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与古瓷收藏及鉴赏的不解之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王亚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案头的明代龙泉窑青釉高足杯胎色灰白,坚硬致密,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莹润,杯身内外刻划水草纹等纹饰。它的型美和杯身釉色的温润光泽与新沏的龙井茶汤相映成趣,净化心灵。可以说,在十八年的收藏岁月里,这些跨越元、宋、明、清的古瓷,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与古人对话的媒介,每一道釉纹、每一抹色彩,都藏着跨越时空的故事与独特的美学密码。以下我分门别类,谈古论今,说一些收藏及鉴赏的个人见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宋瓷:简素中的天地大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初见宋代汝窑洗,我便被其“雨过天青”的釉色震撼。那抹介于蓝与绿之间的色泽,恰似暴雨初歇后天际的微光,带着与生俱来的空灵与诗意。不同于后世瓷器的繁复装饰,宋瓷追求“大道至简”,汝窑的开片、官窑的紫口铁足、哥窑的金丝铁线,皆是自然天成的痕迹。曾在拍卖会上遇见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梅瓶,釉层厚若堆脂,将“类玉”的审美追求发挥到极致。我发现,宋瓷的美在于其“内敛”——器物线条流畅却不张扬,釉色温润却不夺目,这种“以简驭繁”的艺术哲学,暗合了宋代文人“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的审美境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鉴赏实践中,我尤为关注宋瓷的“微观世界”。用显微镜观察汝窑釉面,可见大小不一的气泡如星辰散落,其中较大的气泡因岁月侵蚀,表面形成独特的“破泡”痕迹,这是现代仿品难以复刻的岁月印记。而钧窑的“窑变”釉色,在高温烧制中产生的流动纹路,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杰作,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至今仍让我惊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元瓷:多元碰撞下的雄浑气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元代青花瓷的出现,堪称陶瓷史上的革命性突破。家中收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盘,蓝白相映的纹饰极具视觉冲击力。深入研究后我发现,元青花的钴料分“苏麻离青”与国产青料两种,前者来自波斯,发色浓艳且带有铁锈斑,后者则偏灰蓝。这种原料的跨地域流通,正是元代疆域辽阔、贸易繁荣的写照。不同于宋瓷的含蓄,元瓷造型多硕大厚重,纹饰满布器物周身,牡丹、莲池、人物故事等题材丰富多样,既有汉文化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伊斯兰文化的几何图案,展现出“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鉴定元瓷时,我尤为关注胎体特征。元代瓷器胎土采用“二元配方”,即在瓷土中加入高岭土,提高了器物的硬度与耐火性。真品元瓷的底部常可见“火石红”现象,这是胎土中铁元素在高温下氧化的自然产物,而仿品往往刻意涂抹,颜色呆板不自然。元瓷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瓷器的装饰风格,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明瓷:规制与创新的双重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明代官窑瓷器以严谨的规制著称,尤其是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苏麻离青”料烧制的发色浓艳,晕散自然,如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高足杯,龙纹矫健凶猛,海水波涛汹涌,尽显皇家威严。但明代瓷器并非一味守旧,成化斗彩的出现便是创新典范。斗彩采用“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技法,色彩对比鲜明却不失雅致。我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的那件斗彩鸡缸杯,釉上红彩鲜艳夺目,绿彩清透润泽,与釉下青花相得益彰,将“精雅”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鉴赏明瓷时,款识是重要依据。从永乐的“永乐年制”篆书款,到宣德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不同时期的款识字体、写法均有规律可循。例如,成化款识的“成”字斜钩处多向左方出头,这一细节成为辨别真伪的关键。明代瓷器既延续了传统工艺,又在装饰技法与造型设计上大胆创新,为清代瓷器的鼎盛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清瓷:极致工艺的华丽乐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清代瓷器将工艺之美推向顶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甚。康熙青花“墨分五色”,层次分明;雍正珐琅彩瓷细腻逼真,宛如工笔画作;乾隆时期的转心瓶、交泰瓶等“奇技淫巧”之作,更展现出当时登峰造极的制瓷技艺。我曾有幸上手一件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其釉上彩料细腻柔和,粉润的桃实与翻飞的蝙蝠相映成趣,寓意“福寿双全”,这种将吉祥寓意与艺术审美结合的设计,正是清代瓷器的典型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鉴赏清瓷时,我更注重其“工艺精度”与“文化内涵”。例如,乾隆时期的仿生瓷能逼真模仿竹编、漆器、青铜器等材质,其工艺难度令人叹为观止;而瓷器上的纹饰题材,从传统的龙凤、花鸟,到西方的风景、人物,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但同时,清代部分瓷器过于追求工艺繁复,反而失去了宋瓷的质朴之美,这也让我对“过犹不及”的艺术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岁月沉淀:收藏背后的文化守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十多年来,每一件古瓷的收藏都伴随着一段故事。记得为了验证一件疑似清代道光凤尾尊瓷的真伪,我曾带着它走访省级数位专家,查阅大量考古资料,最终通过对比胎土成分与纹饰风格及釉色,确认其为真品。这种探索的过程,远比单纯的收藏更令人着迷。如今,我也持续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了一些古瓷鉴赏类文章,目的就是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古瓷之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暮色渐浓,书房里的古瓷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从宋瓷的简素到清瓷的华丽,它们串联起中国陶瓷史的璀璨星河。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器物,不仅让我触摸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更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寻得一方宁静的精神家园。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做古瓷的守护者,让这份跨越千年的不解之缘,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b></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王亚林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人,江西省钢笔书画院副院长,江西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诗词协会会员,余干县武术协会副主席,余干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余干县政协委员。古瓷,玉器鉴赏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