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谓殷鉴</p><p class="ql-block">先来看几段话。</p><p class="ql-block">中国用美国历史正告特朗普,关税战的最终下场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中国驻美大使谢锋近日(表示),若关税战持续升级,美国或将重蹈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覆辙。</p><p class="ql-block">在出席大使馆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开放日”活动上,谢锋大使引用中医的理论来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税战。</p><p class="ql-block">他是这么说的:“中医讲究治病必求于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病急乱投医、自己生病让别人吃药,而是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高筑关税壁垒势必引发国际经贸气滞血瘀,颠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大萧条的殷鉴不远。治本之策是行气血、通经络,让世界经济之水流起来、活起来。”(参见2025年4月22日今日头条海南网友唐驳虎主笔《中方拿出美国历史,正告特朗普当局,关税战的最终下场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这里提到了殷鉴。</p><p class="ql-block">那么,殷鉴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殷鉴,yīnjiàn,释义:意思是殷人灭夏,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如:可资殷鉴。后来用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p><p class="ql-block">殷:指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是商代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后改用的称号;鉴:审查。</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p><p class="ql-block">《孟子·离娄上》:“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赵岐注:“《诗·大雅·荡》之篇也,殷之所鉴,视近在夏后之世矣。以前代善恶为明镜也,欲使周亦鉴于殷之所以亡也。”</p><p class="ql-block">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表徵盛衰,殷鉴兴废。”</p><p class="ql-block">《文心雕龙·祝盟》:“后之君子,宜在殷鉴。忠信可矣,无恃神焉!”</p><p class="ql-block">唐·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人机》:“隋氏之失,可以殷鉴。”</p><p class="ql-block">唐·刘威《三闾大夫》:“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殷鉴不远,吾辈岂宜尤而效之。”</p><p class="ql-block">鲁迅《伪自由书·文人无文》:“﹝‘姓 张的’﹞举了一些日本文人的‘恶癖’的例子,来作中国的有为的青年的殷鉴。”</p><p class="ql-block">《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看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电视直播》):“信喜从今堪雪耻,不忘殷鉴是良师。”</p><p class="ql-block">亦作“殷监”。谓殷人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韩诗外传》卷五作“殷监”。后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明·皇甫汸《广寒宫登眺》诗:“殷监良非远,秦宫亦可哀。”</p><p class="ql-block">例句:</p><p class="ql-block">虽说是殷鉴不远,却仍敌不过人们的善忘。</p><p class="ql-block">“殷鉴”一词,读作yin jian,意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常用于劝勉人以免犯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经典《诗经·大雅·荡》中,原文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人灭夏后,殷人的子孙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来,“殷鉴”一词逐渐演化为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的事,以此警示和劝勉人们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p><p class="ql-block">在现代汉语中,“殷鉴”常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提醒人们在决策和行动中要谨慎行事,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与“殷鉴”意相近的词语有“教训”“鉴戒”“前车之鉴”等,它们都强调了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殷鉴,为何不说“商鉴”】商朝中叶,商王盘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故商也称殷或殷商,那么“殷鉴”一词为何不说成“商鉴”呢?所谓殷鉴,本指商朝灭亡的教训。商朝灭亡发生在商末,也就是称为“殷”的年代,故称为“殷鉴”最准确。再加语言习惯,古今无人称之为“商鉴”。</p><p class="ql-block">殷鉴不远是汉语成语,释义为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例句为“宋与金的历史,对崇桢说来,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臣民心目和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无能的君主。”</p><p class="ql-block">殷鉴不远出自先秦时期孟轲的《孟子离娄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主要用作谓语、定语。</p><p class="ql-block">【释义】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引申为教训。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示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宋与金的历史,对崇桢说来,殷鉴不远,而他绝不愿在臣民心目和后代史书中被看成是懦弱无能的君主。”</p><p class="ql-block">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诗经·大雅·荡》最末有两句道:</p><p class="ql-block">原来殷商之前,就是夏(或称夏后氏)。以治水闻名的夏禹,是夏代的第一任君王。这夏禹,是我国传说中上古时代有名的圣王之一。可是夏代末了的一个君王,叫做夏桀的,却荒淫暴虐。于是商汤起义,把夏朝灭掉,改立为商朝。商汤就做了商代的第一任君王。这商汤,也是一位有名的圣王,可是商代传到末期,也逐渐腐败,越来越不像样子。当时作为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曾怀着一片好心,提出过诚恳的劝告,上述诗中的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两句的大意是说:殷商的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说: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可是殷商的末代君王商纣,不听忠言,不接受前代的教训,终于被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灭亡。</p><p class="ql-block">今日典故 | 殷鉴不远</p><p class="ql-block">原创 袁林 沈同衡 学成语 知典故 2021年09月20日 06:43</p><p class="ql-block">殷鉴不远</p><p class="ql-block">“殷鉴”——殷,就是商代,因为商代曾在殷(今河南偃师县西)建都,所以又称殷代,或称殷商(此说有误--摘者注:商朝被称为“殷”的最直接原因是盘庚迁殷--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为解决商朝早期频繁迁都、统治动荡的问题,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明确记载:“(契)其后裔盘庚迁殷,遂为天下号。”这一记载为“殷商”称呼提供了直接文献依据)。鉴,就是镜子,因为镜子可以供人照见自己的容貌,让人检查自己的脸上有无肮脏之处,所以这个“鉴”字,还被引伸为鉴戒或警戒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诗经》的《大雅》部分,有一首题为《荡》的诗,最末有两句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p><p class="ql-block">原来殷商之前,就是夏(或称夏后氏)。以治水闻名的夏禹,是夏代的第一任君王。这夏禹,是我国传说中上古时代有名的圣王之一。可是夏代末了的一个君王,叫做夏桀的,却荒淫暴虐。于是商汤起义,把夏代灭掉,改立为商代。商汤就做了商代的第一任君王。这商汤,也是一位有名的圣王。可是商代传到末期,也逐渐腐败,越来越不象样子了。当时作为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周文王,曾怀着一片好心,提出过诚恳的劝告,上述诗中的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两句的大意是说:</p><p class="ql-block">殷商的教训不必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可是殷商的末代君王商纣〔zhòu〕,不听忠言,不接受前代的教训,终被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灭亡,也可以说是他自取灭亡。</p><p class="ql-block">凡是可以作为教训、引为鉴戒的先例,后来就叫做“殷鉴”。五代时吴人刘威的《三闾大夫》诗有一联道:“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晋人庾亮〔庾yǔ〕的《让中书令表》有一句说:“仰览殷鉴,量己知弊。”</p><p class="ql-block">可作“殷鉴”的前例,过去得并不远(尚在眼前),就叫做“殷鉴不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