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靜則子安,子安則家和》楊雷

侯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杨雷</div><br> 2020年,93岁高龄的母亲辞世,留下一套位于劲松小区的住房。<br> 时下,很多家庭为分割遗产,亲兄弟、亲姊妹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而我们姐妹仨很平静地处分了这套房产——全部交给小妹继承。我和二妹心甘情愿地作出了这个决定。<br>我们姊妹二人为何能对几百万财产无动于衷,让给小妹?不是母亲留有遗嘱,而是我们自动放弃,是我家的良好家风指引我们作出这种抉择。<br><br>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门风,是家中长辈长期言传身教而形成的被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家庭对外展示出的独特的精神风貌。良好的家庭风尚,净化着周边的社会风气;良好家风,闪耀着文明、智慧的光芒。<br><br> 我的父母不是饱读诗书之人,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温良恭俭让”教义,深深印记在他们心中。我眼中的父母为人善良、谦和、忍让,睦邻友好。他们做人的品德给家中的孩子树立了榜样,是指引我们健康成长的烛光。<br><br>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有姐弟四人,都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父亲有一个处得非常好的同事,他比我父亲年长几岁,我们叫他周伯伯。夫妇俩没有孩子,收我三岁的弟弟做他们义子。逢星期天或节假日,父母总是把弟弟送到他们家,陪伴孤独的老俩口。几年后周伯伯去世,我弟弟也稍大了几岁,有些懂事了,他会经常自己跑去周妈妈家(我们同住一栋楼,不同楼门)玩耍,不是因为那家有什么好吃的等着他,而是觉得周妈妈孤独一人无人说话很可怜。周妈妈没有工作,以前依靠周伯伯的工资生活。周伯伯去世后,她在居委会做点零工,勉强维持自己,日子过得挺艰难。1969年,我弟弟分配了工作,当学徒工的第一个月工资,他全部交给了周妈妈,没给我妈剩一分钱。我爸妈没有责备他,反而很高兴,高兴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担当,有爱心有责任感;高兴良好的家风家教在这孩子身上得到传承。<br> 1981年,我弟弟突发疾病去世。他的几个挚友来家中吊唁。他们说,他的去世令我们始料不及,我们还欠着他不少钱呢。原来,我弟弟常用他的工资帮助他们,这些人当中,有的人是只身一人在北京工作,老婆孩子还在农村,家里生活困难。其中有一个工人几乎每月都得到我弟弟五元、十元的帮助,已经累积不少钱,我弟弟从没催他还钱。自我弟弟工作后,母亲没跟他要过工资,对他的工资收入及支配情况不曾过问。工厂同事的告知,才让母亲第一次知道了他每月工资的去向。悲痛中的母亲停止了哭泣,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地回答:“我儿子乐于助人,用他的工资帮助你们,我怎能给他抹黑?他给你们的不是钱,是他的一颗善良的心!我不能违背他的意愿,我不要你们还钱!”<br><br> 道德经曰:“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在父爱母静的氛围中,方能营造出家人谦和友恭、同甘共苦的品德,荟萃良好家风。<br><br> 我和大妹1968年下乡离开北京,北京留下一弟一妹。父亲、弟弟去世后,小妹和母亲一起居住。虽然我和大妹先后回到北京,但,我们没有与母亲在一起,仍然是小妹和母亲一起居住。我和大妹非常能体谅小妹的不易,她在京陪伴、照顾母亲二十多年,替我们承担了许多该由我们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说,三姊妹共享遗产于法理有据,但在情理上我们于心不忍,把母亲的房产全部给她,于情于理都应该。姐妹间因争遗产撕裂情感,既辱没了父母一贯倡导的家风,也是对父母崇高品德的践踏,是对父母的最大的不敬不孝。<br><br> 良好的家风是父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烛照我的人生,照拂子孙后代成长。我处置母亲遗产的做法,得到了我儿子和孙女的大力支持。我看到了父母“温良恭俭让”作风,在家中延续传承。我为儿子、孙女有如此高尚胸怀而欣慰。<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4.21</div><br>作者:杨雷,朝阳区双井街道办事处退休干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