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p class="ql-block">童年生活是最美丽的,是最值得回味;而如果你的童年生活实在乡村度过的,那回忆会时时闯进你的睡梦中,连缀成一串珠玉般的人生装饰。</p><p class="ql-block">《呼兰河传》是萧红生前写的最后一部小说,是一部充满温情和童趣、娓娓道来的回忆性小说。创作时,正是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这使得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p><p class="ql-block">小说以为“生于斯张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从而以宽广的胸襟召唤人间真情和温暖。</p><p class="ql-block">我们以小说中的一个小人物——冯歪嘴子为例,来品鉴小说展示的人性美。冯歪嘴子是一个长工,住在一间磨坊里,和拉磨的驴儿为伴。这间磨坊邻近小说中“我”的深宅大院,磨坊上的窗子,成了沟通两个世界的窗口。</p> 02 <p class="ql-block">窗子这边,是我的童年世界和童话世界,是地主家的深宅大院,似乎高高在上,凛然不可越界;窗子那边,是一间低矮的磨坊,是穷苦人家的世界。但在这个低矮、阴暗、孤寂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享受着孤寂而快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p><p class="ql-block">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p><p class="ql-block">仔细解读这两节文字,设身处地进入这两个世界交错的空间,我们透过这简洁朴质的文字,窥见文字背后深藏的内蕴:首先,这段文字写出冯歪嘴子的日常生活是充实的,也是寂寞的;其次,这段文字透过“我”的视角来写,表现出“我”对冯歪嘴子的关注、对他生活情景的感兴趣;还有这段文字也含蓄地反映出“我”童年生活的单调,对院子以外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作为地主家的孩子,“我”的身上没有有些作品展示出来的痕迹,那就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蔑视下层劳动人民,更不会拿长工、短工或者仆人当回事;我们也在很多影视中看到,地主家的孩子也“地主”,面对下人,就如同恶狠狠的狼盯着孱弱的小羊羔。</p><p class="ql-block">这样,在萧红的笔下,所有的人,就连这个小孩子,都洋溢出难能可贵的人性美。小说中的人物,不管是大户人家的祖父和我,还是作为底层百姓的冯歪嘴子,都呈现出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①我:当冯歪嘴子和我要黄瓜时,我立刻摘下来递过去;②祖父:当忍不住笑时,祖父把后门关起来再笑,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③冯歪嘴子:当我在大门外玩或者爬上墙头,冯歪嘴子总是切一片粘糕给我吃。</p> 03 <p class="ql-block">小说在展示人性美的时候,是不吝笔墨的。我们看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p><p class="ql-block">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p><p class="ql-block">“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在这大段人物惟妙惟肖、情节轻松幽默的文字中,渗透着人与人之间难得的善良与质朴。作为长工的冯歪嘴子和作为“老太爷”的祖父,毫无等级、低位的迥异,问答之间尽显亲切亲近,祖父的和蔼可亲和冯歪嘴子的质朴善良相得益彰,其乐融融中让封建礼教中的条条款款烟消云散。</p> 04 <p class="ql-block">“我”是个孩子,是地主家的孩子,也是个淳朴可爱的善良的孩子。当冯歪嘴子卖年糕时,“我”的馋虫就蠢蠢欲动,“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你看,写得多么轻松,在轻松的文字里,“我”和冯歪嘴子简直是“心有灵犀”,疼爱与默契暖暖的交融着。</p><p class="ql-block">而接下来的一段文字就更有情趣了:</p><p class="ql-block">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p><p class="ql-block">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p><p class="ql-block">“要吃一片吗?”</p><p class="ql-block">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p><p class="ql-block">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p><p class="ql-block">文字依然是轻松活泼。似乎未加雕琢,但是尽显雕琢之用意。冯歪嘴子在墙外喊,我“就”爬上墙头,这是多么默契的行动,这里面有小孩的馋意在作祟,有闻声而动的期盼与快捷。而“不说吃,也不说不吃”,其实就是“想吃”,“于是一片切好的年糕送上来”,这细节配合得是多么天衣无缝。</p><p class="ql-block">小说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无论是大人读,还是孩童读,读出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真”,更有人性的“善”,当然,人情的“美“是感触最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