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机船出水瓷器展</p> <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沉船于2005年在平潭被发现,是一艘沉没于300多年前康熙时期的贸易船只。当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出水17000余件船货,皆为清代康熙年间的景德镇民窑瓷器,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艘只承载一个窑口产品的沉船。这些瓷器质量上乘、胎质坚硬、釉色莹润、器型多样、纹饰丰富,代表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沉船为代表的福州海洋文化遗产不仅展示了福州历史上“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港市风貌,也以实物见证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历史。</p> <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沉船出水1.7万余件船货,绝大部分为清代康熙年间的景德镇民窑瓷器,主要为青花瓷,少量为青花釉里红器、单色釉器、五彩器等。这些瓷器器形丰富,色泽明艳、层次分明,大件陈设器画工精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下瓷器宝库,既展现了清康熙景德镇瓷器的精湛工艺和艺术风采,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弘气象。</p><p class="ql-block">更为重要的是,“碗礁一号”沉船还出水了高足盖杯、葫芦瓶、“巴达维亚瓷”、微缩瓷器等著名的外销瓷品类,还有雏菊纹、外酱釉内青花等具有浓厚异域风格的纹饰和釉色。</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碗礁侧畔现沉船</p><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沉船位于福建省平潭屿头乡北侧碗礁附近,2005年被发现并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发现沉船船体及各类瓷器17000多件,其中发现了大量风格属清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经专家推测,"碗礁一号"沉船沉没年代约在清康熙中期,即17世纪末18世纪初。</p> <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位于福建省东海海域的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因上百年前,这里是一条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因为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根据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因为渔民捞起的瓷碗居多,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碗礁。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平潭碗礁附近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p> <p class="ql-block">2005年7月13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东海平潭碗礁一号"沉船遗址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此次发掘从2005年7月初~10月中旬,历时三个半月,中间受到5次台风天气影响,实际工作48天,累计潜水833人次,潜水时间3.7万分钟。</p> <p class="ql-block">器形主要有将军罐、盖罐、凤尾尊、筒瓶、筒花觚、炉、盘、碟、碗、盏、杯、高足杯、小瓶、葫芦瓶、粉盒等。</p> <p class="ql-block">纹饰丰富,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博古杂宝、吉祥文字等。从这批瓷器的造型纹饰来看,有一些带有异域风格,可以确定为外销产品。青花纹样和图案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瓷器装饰纹样的大部分内容,有山水楼台(远山、近水、江景、楼阁、水榭、湖石等)、草木花卉(松、竹、梅、柳、菊、荷、兰、牡丹、石榴、卷草、折枝花等)、珍禽瑞兽(凤、鹤、雉、鸟、龙、狮、鹿、马、海兽、松鼠等)、陈设供器(八卦、杂宝、博古、如意、琴棋书画等)、人物故事(婴戏、鞠蹴、射猎、西厢、水浒、三国、竹林七贤、鹬蚌相争)、吉利文字(福、寿)等。</p> <p class="ql-block">青花黄釉葫芦瓶</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 <p class="ql-block">福船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起源于战国时代,以行驶于南海海域和远洋航行著称。福船船体高大,首尾高昂,首尖尾方,易破浪前进,具有很强的适航性,是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主要船型。"碗礁一号"沉船船体残长13.8米、残宽3米,平面近椭圆形,头部尖、底尖圆,推测船长18~20米、船宽4~5米,根据现存状况"碗礁一号"很可能是一艘福船。</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海底瓷库惊天下</p> <p class="ql-block">青花花卉纹将军罐 </p><p class="ql-block">清康熙</p> <p class="ql-block">福船</p> <p class="ql-block">墨分五色青花瓷 </p><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沉船出水青花瓷器大都制作规整、线条流畅、工艺讲究,胎体表面处理工整、光滑,无明显刮削痕。器型大者沉稳、端庄,小者轻巧、隽秀,整体风格质朴、凝重、大方。</p><p class="ql-block">青花器型有将军罐、大盘、花、尊、香炉、罐、碗、深腹杯、中盘、器盖、浅腹碗、小盘、小碗、小杯、粉盒、笔筒、小瓶、小盏、洗等,青花色泽明艳、层次丰富,大件陈设器画工精美,反映了清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最高的制瓷工艺。</p> <p class="ql-block">康熙青花,必谓之"墨分五色",指的是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在绘画中区分事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这种青花◇一改元明两代青花传统平涂的单调画风,使青花发色深浅不一,如同绘画中的"墨分五色",故康熙青花又有"色分五彩"或"青花分五色"之说。其实,康熙青花之所以能"墨分五色",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康熙中期青花所使用的云南"珠明料"。这种钴料其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再加上康熙中期的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改变了明代青花单线平涂的传统方法,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的技法,并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次分明,把远山近水、翎毛走兽、花草树木、人物神仙描绘得十分传神,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多种色调,这才有了"墨分五色"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的世语</p> <p class="ql-block">盘,碟,碗</p> <p class="ql-block">碗,碟,盘</p> <p class="ql-block">碗</p> <p class="ql-block">杯</p> <p class="ql-block">罐</p> <p class="ql-block">碗</p> <p class="ql-block">万绿丛中一点红</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是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始于元代,流行于明初。由于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直至清康熙年间复烧成功,其呈色较为稳定。青花釉里红和釉里红一样,主要是官窑产品,传世有清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中和堂"款纪年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诗意图小盘,多见以青花绘亭台楼阁和树枝,以釉里红绘花朵,在青花的素雅之中平添一点妩媚和艳丽。</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器除盘、碗外,还有各式瓶、笔筒、高足碗、摇铃尊、鸡缸杯等。"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青花釉里红仅见于少量的中盘。</p> <p class="ql-block">色釉青花两相宜</p><p class="ql-block">青花色釉瓷即以青花与单色釉相结合的瓷器。"碗礁一号"沉船出水了少量此类器物,有黄釉青花器、青花青釉器和青花酱釉器。黄釉釉色较为清淡,远不及明代的浓艳匀净,制作亦稍显粗放。葫芦瓶有黄釉青花和青釉青花两种,制作精美,青釉釉色淡雅细匀,青花色调翠蓝。</p><p class="ql-block">色釉瓷</p><p class="ql-block">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或纯色釉、单色瓷。颜色釉是瓷釉的一个种类,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颜色釉瓷是将着色颜料与同它相适应的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经过球磨、过筛制成颜色釉浆,施在未经灼烧的坯体或经烧成的瓷胎上(低温色釉多施在瓷胎上),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颜色釉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装饰色彩。青花色釉瓷是以青花与单色釉相结合,形成青花色釉瓷器。"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青花单色釉瓷器有青花黄釉、青花酱釉、青花青釉瓷器,器型有葫芦瓶、碗等。其中,青花青釉瓷器,仅见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克拉克"瓷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型,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这种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开光"样式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绚丽多姿五彩瓷</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彩为康熙彩瓷的代表品种,有"康熙硬彩"之称,又称"古彩"。这一时期,用釉上蓝彩代替明代流行的釉下青花,还有黑彩、金彩的加入,色彩更加丰富,真正做到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综合搭配和运用,瓷器画面呈现的色彩效果沉稳、热烈而不浮躁。康熙民窑五彩器型多样,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常见器物有碗、盘、罐、壶、瓶、杯、盂、笔筒、果盒、花盆等。</p><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五彩瓷由于长期受海水浸泡,五彩大部分脱落严重,颜色发黑或呈灰黑色,仅局部保留原来的色彩,比较鲜艳。器型有罐、杯、盘、深腹杯等。</p> <p class="ql-block">博古纹是瓷器装饰中一种典型的纹样,由《宣和博古图》一书而得名。后来,"博古"引申为在工艺品上装饰鼎、尊、瓷瓶、盆景、书画等题材,寓意清雅高洁。博古纹出现于明末,是明末清初文人所钟爱的纹饰之一,也称清供画,构图简单,一个盆景、一篮瓜果、一握瘦石,凡是文人所喜之物通通可以入画,以寄托其意趣。瓷器上的博古纹流行于明末至清代,特别是清康熙瓷器上的博古纹,有的用作主题纹饰,有的用作边饰,还有将博古纹塑贴在器物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海丝航路千帆竞</p> <p class="ql-block">瓷销天下</p><p class="ql-block">"碗礁一号"沉船出水了高足盖杯、葫芦瓶、微缩瓷器等著名的外销瓷品类,还有雏菊纹、外酱釉内青花等具有浓厚异域风格的纹饰、釉色,表明这是一艘进行海外贸易的船只。"碗礁一号"沉船中发现的外销瓷,在越南头顿沉船和欧洲博物馆的收藏中都可以见到相似产品。</p> <p class="ql-block">巴达维亚瓷</p> <p class="ql-block">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葫芦瓶</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p> <p class="ql-block">青花洞石牡丹纹菱口盘</p> <p class="ql-block">瓷器碎片</p> <p class="ql-block">后 记</p><p class="ql-block">晶莹剔透、洗尽铅华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既展现了清康熙景德镇瓷器的精湛工艺和艺术风采,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弘气象。</p><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推进"海上福州"建设的新里程,以全新面貌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的召开,我馆精心打造了本次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的丰硕成果。</p><p class="ql-block">"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迈进新时代的今天,让我们从海上丝绸之路中汲取养分、启发智慧,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谱写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北疆文化神州行</p><p class="ql-block">内蒙古居延遗址出土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王维在这首脍炙人口的《使至塞上》中所指的"居延"即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内的居延遗址。早在新石器时期,这一带就有人类频繁活动。先秦时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碰撞、交汇。两汉时期,在居延地区广筑烽燧城障,屯田戍边。唐时期,居延地区是沟通农牧文化的交融地带,也是北方草原民族"参天可汗道"的必经之地。宋、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繁盛,过往行人商队在此备齐补给,从浩渺的戈壁绿洲深处,走向中亚和欧洲。清时期,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部驻牧于此。</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源自祁连山的潺潺弱水哺育着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一座座遗址,一枚枚汉简,一页页文书,在讲述令人荡气回肠的尘烟往事的同时,更是昭示着一个事实: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北疆文化在居延地区的历史源流</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中央政权对居延地区的有效治理</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不同民族在居延地区的交融发展</p> <p class="ql-block">擦擦佛(藏语:tsha-tsha)是藏传佛教中通过模具压制泥土制成的小型佛像、佛塔或经咒,其名称可能源于古印度方言中的“复制”或梵语“模具”。</p><p class="ql-block">起源于印度,约10世纪传入西藏,并在阿底峡大师入藏后盛行。早期擦擦多为印度风格的红色陶土佛塔,后发展为涵盖各类佛像、护法神等题材的微缩神佛世界。</p> <p class="ql-block">"中统元宝一贯文省交钞"纸钞</p><p class="ql-block">阿拉香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至元通行宝钞二贯</p><p class="ql-block">元d额尔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p><p class="ql-block">汉简文书里居延地区的互鎏之音</p> <p class="ql-block">居延遗址出土汉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