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称菩萨 --大乘教派十大菩萨之法称菩萨

路漫漫

法称菩萨<br>--大乘教派十大菩萨之法称菩萨<br><br><br> 法称音译"达玛诘"。古印度大乘佛教僧人,印度新因明大师。属瑜伽行派。相传生于南印度,后在那烂陀寺出家,不久又从陈那弟子自在军习因明。继承并发展了陈那后期的因明学说(侧重于量论)。所著《释量论》,对陈那《集量论》作了详细的注释,发展了陈那的学说,如重新改革三支作法,以因喻为一体,主张废除喻依,不再沿用"喻"支名目,而且颠倒原有次序,将相当于"喻体"的一部分提到最前面,作为推断的依据。这种格式,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趋于一致。法称的这一著作连同《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续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等于ll世纪传人我国西藏后,影响深远,西藏学者称之为"才玛德顿"("因明七论")。法称的学说在汉传因明中,影响不大。但自20世纪起,世界各国研究印度逻辑学多取材于法称的薯作,特别是《正理滴论》。该书对正因的研究有特殊的贡献,其中提出白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真正确立了因宗不相离的普遍关系,使得喻体成为没有例外的全称命题,从而完成了因明向演绎论证的过渡。<br> 法称论师约在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左右出生于南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自小通达世间各种学问。十六七岁的时候,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皈依了佛门,并师从陈那论师弟子自在军学习《集量论》。法称论师极其聪颖,据说听第一次的时候即“见与师齐”,第二次听即超过自在军而达到陈那的知识水平,第三次听的时候,已然“见超前贤”,发现了陈那论师观点中的纰漏。<br> 因为舅舅是著名外道的“数论派师”,尊者为了精通外道的一切内传秘诀,因而经过一番化妆,充当舅妈的奴仆,想尽办法讨舅妈欢喜,他要求舅妈和丈夫行房时趁机问他宗教的要点,并在舅妈脚上绑一条长绳,并叮咛说:“请你记住,当我拉动绳索时,你就问“为什么”。”就这样,外道宗义的要点和难处,法称论师全都通晓。于是尊者通知各方人士,请来辩论,但大部分的外道师纷纷逃避到外地去,前来辩论者也均被教理击败,最后全都安入佛门中出家修行了。<br> 当时花繁国王问左右官员:“当今智者为何人?”大官答言:“具智慧者为陈那,诗雄中出善撰者,百花盛开王具富,尊胜诸方奉法称。”因此国王立即迎请他,并作他的大护法。法称论师除了著作非常盛名的释量论以外,尚有七部品类:一、量决定论。二、正理一滴品类论。三、因论一谛品类论。四、观相属论。五、观相论释。六、论议正理品类论。七、成他相续论。据说这些论著在当时的各大寺院和佛学院传阅,然大部分人都看不懂,或许其中也有些能懂之人,但由于心生忌妒,故意贬抑,说是有过失不完具的论著,并将此论系在狗尾巴上。阿奢黎法称论师知道此情形后说:“我的论著将如狗般遍行于诸大都会的大街小巷中,亦从而兴盛起来。”尊者在他另一部著作“量释注初品疏”篇首写道:“大部分人士都相应庸俗之善,那是由于没有智力抉择,如此不仅得不到各经论密意,更由于内心忌妒的垢染变成瞋恨。而我所造的这些论著,无非都是长期对经论熏习而成,发出欢喜心造论罢了!”<br> 法称论师虽然完成了这《因明七论》的创作,但在当时并不十分受欢迎,因为这些论著义理深奥,言辞生涩,即使当时的很多大学者,也难窥其堂奥。所以法称论师在论典最后不无伤感地说道:“即使是有学问的智者,也不明了我著作的精髓,最终这深奥的精义只能归还我自己,就像所有的河流终究汇入大海,我在因明当中所讲的智慧也全部融入了自己。”<br> 令人欣慰的是,法称的著作及思想,虽然没有传入汉地,但在藏地,通过萨迦班智达、宗喀巴等大师的开显,却得到了十足的发展。他们解释法称因明的著作,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中传讲研习,特别到一世嘉木样大师的时候,在继承原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了这门学科,使得法称思想的精髓,在藏传佛教中得到了巅峰的展现。<br> 法称的因明学说在印度逻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所有印度逻辑学派和逻辑论著大都受其影响。佛教学派、耆那教逻辑都吸收了一大部分法称的思想;新正理派接受法称的批判,放弃了许多旧的论点。法称的学说对中国藏传佛教有较大影响,藏传佛教有解释因明的著作约17万颂的藏语译文,其中解释法称作品的约有13.7万颂,而《释量论》的注解独占10.5万颂。近世各国印度学家大多根据法称的著作,特别是《正理滴论》来研究因明,此论的梵本发现较早,故研究者多从此入手。此论除了有梵本、藏译本刊行外,还有汉、俄、德、英、法、日等文字译本,流传于各国。<br><br><br><br> 2024年1月21日星期日<br> 于斌园<br><br>

法称

因明

论师

正理

论著

著作

菩萨

外道

舅妈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