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概述

虚怀若谷

<h3><strong>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strong>的前身是 1947年8月1日由冀鲁豫军区前指及所属三个独立旅组建的<strong>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strong>,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h3></br><h3>1949年3月1日与冀鲁豫军区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辖第49师、第50师、第51师 。</h3></br><h3><strong>1952年3月17日,17军奉命撤销</strong>,所属三个师分别改编为兴仁军分区、镇远军分区和独山军分区。</h3></br><h3>1968年8月26日,武汉军区部队重建第17军,辖第49、50、51师。</h3></br><h3><strong>1973年2月9日,17军再次被撤销。</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最早由两部分部队组成:一部分是1940年3月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青年营扩编的独立团;另一部分是1944年冬,冀鲁豫军区特务连、冀南军区特务连、冀鲁豫第1分区特务连、第5分区两个连合编组成的平原党校特务团,1945年6月,平原党校特务团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29团。</h3></br><h3>在1945年秋到1946年春,冀鲁豫军区又先后将东平基干队、阳谷基干队、聊城基干队、单县基干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组建成第1分区第2、第6团;第2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3分区第1、第4团;第4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6分区第3团等8个团,在当地坚持开展武装斗争。</h3></br><h3>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整编,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合编组成<strong>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strong></h3></br><h3>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strong>独立第2、第3旅</strong>,连同原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7月初参加鲁西南战役;其它几个团分别编入独立第2、第3旅。</h3></br><h3>1947年8月,为壮大野战部队,适应解放战争大反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1、第2、第3旅在河南省鄄城地区改编组建为<strong>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之、</strong>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h3></br><h3><strong>独立第1旅改编为第31旅、</strong>旅长汪家道,政委孙仁道,副旅长马宗凯,副政委肖元礼,参谋长杨昆,政治部主屈兴栋。</h3></br><h3><strong>独立第2旅改编为第32旅、旅长胡华居</strong>,政委汤成功,副旅长程绍祥,参谋长戴元仁,政治部主任段思英。</h3></br><h3><strong>独立第3旅改编为第33旅、旅长闵学胜</strong>,政委萧元礼,副旅长赵遵康,副政委卿正兴,参谋长黄学义,政治部主任鲍鸿光。</h3></br><h3>同时,为了继续坚持当地武装斗争,同年8月,中原冀鲁豫军区回民大队、第2分区基干第5团、第6分区河防团组成<strong>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strong></h3></br><h3>1948年3月,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strong>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建后,为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配合陈(毅)粟(裕)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陇海、平汉战役。</h3></br><h3>1948年1月,第11纵队在城武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豫皖苏地区;4月下旬进至太康地区进行军事整训。</h3></br><h3><strong>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strong></h3></br><h3>5月底至7月初,11纵参加了在豫东睢县、杞县地区发起的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战役;在兄弟部队配合下,第11纵队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第11纵队又在睢县东北方向逻岗、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第75师。</h3></br><h3>1948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淮海战役;11月中旬,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107军第261师;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第11纵队在围歼国民党军黄维第12兵团战役中,<strong>首先攻占敌人核心阵地-</strong>-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 。</h3></br><h3> <h3>1949年1月下旬,第11纵队奉命开赴河南项城地区整训,准备渡江作战;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项城地区<strong>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委</strong>,萧元礼任副政委,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h3></br><h3>原辖第31旅改称<strong>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strong>,况玉纯任师政委;</h3></br><h3>第32旅改称<strong>第50师,胡华居任师长</strong>,卿正兴任师政委;</h3></br><h3>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strong>第51师,闵学胜任师长</strong>,崔子明任师政委。</h3></br><h3>全军共2.4万余人,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h3></br><h3>4月下旬,第17军在安徽省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长江,挺进浙赣两省,追歼国民党军第55军、第96军逃兵8000余人。</h3></br><h3>5月中旬,第17军进至闽北地区,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h3></br><h3>6月至8月,在江西贵溪地区整训。</h3></br><h3>9月初,奉命开始向西南进军。</h3></br><h3>11月初,在黔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9军第149师大部。</h3></br><h3>12月下旬,第17军一部奉命组成前进指挥所,率第49师等部挺进滇东,驰援已宣布起义的国民党军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部,歼灭国民党军第8军6000余人。</h3></br><h3>1950年1月,第17军入滇部队返回贵州;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地方工作,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山军分区。</h3></br><h3><strong>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strong></h3></br><h3><strong> </strong></h3></br><h3><strong>【步兵第49师】</strong>前身是1946年1月由冀鲁豫军区部分基干武装组建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strong>,1947年8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1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19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strong>第17军49师</strong>。<strong>该师战斗力强,是军第一主力师。</strong></h3></br><h3><strong>1950年1月,第49师兼贵州军区兴仁军分区。</strong></h3></br><h3>1952年3月,第49师与兄弟部队一道合编为国防军轻装师,下辖第137、141、145团、炮兵团,隶属于贵州军区;8月,国防军轻装师改番号为第49师,下辖:</h3></br><h3><strong>第145团;</strong></h3></br><h3><strong>第146团(原137团);</strong></h3></br><h3><strong>第147团(原141团);</strong></h3></br><h3><strong>炮兵第307团。</strong></h3></br><h3>1955年4月~1957年6月,该师先后隶属昆明、成都军区。</h3></br><h3>1958年5月,该师复归昆明军区建制。</h3></br><h3><strong>1969年11月,该师划归第11军,并改番号为第31师,原辖各团依次改称第91、92、93团、炮兵团。</strong></h3></br><h3>1979年2月,第31师随军参加对越反击战,歼敌1456人。</h3></br><h3>1984年4月,第31师再度为国出战,在<strong>师长廖锡龙</strong>、政委喻忠桂的指挥下,奉命参加收复者阴山之战。</h3></br><h3><strong>1985年10月,第11军撤编之后,第31师</strong>转隶第14集团军建制,并执行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时辖第91、92、93团、炮兵团、高炮团。</h3></br><h3>1992年,第14集团军高炮旅撤编,成都军区守备第2师则改建为蒙自军分区。</h3></br><h3><strong>至此,第31师成为第17军最后的血脉。</strong></h3></br><h3><strong>2013年,第31师拆分为机步第×旅、山地第×旅。</strong></h3></br><h3><strong>2017年,第31师的血脉在新一轮的军改中,保留在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建制内。</strong></h3></br><h3><strong>145团的前身</strong>是1944年冬由冀鲁豫军区特务连、冀南军区特务连、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特务连和第5军分区两个连合编组建的<strong>平原党校特务团;</strong>1945年6月补入水东军分区两个连后改编为<strong>冀鲁豫军区第29团;</strong>1946年1月编入新组建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为第1团;</strong>19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1旅91团;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91团;19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strong>第17军49师145团。</strong></h3></br><h3><strong>该团是坚持水东地区斗争的老部队,战斗力强,是军、师第一主力团。</strong></h3></br><h3><strong>146团的前身</strong>是1945年11月由2分区4团1营、3分区13团3营、郓北反攻营、范县寿张反攻营合编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独立团;</strong>1946年1月编入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为第2团;19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1旅92团;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92团;19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6团。该团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h3></br><h3><strong>147团的前身</strong>是1945年11月由第军4分区特务营、滑县基干团、长垣县大队合编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独立第1团;</strong>1947年3月编入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为第8团;19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3旅98团;1948年5月改称<strong>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98团;</strong>同年6、7月间调入第31旅仍为第98团;19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49师147团。</h3></br><h3> <h3><strong>【步兵第50师】</strong>前身是1947年7月由冀鲁豫军区部分基干武装组建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strong>1947年8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2旅;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19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0师。</h3></br><h3>该师战斗力较强,是军主力师。</h3></br><h3>1951年1月,<strong>148团调归16军46师。</strong></h3></br><h3>1952年3月该师撤消建制,师部并入贵州省镇远军分区,149团团部改为49师炮兵团团部,150团改为铁道工程6师17团。 </h3></br><h3><strong>148团的前身</strong>是1938年我党掌握的曹县第3、6、7、8区武装,1939年7月改编为曹县单虞抗日青年挺进大队,12月改编为<strong>鲁西南地委独立营;</strong>1940年7月改编为<strong>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独立团;</strong>1941年11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7分区独立团;1942年11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5分区独立团;1944年6月改称<strong>冀鲁豫军区第10分区独立团;19</strong>45年8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5分区17团;12月改扩编为<strong>冀鲁豫军区第5分区13团;</strong>1947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为4团</strong>;19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2旅94团;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94团;19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strong>第17军50师148团</strong>。</h3></br><h3><strong>该团是冀鲁豫军区的较老的地方部队,战斗力较强,是师主力团。</strong></h3></br><h3><strong>149团的前身</strong>是1945年秋由单县基干大队和单虞基干大队合编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第3分区第14团;</strong>同年12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3分区第8团;1947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为5团;19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2旅95团;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2旅95团;19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0师149团。</h3></br><h3><strong>150团的前身</strong>是1945年秋由长清县大队、博平县大队、齐禹县大队合编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第6分区第3团;</strong>1947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为7团;1947年8月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为第33旅97团;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33旅97团;同年6、7月间调入第32旅仍为第97团;1949年3月1日随所在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0师150团 。</h3></br><h3> <h3><strong>【步兵第51师】 </strong>前身是分别于1947年8月、1948年3月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strong>重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1旅、独3旅;</strong>1949年3月1日合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1师。</h3></br><h3>1950年1月,151团调归安顺军分区。</h3></br><h3>1952年3月,该师撤消建制,师部并入贵州省独山军分区, 152团改编为铁道工程6师18团,153团调归西南军区整编。 </h3></br><h3><strong>151团的前身</strong>是1947年8月由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1旅,1949年3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1师为第151团。</h3></br><h3><strong>152团的前身</strong>是1948年3月由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的冀鲁豫军区独3旅,1949年3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1师为第152团。</h3></br><h3><strong>153团的前身</strong>是由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组建的<strong>冀鲁豫军区独立支队,</strong>1949年3月1日编入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51师为第153团 。</h3></br><h3> <h3><strong>第一次组建17军</strong></h3></br><h3>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委,萧元礼任副政委,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 。</h3></br><h3><strong>第一次撤销17军</strong></h3></br><h3>1950年2月22日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二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为基础,成立西南军区。下辖西康、川西、川北、川东、川南、云南、贵州、西藏等八个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h3></br><h3>1950年3月陆军第17军军部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都均军分区;同年5月,第二野战军根据党中央和军委的决定并入西南军区,取消兵团和野战军机构。</h3></br><h3>1952年3月17日陆军第17军番号撤销。</h3></br><h3><strong>第二次组建17军</strong></h3></br><h3><strong>1968年8月26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武汉军区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花园镇组建陆军第17军,</strong>军部驻扎在湖北孝昌县花园镇。<strong>张治银任军长,</strong>张昭剑任政委。下辖:</h3></br><h3><strong>第49师:</strong>1951年2月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军建制;1961年6月改为<strong>武汉军区直辖独立师</strong>;1969年12月改称第49师。</h3></br><h3><strong>第50师</strong>:1966年6月由河南省军区8个独立营为基础扩编为<strong>省军区独立1师,</strong>1968年8月改称第50师。</h3></br><h3><strong>第51师</strong>:1966 年9月文革期间由湖北省公安内卫部队,整编为湖北省军区独立师,驻扎武汉市;1971年11月迁至湖北省襄阳县黄集镇。</h3></br><h3><strong>第二次撤销17军</strong></h3></br><h3>1972年11月24日,军委电复武汉军区,同意撤销陆军第17军建制,<strong>1973年2月9日陆军第17军正式撤消</strong>,军直各部队调配其它部队。</h3></br><h3><strong>第49师改由武汉军区直辖独立师,</strong>1976年6月第49师移防甘肃武威与陆军第19军第56师合并称第56师;1985年9月,转隶陆军第47集团军第56师;1998年10月第56师缩编为陆军<strong>第47集团军第56高原摩步旅</strong>。</h3></br><h3>第50师恢复为河南省军区独立1师。</h3></br><h3>第51师恢复为湖北省军区独立师,1976年4月解散并撤销,师直部队及各团调配其它部队。</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