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雨之间: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美友1446753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晴雨之间: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读吴旭同志《<span style="font-size:18px;">板仓:在晴雨交织中触摸信仰的温度》</span>游记有感 </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敏 </p><p class="ql-block"> 合上吴旭同志这篇饱含深情的游记,窗外的长沙城正沐浴在暮春的暖阳中。作为文中同行的"陈敏",那些在板仓老樟树下、杨开慧墓碑前的感动又一次涌上心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周末出游,更是一场穿越历史烟云的精神对话,一次在晴雨交织中触摸信仰温度的心灵之旅。</p><p class="ql-block"> 吴旭同志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将历史人物的呼吸与心跳还原在我们面前。在左宗棠故居,我们触摸到的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在杨开慧故居,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一生唯有润之我不嫁"的坚贞信仰。两种看似不同的精神气质,在吴旭同志笔下奇妙地融为一体——那是对理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守,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正如文中所言:"两种情怀,同样滚烫。"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我这个老新闻工作者也不禁动容。</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震撼的是文中对天气变化的细腻描写与历史叙事的完美融合。当讲解员提及《蝶恋花·答李淑一》时,天空竟真的飘起细雨;当我们站在杨开慧墓碑前诵读那些饱含深情的诗句时,雨水顺着碑面流淌,恍若英烈的泪水。这种"天人感应"般的叙事,不是简单的文学修辞,而是吴旭同志作为军旅作家对历史的一种虔诚态度——当我们以真心触摸过往,天地亦会为之动容。我不禁想起当年在新闻一线时,总编常说的一句话:"最好的报道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脚丈量、用心感受的。"吴旭同志的文字,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诠释。</p><p class="ql-block"> 作为同行者,我亲眼见证了吴旭同志在杨开慧烈士陵园临时担任讲解员时的情景。没有讲稿,没有夸张的手势,只有平静而深沉的叙述。当他讲到杨开慧在狱中写下"毛泽东"三个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爱情与革命信念时,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却浇不灭他眼中的光芒。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位经过部队锤炼过的军官为何会对这段历史如此投入——因为在杨开慧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最纯粹的信仰模样,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正是当代军人最需要传承的精神基因。文章中那段关于毛主席四首爱情诗的解读尤其打动我心。</p><p class="ql-block"> 从《贺新郎·别友》的离愁别绪到《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深情追念,吴旭 同志不仅读出了革命领袖的儿女情长,更揭示了一个重要命题:真正的革命者不是无情无欲的苦行僧,而是有着丰富情感世界的活生生的人。正是对亲人、对爱人、对人民的深沉爱意,才支撑他们走过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这种解读打破了我们对革命历史的刻板印象,让历史人物从教科书里走了出来,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敬。</p><p class="ql-block"> 记得返程途中,我曾对吴旭同志说:"上午在左宗棠故居,感受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担当;下午在板仓,体会的是'革命与爱情'的抉择。"如今想来,这两者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壮举,与杨开慧宁死不屈、血洒识字岭的选择,本质上都是对信仰的坚守。区别只在于一个处在封建王朝的末世,一个站在新世界的黎明。吴旭同志通过巧妙的行程安排,让我们在一天之内完成了这两种精神的对话与传承,这种构思之精巧,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文章末尾,吴旭同志写道:"板仓之行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更是一种传承的力量。"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此行的真正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媒体人和军人,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像杨开慧那样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但那种对信仰的忠诚、对理想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精神底色。特别是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如何守住内心的"板仓",如何在纷繁世事中保持"骄杨"般的风骨,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人生课题。</p><p class="ql-block"> 雨后的板仓,阳光格外明媚。吴旭同志的文字就像那缕穿透云层的阳光,照亮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合上这篇文章,我忽然明白,最好的纪念不是泪水和鲜花,而是将那份信仰的温度传递下去,让"骄杨"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这,或许就是吴旭同志这次"晴雨交织"的板仓之行,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