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第 27 回 府学迎县令视察 少年才俊展风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说最特别的是他们还做了一个几百人也拖不动的铁猫,下在东城门楼上,仿佛航空母舰一般。有了它就可以随水起落,水涨它就浮,水落它就降,再大的洪水它也沉不了……</p><p class="ql-block"> 伏龙与楚城百姓斗妖抗洪的精神,竟然感动了能镇妖的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他摇身变成了一个赶脚的老头儿下了凡,倒骑着毛驴来到泗州城下。</p><p class="ql-block"> 远远看到那两条龙和他的援兵——水母娘娘,正在怒目瞪眼、杀气腾腾地挑着盛有五湖四海三江水的两只木桶,向楚城而来……</p><p class="ql-block"> “行行好吧,我这驴太渴了。”张果老笑嘻嘻地迎上去, 向他们讨水给驴喝。</p><p class="ql-block"> 龙儿龙女一看是个瘦老头笑道:“你这蠢老头肉眼凡胎,料你不识我们是东海老龙王家的龙子龙女和水母娘娘。”</p><p class="ql-block"> 说着便卖个人情给他,指着两木桶水说:“这木桶里水够你的驴喝的啦,喝吧!”</p><p class="ql-block"> 他们哪知道张果老的驴是头神驴,一口就喝干了前头那桶水,接着神驴又转过头来,去 喝后头那桶水,眼瞅着那桶水又要被喝干了。</p><p class="ql-block"> 龙子龙孙和水母娘娘慌忙上去夺桶,把桶里仅剩的水全倒在地上,顿时滔滔的洪水, 很快地淹没了泗州城。从此泗州城便成了汪洋一片,变成了今天的洪泽湖。</p><p class="ql-block"> 他们对淮城仇恨更大,张开血盆大口对着淮城吹了几口仙气,喷了口唾液。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倾盆暴雨整整降了几天几夜,顿时洪水泛滥,淹没了良田,推倒了房屋, 夺走了无数条生命。</p><p class="ql-block"> 洪水翻着浊浪向东流去,成了一条大河。幸存百姓痛恨地把这条大河写作“坏河”,后来就把它叫作——准河。幸好有张果老出手,楚城百姓这才有了救……</p><p class="ql-block"> “这也太神奇了吧? ”沈坤和吴承恩听着周半仙的神话故事,他们不停地赞叹。</p><p class="ql-block"> “好了好了,两位秀才你们去勺湖玩去吧。”周半仙和少年才俊分道扬镳。</p><p class="ql-block"> “ 回见。”</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和周半仙这次风云际会,对日后创作神话小说《西游记》很有帮助。当然,吴承恩头脑风暴更多是来自他家巷子那棵大树对面剃头店。在剃头店里,他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书籍,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1522 年吴承恩和沈坤同时进入了府学,在古镇河下引起轰动,人们对他们的期望更大了,两个人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这年吴承恩十七岁,沈坤十六岁,恰逢风华正茂的花季。</p><p class="ql-block"> 从秦汉时代起,淮安即为郡、州、府治所,府学始建时间无史料可考,据目前所存文献来看,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淮安府学是古城淮安最高学府,其学生即所谓诸生、秀才, 均来自所属各县,但每次招生所收学额,却是由上级官府来定的。</p><p class="ql-block"> 府学与淮安府署、文通塔、谯楼一样,是淮安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构成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是淮安历史文化的骄傲。淮安古称山阳县,有山阳县儒学。两个好友一同进了府学,府学就在北门府市口附近。</p><p class="ql-block"> “汝忠,你再过两载就可以参加乡试了,真是羡慕你。”下了课,沈坤和好友站在外面闲谈。</p><p class="ql-block"> “没什么啦,你也快了,我先试试,为你铺路。”吴承恩宽慰道。</p><p class="ql-block"> “兄台厉害,你哪是铺路,一试必中。前边督学使者来淮安府学,他特别欣赏你的才 学,”沈坤回忆道,“他那句‘奇其文,谓汝忠一第如拾草芥耳 ’——《花草新编序》。”</p><p class="ql-block"> “哪里,我哪有那么厉害? ”吴承恩知道能得督学使者如此赏识,他真是三生有幸。</p><p class="ql-block"> 其实他知道天下儒生, 自从选择儒学那天开始,就与科举有了不解之缘。科举成功了登科及第,被皇上赏识自然出将入相,在乡野当然衣锦还乡,称为缙绅。</p><p class="ql-block"> 可他和沈坤都知道,金榜题名者毕竟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直至两鬓斑白,身形佝偻,不堪地在考棚里纠结挣扎……</p><p class="ql-block"> 真正到了绝望之时,他不得不仰天长叹:罢了罢了!</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做梦也想不到,他的科举之路竟也出人意料的坎坷,才华横溢的他和父亲一样简直活成了大明科举天大的笑话。父子同命,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 进入府学后的沈坤和吴承恩等学伴,他们不再是童生、秀才的装束,而是举人的标配 了:着一身灰色或藏青色的竹布长衫,头扎一抹方巾,这身儒生打扮虽不如锦袍炫目,但 依然是无数书生向往的。</p><p class="ql-block"> 山阳城有名的刘裁缝他给举人们做长袍,他必须问客人的年龄和进学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刘裁缝,你做举子的长袍有什么诀窍? ”</p><p class="ql-block"> “少年得志时或者是刚刚升迁的,必须把前襟做长点,他们常常会昂首挺胸。”刘裁缝津津有味地分析道,“而一把年纪还来做长袍的,后襟必须加长点,因为他永远抬不起头来 做人。”</p><p class="ql-block"> 刘裁缝的经验之谈让人听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可怜百无一用是书生,春风得意有几人?自从进了府学吴承恩和沈坤聆听学正、教谕的教诲指导,他们常常结伴前行。</p><p class="ql-block"> “娘,我上学了。”这天早上沈坤告别了娘亲。</p><p class="ql-block"> “再带点干粮? ”少奶奶追了出来,为了儿子她付出了太多,如今儿子进了府学,她心中甚是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娘不用了,留给你和爹爹吃。”沈坤挥了挥手,一身竹布长衫打扮的他映入少奶奶的双眸,她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想想近来少爷的身体,她的心里不是滋味。</p><p class="ql-block"> 沈坤步行出了巷子,走在河下古镇湖嘴大街石板街上,熟悉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无论 是那晶莹剔透宛若金丝的淮安茶馓,还是那香脆扑鼻的油条,更有那热气腾腾的包子,都让沈坤感到无比的亲切。</p><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的烟火气让他流连忘返,爷爷最喜欢的阳春面馆,还有名闻遐迩的辣汤都在这条繁华的大街上。爷爷得闲时常常带着他下馆子,一品山阳县河下古镇名吃。</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封建背景下,科举制度助无数才子脱颖而出,为国之发展贡献力量。然宋朝年间, 白衣卿相柳永却惨遭落榜,其愤恨之作更成千古绝唱,柳词恩泽后世。</p><p class="ql-block"> 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便为许多文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基于科举考试的帮助,诸多 心怀远大理想的文人,都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并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国之发展。然而, 并非所有能力出众的文人,都能够顺利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 沈坤目睹着由东向西透过古镇袅袅炊烟,听着里运河中低沉的汽笛,他下意识地向后望了一眼,宽阔的湖嘴大街上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还是没有汝忠的身影。他决定到码头再等, 主意已定不由加快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沿着湖嘴大街拾级而上,沈坤呼吸到了里运河飘来的新鲜空气,眼界也一下子开阔了 许多。忙碌的漕运带给河下古镇新鲜血液,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此刻的沈坤踌躇满志,他抬头仰望蓝天,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自由自在地翱翔,沈坤多想变成一只鸿雁飞向金陵,飞进乡试的考棚,实现沈家三代的夙愿,让沈家在河下古镇,不,在淮安府山阳县吐气扬眉。</p><p class="ql-block"> “十洲!”沈坤正在码头浮想联翩的时候,突然耳边传来一个叫声。</p><p class="ql-block"> 他即刻掉头回应:“汝忠,你快点,快要迟到了!”</p><p class="ql-block"> “来了!”</p><p class="ql-block"> “船家!”站在码头沈坤对着运河里喊了一嗓。</p><p class="ql-block"> “来了,公子!”老艄公中气十足地呼应,每日里送两位公子上府学,老人家心里觉得 特别有面子,他逢人就说自己每天送河下两个翩翩少年上学,仿佛这两少爷是他孙子似的。</p><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进县城有轿子也有船,但是沈坤和吴承恩都特别喜欢坐船去。</p><p class="ql-block"> “爷爷,走了!”</p><p class="ql-block"> “好的,两位少爷站稳,开船喽。”老艄公嗓子真亮,他一篙子插入水中,顿时木船离了码头。</p><p class="ql-block"> “昂——得儿、 昂——得儿 ”摇橹声音充斥着耳鼓,一种思绪在两个少年才俊的心中蔓延 ……</p><p class="ql-block"> 汝忠和十洲站在船头,像比赛似的吟诵着脍炙人口的诗歌、先达贤文。他俩之所以选择坐船,是因为走水路进淮城,必先经过萧湖,穿行在富甲一方人家才有的园林码头,他们可以观赏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景致,想像一下山阳县文人骚客在这里聚会的热闹场景,那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一场遭遇了一场春雨,他们就在船舱里高高兴兴地温习功课,想像着先生会提 出怎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过了极具品味的萧湖,木船就要经过淮安府最雄伟壮观的建筑漕运总督部院了,漕运总督部院是当之无愧的山阳县城中心,县城东西南北大街就是由此延伸出去的。</p><p class="ql-block"> 森严的漕运总督部院和漕运衙门相呼应,经过打此路过但他们从不在这里停留,尽管心里特别渴望,可是慢慢长大的少年沈坤和吴承恩都知道,唯有学业精进,将来才能光明正大地在这里立足……</p><p class="ql-block"> 他们上了岸,府学就在眼前了。明朝的府学建筑很有讲究,它的布局与规格依礼而建。</p><p class="ql-block"> 府学面前一座偌大的水池,叫做泮池。根据大明礼制,朝廷建的学校叫太学,其中有 一个四面环水的学宫,而诸侯开办的学校,只能南面临水,就叫泮宫。故此,无论是县学还是府学,都得在正门外建一座泮池。</p><p class="ql-block"> “汝忠,你们来了。”李秀才不知什么时候追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啊,秀才,上次那件事,不会怪我吧? ”吴承恩停下脚步真诚地对李秀才说。</p><p class="ql-block"> “不会,你还不知道我吗?我只是胆小。”李秀才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头上的方巾都歪 了,逗得沈坤和承恩乐坏了。</p><p class="ql-block"> “知道,我还不知道你?只是那个姓程的太张狂,我不给他点教训,河下街都不够他走了。”吴承恩得意地说。</p><p class="ql-block"> “汝忠,给我说说呗,我听别人说起这事,听得很不过瘾,秀才你说说—— ”沈坤急切地说。</p><p class="ql-block"> “看把你急的,上课了,下回再讲给你听。”突然,李秀才看到一个倩影在眼前一闪, 秀才蓦然间怦然心动。可她身边是知县大人,难道她是——</p><p class="ql-block"> “秀才,走啦,先生来了!”承恩回头看了一眼李秀才,“你发什么呆呢? ”</p><p class="ql-block"> “嗯,来了!”</p><p class="ql-block"> 府学今天气氛特别,果然先生微笑着走了进来,他身后跟着大人:“今天,我们府学十分荣幸地请来了日理万机的知县大人。”</p><p class="ql-block"> 话音未落热情的掌声四起,李秀才注意到窗外那个倩影,他的心再次澎湃起来……</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