼎盛,逐渐传入西北一带。 </p><p class="ql-block"> 少数民族由于饮食结构多肉食,少果蔬需茶消食解腻,牧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这便促成了"茶马互市"政策的诞生。成吉思汗开疆拓土,茶被大量用于军队,以解决军队吃不新鲜肉引起的军团杆菌带来的疾病,这也就是成为成吉思汗称霸的秘籍。</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明中叶,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对茶叶的需求猛增,以前因量大价低,不被重视的湖茶也华丽转身。陕西茶商开始大量采购安化黑毛茶,手工筑砖,大量输送西北、西南。在泾阳老城,因有很多茶商都赶着骆驼,将茯茶运往西北,路边常常拴有大量骆驼,后人称之为"骆驼巷";还有一条巷子叫"麻布巷",为减少驮卢对马背、驼背的磨损,用麻布做成袋子,铺在马和骆驼背上保护马和骆驼,因袋子需求量大,家家户户都制作售卖布袋子而得名,足见那时泾阳茶市的兴旺程度。</p> <p class="ql-block">  湖茶运往陕西是通过水路。传说北宋年间,湖茶抵达泾阳码头,船工在卸货时,不慎将茶包掉入河中,将茶叶捞起晾晒,打包后入库,数月后,茶中发现闪亮的金花,而这种长满金花的茶叶,因为其独特的功效和口感,深受边疆各族百姓的喜爱,而这批意外起金花的茶,也意外的成就了泾阳茯茶。从此,精明的茶商,结合泾阳的水质、气候、湿度,工艺,摸索研制出直到今天还兴盛的泾阳茯茶。</p> <p class="ql-block">  泾阳人世代传说的口诀,“非经水不渥,非伏天不作,非金花不成,非泾阳不宗",这口诀后来得到了证实。</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为减少湖茶运输成本问题,政府采取在湖南当地制作茯茶的办法,还是湖南茶,还是泾阳制茶师傅,还是茯茶的工艺,在安化就是发不出金花,照片中那几位师傅就是从安化又回来的。看来出金花还要天时、地利、人和?难道金花就这么重要吗?</p><p class="ql-block"> “难道金花就这么重要吗?我问讲解员,他说:"金花"是茯茶的魂!”他指着眼前展板上醒目的标题说:“金花是所有茶品中,唯一有的菌类,学名冠突散囊菌,是国家二级保护菌种,是对人体非常有益的一种益菌群落,金花中含有茯茶素a茯茶素b,具有降三高的功效,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和人类脂肪。”</p><p class="ql-block"> 看着展板上一系列的数据,我心中对泾阳先民有了无限敬佩,他们无意中的探索,成就了今天这么美妙的茶品。如今,新疆的奶茶,西藏的酥油茶,内蒙的咸奶茶,回族的罐罐茶,都是用茯茶制作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仰望着茯茶运输示意图,陕西人那种"骏马快刀英雄胆,干肉水囊老羊皮"走南闯北,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展现在眼前。"陕甘茶马古道",是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顺着这古道驼去了多少期盼和希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陕西茶商们还开辟了一条,去往康定的艰辛茶道,这条路连骡马都无法行走,全凭人背,陕人称之为"茶背子"他们背着100至300斤重的茶,15天行走550里,翻越大雪山,每年累死的,因大风跌崖摔死的,天气突变被冬死的,不计其数,康定城外有个万人坑,山门对联上写着"满眼蓬嵩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他们是背着梦想、背着希望而去!而又有多少梦想破灭、希望消夫,永远埋葬在这异地他乡,可他们仍然又一群接一群,一代接一代地走上这艰辛之路啊!还是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继续……</p> <p class="ql-block">  看着图上那向西北……向康定……向更远……不断延伸的线路,耳边不断响起那深沉的驼铃声,和"茶背子"那木棍敲击石板的"噔噔"声,这些做茶人艰辛的路程,那么壮烈、那么厚重,那么沧谅、那么隐忍……都从这里开始,他们背着茯茶、背着梦想与希望,从这儿走出泾阳!</p><p class="ql-block"> 我想,回到茶店,我也许就能品出伏茶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是啊!如今都讲茶文化,龙井的淡雅,铁观音的浓郁,大红袍的饱满,普耳的厚重相比,而泾阳伏茶又是什么呢?我沉思着,在大漠深处,那悠远的地方,一队蒙古骑兵,铁马金戈,挥师西进的路上,首领怀揣一块茯茶,为将士活愈怪病,继续征战;牧人们随水草而行,拿处一块茯茶,粗枝大叶在奶中翻卷,熬煮成奶茶,渡过寂寥的放牧生活。是大漠、草原赋予了茯茶粗旷与大气,包容与隆烈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这可能就是一种茯茶精神!茯茶文化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9日于西安图片源于陕西茯茶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