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洞揽胜,普安寺问禅|一场涤尘养心的修行

王永生

<p class="ql-block">陶公洞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镇,在大若岩景区内,是一个大型的天然岩洞,传说是上古神鸟啄出来的。洞高56米,深79米宽76米,是浙南很大的石室。据温州府志记载,就有道人在大若岩的石室里修行,这是有关陶公洞较早的记录,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了,被称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隐居洞内,编著了道教名著《真诰》等书,后改称为真诰岩。但是自隋开皇年间,孝琳禅师隐居洞内清修以来,陶公洞又成为了佛道合居的场所,到了北宋的绍圣二年,又在洞里建起了文昌阁,这里常常是道士在修炼,和尚在念经,士子在读书,形成了三教和谐共处的景象。而陶公洞,也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神奇场所。每到香期之时,各地香客蜂拥而至,你念你的佛祖,我拜我的天尊。每年农历8月初至9月9日是陶公洞的香期,期间烧香拜佛者日逾万人,场面十分壮观,香火非常的鼎盛。</p> <p class="ql-block">“洞天福地”是道教中对一些具有特殊灵气、适合修炼和居住的仙境般地方的称呼,陶公洞被称为“</p><p class="ql-block">洞天福地”。</p> <p class="ql-block">陶公洞将“儒、释、道”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有道教、佛教的神像大殿,民间信仰的胡公大帝香火也连绵不断。</p> <p class="ql-block">相传在2000多年前,东汉道士傅隐遥曾隐居于此,三国时道士王玄贞、南朝齐梁年间“山中宰相”陶弘景也在此修炼,陶弘景在此撰写出《真诰》《本草经集注》等著作。洞内殿宇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宋、明、清曾陆续修建。</p> <p class="ql-block">道家“天下第十二福地”指的是陶公洞,道教的核心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律。主张人们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十二福地”在道家七十二福地中排名第十二。七十二福地是道教认为的神仙居住之地,这些福地分布在大地名山之间,被认为具有特殊的灵气和祥瑞。陶公洞被列为第十二福地,主要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一个大型天然岩洞,空间宏大,洞内景色奇特,且自后汉以来就有众多道士在此隐居修炼,如陶弘景等,道教文化氛围浓厚。</p> <p class="ql-block">陶公洞|1994年春任政书</p><p class="ql-block">任政(1916年2月25日-1999年8月30日),字兰斋,浙江黄岩(今路桥)人,是著名的中国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仙露明珠”,陶公洞洞口绝壁上山溜滴珠,洒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这一景象就像晶莹的仙露。而洞内的一些钟乳石、石柱等,在灯光或自然光的映照下,可能会闪烁出如明珠般的光泽,与“仙露”共同构成了奇幻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陶公洞的汉白玉桥拦质地洁白温润、细腻光滑,纹理优美,用其制作的桥栏能为陶公洞增添庄重、典雅的气质,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道教建筑相得益彰,提升整体的美观度。汉白玉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具有高洁、纯净的寓意。在陶公洞这样的道教圣地,汉白玉桥栏也承载着道教追求纯净、超凡脱俗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对道教文化的尊崇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陶公洞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空间宏大,且洞内景色奇特。洞顶有水滴落,形成如“天女散花”般的景观,洞内还有钟乳石、石笋等,在灯光映照下如梦如幻。周围山水环绕,植被茂密,空气清新,宛如世外桃源,是修行和隐居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正对面是洞天佛国,供奉的是如来佛祖和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岩石上供奉的则是观世音菩萨,一层的后侧供奉的则是道教的天尊以及福禄寿三星。</p> <p class="ql-block">左侧进来的是财神殿,供奉的是关公。</p> <p class="ql-block">56级的石梯可以通往上层的天台</p> <p class="ql-block">胡公殿,建在天台之后,殿内供奉着胡公大帝座像。胡公大帝名胡则,宋太宗端拱二年登进士,任官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百姓感恩,遂立庙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洞外建九楹前殿、钟鼓楼、厢房及僧厨。通过56级石梯到达的上层“天台”,天台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位于陶公洞上层天台前方,在北宋时洞中建起了文昌阁,1957年曾失火,只剩空台。虽经历火灾,但从现存部分仍能看出其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彩绘装饰等,体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文昌阁内供奉着文昌帝君等,体现了人们对文运、功名的祈求与向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由于洞内的神仙众多,不管是求财的求学的求姻缘的,都会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在陶公洞对面,是陶公洞景区的一大特色景观。陶公洞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相传是道教祖师陶弘景隐居之地,而放生池于2006年9月25日完工。放生池的池水清澈碧绿,宛如翡翠,与红色的锦鲤形成鲜明对比,色彩斑斓,池内还有全黑和全白的锦鲤,偶尔可见。池中的鲤鱼大多是信徒为祈福积德而放生的,投喂锦鲤的行为也被视为一种善行和祈福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世外蓬莱,陶公洞附近的“世外蓬莱”是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这里山水相依,景色秀丽,有着清幽的环境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四周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空气清新宜人。可能还有潺潺的溪流、静谧的水潭等,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一般,让人仿佛置身于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给人以身心放松、超凡脱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千佛塔,陶公洞附近的千佛塔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佛塔。它的塔身通常雕刻有众多精美的佛像,这些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塔的建筑风格可能融合了当时的佛教建筑特色,结构严谨,造型庄重。千佛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艺术水准,承载着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登仙石在陶公洞前,高约20米,是一块拔地而起的巨石。传说故事:相传三国时,安固县(今瑞安县)的朱孺子遭水灾被金龟搭救,后乞讨至陶公洞前,被在此修行的道士王玄贞收为徒弟。一年冬天大雪封山,朱孺子外出寻找食物,在洞前巨石旁挖到枸杞根,煮了七天七夜后,因喝了枸杞根的药汤,身轻如燕,一步跳上洞前巨石,然后双脚一蹬,飘然腾空飞上九天,因此后人称此巨石为“登仙石”。</p> <p class="ql-block">普安禅寺位于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双浚头附近,建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原五进七开间,有禅房百余间,为浙南天台宗重要道场。南宋重建,明、清间相继修建,民国初期大修。1992年,被列入永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式,占地6000平方米。前为山门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阁。纵轴线两侧前院设轩房,后院为藏经厢轩。寺内石磉雕刻“双龙戏珠”,古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普安禅寺的住持是80后的释明心。释明心本名金汉杰,1980年12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畔的一个古镇,是家中独子,家境优越。1999年中专毕业,他听从父母要求参加公务员考试,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公务员。然而,他在工作中感到迷茫,后因偶然听到佛曲《轮回》,萌生出家修行的想法。2006年他曾前往天台国清寺欲出家,因母亲反对而暂时回家。2009年,他考取中国佛学院,同年在永嘉县妙智寺剃度出家,法号释明心。2013年从佛学院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普安寺修寺弘法。释明心身高1.9米,相貌英俊,被网友称为“中国最帅80后和尚”,吸引了众多香客和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其风采。</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宋朝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寺前的永度桥为宋代名僧雪庵从瑾禅师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所建,桥边有放生池,池水清澈见底,四周群山环抱,宛如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四季花卉,春天有玉兰、木绣球,夏天有紫薇,秋天有桂花,冬天有茶花等,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让寺院充满生机与禅意。</p> <p class="ql-block">百年龙梅,每年2月末至3月中旬,寺内的垂枝龙梅依寺而生,最老的有上百年历史,枝干虬曲如游龙盘柱,花朵朱砂红,与红墙黛瓦、古桥等相得益彰,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四季花卉,春天有玉兰、木绣球,夏天有紫薇,秋天有桂花,冬天有茶花等,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让寺院充满生机与禅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