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民间的手艺工匠(四):铁匠

老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间有个调皮的谜语:两边高高起,中间红兮兮。硬的塞进去,拖出软东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铁匠的炉子。炉子是铁匠工作的一个重要设施,据传铁匠炉子是太上老君炼仙丹的“九转金炉”演变过来的,故自古铁匠尊老子李耳,即老君为祖师爷,每年二月十五日是老君的诞辰,铁匠在这天要吃面条纪念,为祖师暖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匠行当在旧时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关联紧密,农民的生产用具,锄头、铁扎、刮子、泥锨、钩刀、斧头、铰刀……生活用具菜刀、剪刀、门环、门扣等,还有木匠、篾匠、箍桶匠等的许多工具,都要由铁匠师傅来打制。铁匠在旧式生产链上是一行不可或缺的工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匠师傅来到某个村坊,就与村人商议,选择村边小库房、破旧小屋,或废弃的小庙宇做作坊。因铁匠打铁操作时,会排出较多烟尘、铁末等废物,农家的新房住宅是决不可能作铁匠作场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匠师傅定下场所,首先砌置炉子。炉子形状如小船,两边稍高,中间设铁栅炉膛,炉旁设一只长形风箱。作场中间有一个铁墩头,方形,有两只翼,一只为尖角状,另一只为长方状。铁墩一边设小水池,是用来淬火的。铁匠的工具很多,有大小铁锤,长短形状不一的铁钳。在另一边摆一条长木凳,上置铁夹,有大小不一的戗刀、锉刀、钢凿、小榔头等,还有磨刀石和小水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村人闻讯铁匠铺开张,纷纷赶来,有的要求新打锄头、铁钯、钩刀,有的带来旧锄头、旧镰刀、秃泥锨,请铁匠师傅修理更新,有的还带来家里炭甏中的木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匠打铁一般由两人配对,拿小锤、握铁钳的是师傅,抡大锤的是徒弟或伙计。徒弟每日早起将炉子生旺,师傅用铁钳钳起毛铁,放入炉子中炼烧。师傅抽动风箱,不时加炭,并观察炉中铁件的变化,这全凭着他的经验和眼力。待火候一到,师傅紧拉几下风箱,发出信号。徒弟闻声,即抡锤等候。师傅从炉膛中钳出白炽的铁料,置于铁镦上,挥小锤锻打,徒弟抡大锤跟着敲打,一人一记很有节奏。霎时,火花四溅,“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从铁匠铺中传出来。在锻打过程中,师傅不断翻动铁料,指挥徒弟使力锻打,使铁料变形,逐渐变成师傅心目中的模样,或长、或方、或尖、或曲……经过多次炉中烧炼,铁砧上锻打,锻出锄头、斧头、钩刀、铰刀等农具形状。雏形形成,又用钢凿在器物口刃处凿出凹槽,嵌入钢条,然后,再加热锻打,形成刀口,经过淬火冷却,一件半成品铁器锻成了。这道工序非常重要,一件工具刀具,刀口锋利与否,关键就是淬火工艺的把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伙计乘师傅在炉火中炼铁之隙,就着手加工整理成形的铁具,先用铁夹夹牢铁件,用戗刀将多余之处戗平戗光,又用锉刀将毛糙之处锉平整,再后在磨刀石上打磨,磨出刀刃,经过数道工序仔细加工,方为成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伙计这活看似下手,却颇具技术性,将一件工具戗平磨光,显露刀锋,确非易事。特别是木工的斧、刨、凿,篾工的篾刀、剪门,厨师的刀具,其体形的正确,使用的舒适,钢口的坚韧和刀刃的锋利程度,最能考验铁匠师傅的技术水准。又如农民割稻的䥛子刀,虽然体形较小,却微微弯曲。锻出形状,戗出刀口后,还须理出刀齿。师傅伙计一人执钢凿,一人使小锤,钢凿置于刀口上,铁锤敲打钢凿,钢凿在刀口上快速移动,且要使䥛子刀刀齿距离整齐、均匀、锋利。两人必须配合默契,技艺娴熟,方能做出漂亮合格的物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造有刃的刀具时,主要的是火候,师傅目测铁煅烧后,根据不同材质,能够看到七种不同的色彩,并且能够根据其色彩,确定煅打的力度和方位,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铁力紧密度完美”,然后根据要求煅打成与刀身相配套的长度和厚度,即所谓的“坯子”。随后,将坯子搭在刀身下方并重叠一部分,再次放入炉中急火烧红。在此过程中,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当炉火达到适当温度时,需要迅速将其拉出,并快速锤打三五下以确保上下粘接牢固。对于较长的刀刃,可能需要连续多次进行粘接。最后,整体用小锤进行一次锻打,以进一步整形并增强其密实度。而且,师傅在这过程中,还有自己的秘方,使用一种特殊的材料,使得打磨时,能更长时间保持在自己需要的火候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匠的冷工技艺除了淬火,还包括錾刻、雕刻、锉磨、铲剪等多个环节。与其他匠人不同的是,铁匠在打造过程中很少使用尺子来量度。他们主要依靠砧耳的长宽作为小件物品的参照物。这或许是因为烧红的材料需要迅速上锤打造成型,无法顾及或避免烫手而难以量度,从而迫使铁匠们必须凭借眼力和经验来精准打造。这种独特的技艺传承,使得铁匠们能够打造出大小一致、形状相似的精美、锋利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确是一件苦行当。铁匠不论寒暑,整日站在火炉旁,身穿破衣裳,浑身烟灰,一脸油污。挥锤打铁,火星四溅,衣裤围裙尽是火星烧焦的细洞,一不当心还要伤手伤脚。铁匠师傅长期在外,住在破屋旧庙中,晚上摊开破席睡在铺子中,三餐时辰一到,用铜罐将饭菜在炉中一煨,填饱肚子即可。要想学当铁匠师傅挣钱养家,没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决心是学不成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诸暨旧时从事打铁行业的人不多,铁匠师傅大多是永康一带的手艺人,他们长期在诸暨乡村为老百姓服务,谋求生计。日长天久,四村八庄农人都识其人,知其名,不少师傅后来在诸暨居住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世纪50年代中叶,政府号召在集镇上成立机械铁器厂,这些散作的铁匠师傅都进入企业,成为厂里的职工,不过大多师傅仍在乡下流动为村民打制生产生活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铁器厂的设备不断改进。铁匠原来的炉子改为耐火铁炉,燃料改为煤炭,手拉风箱改为鼓风机,大小铁锤换成汽锤和电锤,铁匠称谓改为锻工。大多数工具都在厂里加工生产,消费者需要可到集镇门市部购买,驻村打铁的铁匠师傅逐年减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21世纪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工艺操作、劳动工具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的小型机械厂纷纷转产或消亡。乡村昔日的打铁作坊已无处可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已成乡人远去的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