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我2006.6.写的一篇茶叶文案,最先在《山西日报/周末版》刊登、后来被农业部《茶世界》等多家官媒转载。媒体垂青,我想很大原因是个中数据,均来自我在莫斯科茶市的实地调研与考问。看到“美篇”有专事茶叶的话题,遂翻出复读,觉见,仍不失现实意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茶品中国梦</b></p><p class="ql-block"><b>孙以煜</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为“茶”来到莫城。</p><p class="ql-block">出没于数十家超市、商场、精品店——笔记货柜中的茶叶品牌、产地重量、价格,马不停蹄。</p><p class="ql-block">来前的市场调研中,经对获取数据信息的整合消化,一个想法在我心中震荡不已——</p><p class="ql-block">“英国不产茶,但英国却将世界的茶叶资源集于一身,创造了顶极的世界茶品“立顿”;</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产茶大国,绿茶产量在世界占绝对垄断地位,却没有一个畅响的国际茶品!</p><p class="ql-block">想:有此天时地利,何不将中国的绿茶资源如“立顿”般地来一次整合?!”</p><p class="ql-block">这个想法一经生成,便在心头震荡不迭。但,想法毕竟是想法,想法从莫斯科茶市一过,便在巨大的消费惯性包容下,骤然平缓。就莫斯科而言,作为高寒的生活区域,冬长夏短,饮食习性多以摄取热量高的食品为主。茶叶亦然。莫斯科几乎人人喝茶,但多是红茶。这种大机器生产的粉状茶品,已同咖啡、可可一样,带有了同样的餐饮功能。享用时,将袋泡的红茶置入杯中,再附之白糖或牛奶,用沸水调羹冲饮。食用简洁方便。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恪守这样的积习。即可佐餐,又有暖胃功效,还能增加热量。如此直接明了的饮用功效,何乐而不为?在惯性巨大的消费习性面前,你纵有天大的想法,又岂能撼动习惯了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我走访了数十家超市、商场之后,困惑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的冬天,雪连绵不断。路面因撒了盐,雪一落地就化了,寒气弥漫空中,如锋利的刀子,在行人的脸上割来割去。我开始被十分具体的商务所困扰,心情也因此而郁闷。</p><p class="ql-block">调查中得知,俄罗斯99%的茶叶靠进口,年消费量在二十万吨,价值两亿美元以上。并且90%以上消费是红茶。</p><p class="ql-block">调查中还得知,印度红茶在俄罗斯的发迹,来自于前苏联时期的债务偿还,印度政府用红茶还债,却扶植起前苏联政府的五月茶公司和“五月茶”。由于印度还债的茶级别档次低,使五月茶定位在大众消费层面上,大量地进入了市井小民的生活,使其得名,形成品牌。印度也歪打正着地因此成为俄罗斯的茶叶进口大国,与英国的“立顿”,“阿赫玛”“特为您”,以及斯里兰卡、锡兰等国的十数个茶叶品牌成为占据俄罗斯茶业市场的主导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是苏联时期的茶叶输入大国,排在首位。六十年代初,关系紧张,骤然停歇,近年才逐步恢复。在中国每年出口的近20余万吨绿茶中,俄罗斯只有2万多吨,并且多为低质散茶。没有品牌,没有形象。加上近半个世纪俄罗斯的完全红茶市场惯性的生成,中国绿茶要想恢复曾有的辉煌,在已经形成的市场份额中切割出茶叶大国应有的比重,等于要改变形成惯性的生活方式。任重而道远。</p> <p class="ql-block">在调查中我还刻意地搜寻,莫斯科的茶叶专柜中有否中国的茶叶品牌,好不容易在货柜底层不显眼处,找到一个浙江的小包装。刚拿起来,就有一位俄罗斯老大娘走来,表情诡秘地说,这个茶叶不好,冲起来有沫子。我拗着性子买了一盒,回来一冲,水是绿了,茶叶在水中舒展,但上面果然浮起一层白沫,让人不爽。奇怪的是,购回的“五月茶”,英国、斯里兰卡的小包装绿茶,同样打开冲泡,茶质虽粗糙,但茶汤却还是黄绿澄明的。尴尬的是,这些小包装说明文字,竟都明确地打着:“此茶采自中国”。我突然明白了,中国每年出口的二十余万吨绿茶,多是被这些跨国茶商购进后,稍事加工,包装,就以品牌入世,但味道、知觉扫荡净尽。饮用上除了不加糖;不加奶,冲泡方法与红茶一样。一个十分讲究的中国绿茶,在这里却浪儿般改变了模样。泱泱茶国,如许境况……</p><p class="ql-block">在为中国的绿茶大为不平的同时,心里也在奇怪地想,好茶在中国,已成国际定论。可中国的好茶在国际茶市中却没有一个品牌可以象“立顿”,象“五月茶”;象“阿赫玛”象“特为您”!</p><p class="ql-block">由此, 我想起一位中国茶叶专家的的呼吁:“中国有那么多的好茶,为什么不让外国人尝尝!”一语道出——中国茶界复杂状态中的的复杂心态。此中,有对中国茶叶外销迟滞的焦虑,也有对品牌繁杂、市场无序的担忧。因此,在莫斯科茶市看到的,由他国品牌打包的中国茶,稍事加工、包装,便以中国高档绿茶的名目低价卖出的情形,心理便隐隐作痛。这些中国的低挡茶,以量化方式为跨国茶商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却没给中国茶叶带来好的名声。因此,来前的诸多想法,在市场规则冲击下,开始发生转变。即:要改变中国的茶叶形象,中国的名茶资源需要整合;对外形象需要明确;加工方式需要统一。给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全新定位,将是未来中茶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连日来的嘈杂与沉闷,在这种思维基础上,突然地透过气来。虽仍不似先前的亢奋,但毕竟还是想到了未来的莫斯科茶市乃至国际茶业市场,.一个独特的、具有了国际意味的中国茶叶品牌的出现,并立于“立顿”、“五月茶”之列,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心生畅快的事呀!</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