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腊屯事,‍——神秘的白彝族故事在此流传

心墨轻语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达腊屯事》以滇桂边陲的彝族村落为窗口,钩沉历史、观照现实,展现了一个民族从千年迁徙到文化坚守、从革命烽火到现代新生的壮阔图景。文章以“白色文化”为脉络,串联起服饰、饮食、节庆等独特民俗,更以鲜为人知的红色革命史,揭示了彝族同胞在民族解放中的热血担当。作者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互证,既还原了达腊彝族跳弓节的传说渊源,又赋予传统村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背景下,达腊屯的故事不仅是彝族文化的微缩样本,更是边疆民族地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值此跳弓节来临之际,特刊此文,以飨读者。(宁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 作者:樊光旭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边陲彝寨</b></p><p class="ql-block">达腊屯位于那坡县城厢镇西南部,距县城约14公里。地名“达腊”源自彝语,即四通八达之意,因古时村寨四面八方有通往各地的山路,故名达腊。另一种说法是,达腊寨的彝族居民有13个姓氏、25个家族;不同姓氏有不同的图腾信仰,其中虎图腾崇拜占据多数;“达腊”的“腊”是虎的意思,“达腊”之意为虎祖停歇之地。达腊屯海拔1200多米,这里山高林密、风光绮丽、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物产丰富,美食诱人。</p> <p class="ql-block">达腊屯是广西最大的彝族村寨。 </p><p class="ql-block">彝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因其独特而璀璨的文化闻名于世。历史上,彝族旧时称倮倮,1964年后统称彝族。彝族有诺苏、纳苏、黑彝、青彝、红彝、花彝等多种自称和他称。达腊彝族自称芒佐(意为白彝)。</p><p class="ql-block">达腊彝族崇尚白色,传统服饰以白色调为主,搭配黑裤、黑头帕、花格头巾和绑腿;女性则腰佩大腰环,其上衣虽绣有各色丝线图案,但并不掩饰其白色主基调。除了服饰,达腊彝族人家的饮食也彰显出他们对白色的特别感情。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逢年过节喜欢蒸糯米饭;壮族人家要蒸五色糯米饭;而达腊彝族人家则要蒸不着颜色的洁白的糯米饭。达腊彝族人家的美食“花花迎祖菜”和订婚必备的“定亲汤”决少不了洁白的豆腐片。由于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达腊屯于2012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称号。</p> <p class="ql-block"><b> 千年迁徙</b></p><p class="ql-block">《富宁县志》记载:“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孟获败,余部罗罗(今彝族)南迁入境。”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组《睦边县那坡人民公社隆平大队倮倮(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当年彝族长者的口述历史:“在开天辟地的远古时代······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生下了四个儿子——孟获、孟优、孟连、孟达。我们这里的倮倮人都是他们的后代。”</p><p class="ql-block">有关史料和彝族世代传诵的经词表明,那坡彝族的祖先于三国蜀汉时期因战败南迁。从昆明到陆良,从陆良到广南再到富宁,历经漫长的迁徙跋涉,饱受周折磨难,终于落脚于滇桂两省的交界地带。云南富宁东北部与广西那坡西北部地域交错,山连山、水连水,山林连绵。白彝先民大约自唐代末年开始陆续迁入那坡这片土地,成为现今那坡彝族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许多资料和彝族口诵经词多次提到那坡县城东的一个大山洞——感驮岩。自古相传,彝族先民初抵广西时,先选择此岩洞作为栖息之所。</p><p class="ql-block">宋庆历元年(1041年),壮族领袖侬智高不堪交趾国(现越南)的欺压盘剥,多次请求归附宋朝而不得,遂在傥犹州起兵反交趾反宋。1050年侬智高在安德州建立南天国。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军队攻克邕州,建立大南国。皇祐五年,侬智高遭宋名将狄青讨伐,兵败昆仑关,遂向西南方向撤离。狄青军队一路追击。</p><p class="ql-block">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军队一路追击至现那坡地界,建置镇安峒,治所位于今感驮岩,属邕州。原居住在感驮岩的彝族人被迫迁居到达腊、念毕、者祥等地。最早抵达并开发达腊彝寨的是科、王、梁、黎四个大姓氏的祖先。至20世纪50年代,在感驮岩的崖壁角仍刻有古代“倮民”曾落脚于此地和近代以来附近彝族居民逢年过节吹笙鼓乐前来此地祭拜祖灵的记载。现在此石刻已消失踪迹。</p> <p class="ql-block">自元代至清代,达腊屯一直是一个二十来户的小山寨。民国时期,达腊屯属那桑乡同化村。</p><p class="ql-block">1950年达腊屯属那桑乡隆平村;1953年属第一区隆平乡;1958年达腊屯从隆平乡分出,与周围几个寨子组成那坡公社城厢大队达腊生产队;1980年设立城厢公社达腊大队。1984年成为城厢镇达腊村。</p><p class="ql-block">如今的达腊全寨已发展到78户三百多人。彝族人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b> 彝山烽火</b></p><p class="ql-block">达腊屯民族历史悠久人所共知,但鲜为人知的是达腊屯还有一段红色革命史。</p><p class="ql-block">1947年 11月9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撤销中共粤桂边工委,成立中共桂滇边工委,书记周楠。11月17日,周楠率领边工委及部队主力500余人从越南进入靖镇区的平孟、台峒,在北斗设立边区纵队司令部。</p><p class="ql-block">在左江游击队靖镇独立大队配合下,从1947年11月上旬到1948年2月,周楠、庄田率领的中共桂滇边工委主力部队进行了数十次战斗,共歼国民党部队官兵517名,俘国民党靖西县民团副司令张卓然等军官多名,缴获轻机枪8挺,长短枪200多支。靖镇游击区扩大到15 个乡,约5万人口。10000多农民群众加入农会组织,5000多名民兵参加战斗和战勤,主力部队由500人发展到1100多人。后遭受国民党正规军一七四旅主力和省保安团第三、第五、第九团各一部及国民党地方民团的联合疯狂“围剿”,多次战斗出现失利。</p> <p class="ql-block">1948年 3月8日至15日,中共桂滇边工委在镇边县台峒乡北斗村召开边工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总结边纵主力回国到靖镇区参战以来的工作,布置新形势下的新斗争。 提出“大股插出,小股坚持”的方针,决定工委机关及主力第一支队撤出靖镇区,留第二支队坚持在靖镇区进行反“清剿”斗争。1948年8月,根据边工委的命令,靖镇区工委书记梁家率领第二支队第一大队离开靖镇区,转移到滇东南。9月份,靖镇区工委组织部长谢森又率领第二支队第二大队撤出靖镇区,开往云南。这时,只有地方基干队100多人枪组成的教导队留下来与靖镇区人民一起坚持斗争。革命斗争转入以敌后武工队游击战的形式开展。 </p><p class="ql-block">活动在妖皇山、上盖一带的郑季传武工队,于1948年10月插入德窝的达兵屯,与李兴率领的第三战区基干民兵及区干部汇合,在达兵、规敬、坡鸟、规陇等地建立游击据点,坚持反“清剿”斗争。11月,靖镇区工委派张放、余德志、吴良康到第三战区的达兵与郑季传、李兴会合。三路武工队汇合后,开会决定,由张放、余德志坚持在德窝游击。李兴、郑季传、吴良康组成武工队向那桑和云南方向发展。</p> <p class="ql-block">这支武工队于1948年年底顺利插入那桑,在这一片区发展了一个以黄有球为队长、马德为副队长的十余人的武工队。接着插入云南龙洋弄嘎,组织了一个以陈其辉为领导的游击队。武工队于1949年元月初插入云南富宁七村九弄,与坚持在那里搞革命活动的老红军腾静夫接上关系。武工队在腾静夫的帮助下,联络上潜入富宁县常备中队任队长的地下共产党员梁学政,商议进行起义工作,后来率领该中队起义,于1949年5月1日解放富宁县城。</p><p class="ql-block">这支武工队于1948年年底插入那桑,路过达腊时,受到了彝族同胞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武工队队员们在这个住了一段时间,与彝族同胞相处融洽,打得火热。寨里的彝族群众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有颜善章、梁廷华等5位青年加入武工队,成为革命战士。随后,梁桂庭、农建文、许文等人到达腊进行革命秘密活动,举办农民讲习所,宣传革命道理。</p> <p class="ql-block">1948年冬,国民党地方势力要求彝族村寨捐二十匹马作为军用,不交马就要罚款两千块光洋。这个无理要求让彝族群众非常愤怒。党组织听闻消息后,指派廖华、刘包、许文、颜善章(彝族)、黎克胜(彝族)等人迅速组织彝族群众开展武装抗捐斗争。达腊屯和念毕屯共组织了80多人拿着粉枪、土炮、马刀、竹箭与县保安队及乡民团交火。达腊屯先后有颜善章、黎克胜、梁廷贵、王光作、黎克荣等18位青壮年加入了革命队伍。国民党反动派对达腊青壮年积极参加革命队伍的事恼羞成怒。</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7日,那桑乡民团首领黄金成率领乡民团,并勾结联合县保安团400多人对达腊屯等彝族村寨进行洗劫,所有财物抢劫一空,放火烧毁民房18间。1949年11月16日,驻扎六蓬乡红坭村的中共镇边县县委书记丘柳松向田景文、黄红旺下达任务,要求他们率领部队前往德窝乡念头村一带展开军事拉练演习。当日下午,部队抵达腊背后的那坤屯进行宿营。</p><p class="ql-block">11月17日上午8时,田景文与蒙天定带领五名士兵前往达腊寨会见许文,以获取敌方情报。随后,田景文带领5名士兵前往达腊左侧的坡地进行地形侦察,在确认环境安全后,对新购置的步枪进行了试射。然而,这一枪声却意外触发了敌人的埋伏,达腊屯后背左右山坡的竹林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和迫击炮声。</p><p class="ql-block">原来是前一天晚上,国民党镇边县保安队已悄悄窜到达腊附近的山林埋伏。我方部队试枪之际,敌人误以为其埋伏行动已被我方察觉,遂匆忙开枪还击。</p> <p class="ql-block">此时,国民党县保安队已占据一处高地,而我方许文亦成功抢占另一制高点。蒙天定闻讯后,迅速赶往那坤屯指挥部队。保安队在达腊寨中的大路上架设轻机枪,封锁了关键路口,导致田景文及五名战士无法突破封锁,只能绕行茶油山规崇大坳。途中,他们遭遇了保安队一个排的追击。在茶油树后隐蔽的班长许林果断开枪,连续击中三名保安队员,其余保安队员见状慌忙撤退。</p><p class="ql-block">田景文率队返回那坤屯与主力会合后,将黄红旺的部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部署于三个制高点上,采取麻雀战术对保安队进行袭击。下午4时许,保安队有三名成员(其中一人为指挥员)冲到那坤屯背后的一个高坡上吹响冲锋号,却被我方埋伏在对面山坡制高点上的部队击中,其中两人当场被击毙,另一人则仓皇逃窜。</p><p class="ql-block">保安队见指挥员已被击毙,慌忙率队撤退。在撤退过程中,为掩盖其失败的丑态,窜入达腊屯掳掠群众财物,并将被我方击毙的保安队员遗体丢弃在达腊的民房内,纵火焚烧房屋及遗体。而其指导员的遗体,则被他们用马驮回县城。</p> <p class="ql-block">此次战斗自上午8时持续至下午4时。战斗结束后,我方进行人数清点,发现仅有两名战士受伤。随后,我方部队兵分两路进行撤退:一路撤至坡芽村坡报屯,另一路撤至坡芽村岩那屯。达腊遭遇战之后,国民党保安队因惧怕我方势力强大,龟缩于县城之内,不再敢轻易出动进犯解放区。</p><p class="ql-block">如今,革命战争年代的硝烟已消散,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壮、汉、彝等各族同胞团结一致,共同抗争,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幸福生活的故事却永远滋润着这一方土地和人民。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没有忘记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彝族同胞。</p><p class="ql-block">1950年,政府在村里创办了那坡县历史上的第一所民族小学,配备教师2人,着力培养彝族人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初期,达腊屯粮食获得大丰收,广西电影制片厂到达腊屯拍摄纪录片《公社光芒照边寨》,达腊屯由此闻名区内外。</p><p class="ql-block">至2010年,达腊屯共有48名彝族同胞在区、市、县、乡镇、机关、学校从事党政或事业工作,其中有副厅级行政干部也有教授专家。达腊彝族的民族团结之花继续在西南边陲的土地上灿烂绽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彝风传承</b></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要讲达腊彝族的故事,就不得不提达腊彝族的跳弓节。</p><p class="ql-block">达腊屯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而最能表现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是他们的各个节庆日。达腊彝族的传统节日有正月初八的谷子生日节、二月初十的补年节、五月十六的护山节、八月的新米节、十月的庆丰节等等。但在众多的节日中,农历四月初十的跳弓节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隆重的庆祝方式成为达腊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古老传说:古时候,外敌入侵彝族领地,一位彝族先祖率领的彝族队伍在保卫疆土的战斗中被敌人围困在深山中,断粮断水,情况十分危急。他发现了一片茂密的金竹林,于是率领族人钻入金竹林,以金竹丛为壁垒阻挡敌人,并砍下金竹制成弓箭和标枪,凭借竹箭竹枪的坚硬锐利奋起反击,节节取胜。敌人最后丢盔弃甲,溃退而去。彝族同胞不忘金竹救命之恩,当这支彝族队伍凯旋还乡时,每人带回一株金竹,一起种在寨子的广场中央以示纪念和感恩。他们返回家乡时,已是农历四月之初。 村寨里男女老少杀鸡宰猪,摆席设宴,他们围绕金竹丛敲铜鼓、吹芦笙,载歌载舞,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此后年年相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跳弓节”。</p> <p class="ql-block">达腊彝族把金竹视为族群的守护者, 他们崇拜金竹,崇尚金竹,爱惜金竹,金竹成为达腊彝族的精神标识。逢年过节,彝族人家都要以酒肉和其他祭品祭祀金竹,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达腊彝族文化现象。2007年,达腊“跳弓节” 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达腊获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p><p class="ql-block">达腊屯每年农历四月初十隆重举办的跳弓节,不仅是彝族同胞的重要节日,也是那坡县甚至是整个广西地区极为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庆典。节日当天,四海宾客云集,四里八乡壮、汉、苗、瑶多民族欢聚,人山人海,万人齐嗨,万众同乐,热闹非凡。达腊跳弓节不仅传承弘扬了彝族民俗文化,增强了彝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同时也为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搭建了舞台,成为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增进感情、团结友爱的盛大民族节日,是那坡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盛情邀约</b></p><p class="ql-block">我到达腊采风,受到达腊屯群众的热情接待。村支书介绍说,达腊屯内的彝族生态博物馆扩建工程已完成,新建的广场可以同时容纳几千人活动;今年的跳弓节是在5月7日举行;今年跳弓节的活动项目在往年的基础上增加了长桌宴、篝火晚会等多个内容,新推出迎祖菜、订亲汤等达腊彝族特色美食;今年的跳弓节一定比往年更受群众欢迎,一定比往年更热闹!</p><p class="ql-block">“来拉嗲乃嘛,来拉嗲敏嘛,背熟糟契赖,背熟拉细腊······”。跳弓节的日期已临近,我耳边仿佛听到了婉转的彝歌声。今年5月7日,达腊彝族跳弓节,我是一定要去参加的。您呢?您来吗?</p> <p class="ql-block">读后感:</p><p class="ql-block">达腊人的白,是刻进基因的倔强——白衣胜雪裹着千年迁徙的沧桑,白糯米饭蒸腾着对纯净的信仰,连革命年代浸血的绷带,都成了这抹民族底色的悲壮注脚。当跳弓节的篝火点燃,金竹丛中爆发的何止是歌舞?那是三国箭镞与解放子弹的时空交响,是柔韧竹枝刺破黑暗的生命宣言。最灼人的不是米酒,是彝族阿妹端酒时眼里的星辰:“背熟糟契赖!”(喝干这碗,便是兄弟)。在这被抖音吞噬灵魂的时代,达腊人用白衣银饰与群山对话的姿态,狠狠戳破了我们所谓的“乡愁”——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火塘边老阿妈酿酒时,悄悄滴进坛中的那滴滚烫的晨露。(宁可)</p>

达腊

彝族

弓节

武工队

工委

镇区

金竹

保安队

民族

那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