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踉踉跄跄抬棺行 艳阳高照,麦浪飘香。午收过后,进入紧张的农田整理阶段,生产队里的一个富农成份的子弟,因没有按照队里的要求耙田,生产队长严厉的批评了他。不曾想,此人一时想不开,在自己家里悬梁自尽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队长发现他没有上工,隐隐约约感觉不妙,便率众人上门查看。然而,叩门久不开,众人便破门而入,发现那人已气绝身亡。顿时,大家慌了手脚,还是我们一位老三届知青,托起他的双腿,把他放置于地上,队里找来木板把他装敛了。可是,当队长分派人员抬棺送葬时,却没有一个人愿意。</p> <p class="ql-block"> 情急之下,生产队长允诺,如愿意参加抬棺送葬,每人可记三天工分,还可以吃一顿有肉的大歺,就这样还是无人应答。</p> <p class="ql-block"> 无奈,队长把目光落在了我们知青身上。年轻的我们没有多想,勇敢的毫无顾忌的接受了这个特殊的任务。出殡的那天傍晚,天降小雨,我们四名知青在队长的引领下,抬上棺材,在雨中顺着高低不平,泥泞的田间小路,深一脚浅一脚,踉踉跄跄的向墓地进发。</p><p class="ql-block"> 说来奇怪,此人是个个子矮小瘦弱的男人。但是,四五里地的抬棺路,肩膀上却感觉越走越沉,越走越觉得没有尽头,好不容易到了墓地,把他安葬了。事后,队长兑现了他的诺言。</p><p class="ql-block"> 春节回城探亲,把此事告之家人。只見正围桌吃饭的母亲,一声没吭,站立起来,转身背离了我。少年不更事的我,后来才知道,未成年的孩子,给一个悬梁自尽的人抬棺送葬,是一件十分不吉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贫下中农,之所以不愿意为他抬棺送葬,是因为,那时还处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贫下中农怎么能为一个富农子弟抬棺送葬呢?亲不亲,阶级分啊!爱憎分明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贫下中农不愿意为富农子弟抬棺送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 打谷场上的“琴号”声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上山下乡的绝大部分知青,虽然未能领略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高光时节。但是,在漫长岁月磨砺锻炼的同时,承载着汗水、泪水和思想情感,起伏巨大变化中的他们,从来没有沉沦,没有退缩,更没有泯灭对未来的期盼与追求,他们在困境中,展示了一代知识青年的执着追求与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小王同学,手捧半导体收音机,每晚定时跟随无线电广播,收听 学习英语900句。从地球另一端的大洋彼岸、短波频率传输过来的、纯正的英语发音,与小王同学的朗读声,久久响彻我们的知青小屋,至今犹在我耳边回荡……..</p><p class="ql-block"> 应同学,受其母亲与长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立志学习演练小提琴。插队落户后,他一如既往不忘初衷,宁愿选择较重的肩挑重担的农活,也要保护好自己双手的柔韧性,力求摘取音乐艺术殿堂的桂冠…….</p><p class="ql-block"> 黄同学,是一位早于我两年,插队落户的老三届同学。他通过多年摸爬滚打的锻练,田间农活样样精通,思想感情更接近于贫下中农。生产队信任他,把夏季卖瓜的任务交给他。每逢开集,他头戴草帽,端坐摊前,童叟无欺,把卖瓜所得如数上缴生产队,赢得了贫下中农的信任和好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可是,因为他家庭成份不好,经生产队、大队、公社三次推荐上调,一到县招工办就被无情的刷下来。作为可以教育好的“黑五类”子女招工上调回城,似乎永远与他无缘。生产队长婉劝他,就留在生产队吧,给你介绍一位我们本地最漂亮的姑娘做媳妇成家立业,生产队长也交给你干。</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他拜师求艺,下决心学习铜管长号音乐演奏这个冷门专业,期盼另辟途径摆脱困境,改变自己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日星隐耀,斗转星移。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和学习钻研,两位同学的演奏技艺日趋完善,演奏水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一条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迷雾的远方”、“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儿也不再沙沙的响”、“你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跟随主人去远方”等俄罗斯名歌乐曲,时常在夜幕低垂,繁星闪烁的生产队打谷场上空回荡。悠扬婉转的小提琴乐曲和长号低沉的伴奏声,随着村头蜿蜒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传向深邃希望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果如所料,两位同学报考艺术团体,经过数轮考试竞聘,分别被省内两家艺术乐团录用,成为一名正式的演奏员,神圣神秘的音乐艺术殿堂,把他俩揽入了自己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喜讯传来,他俩喜极而泣,全公社的知青闻讯也奔走相告,为他俩高兴,向他俩祝贺,分享他俩的成功与喜悦,一时间,此事被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天南地北扎根边疆。当年,一代知识青年,尽管所处的地域与环境各不相同。而后,人生的际遇又随着时代大潮的剧烈碰撞大相径庭。但是,他们用共同拥有过的困境、迷茫,却又期盼有所收获的共同经历,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满腔激情,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在那段特殊历史背景下,谱写并演绎了一首难以忘怀的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 这首不断起伏跳动的音符和震撼心扉的旋律,非但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消退,却随着记忆闸门,帧帧画面的不断回放,更加清晰地镌刻、铭记在那一代知识青年的心灵深处…….</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