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驼背上的民勤军团</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支援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玉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 人们说,左宗棠一生的得意之作,就是他挥戈西征,收复新疆。正是有这样一个壮举,他让后人记住了他,记住他是一名奋勇杀敌的民族英雄,是一名抗敌御侮的爱国名将。</p><p class="ql-block"> 其实,今天的人们认识左宗棠,很大因素是从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大将筹边尚未还,</p><p class="ql-block"> 湖湘弟子满天山。</p><p class="ql-block"> 新载杨柳三千里,</p><p class="ql-block"> 引得春风度玉关。</p><p class="ql-block"> 杨昌浚其人,不知一生还有无别的功业值得称许,但是仅就这首《恭送左公西行甘棠》的诗,就足以让他留名千古了。</p><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三年(1865年)初,中亚浩罕国的军官阿古柏在喀什噶尔封建地主勾引下,受浩罕国统治者的派遣,入侵我国新疆南部,并于同治七年(1868年)建立了所谓“哲得沙尔”汗国,进而侵犯新疆北部。清政府派到新疆的将军、办事大臣等对阿古柏作战不力,局势严重。同治十年(1871年)5月,沙俄出兵强占伊犁地区,至此,清王朝认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性。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派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平定了阿古柏叛乱,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大业,巩固了祖国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进军新疆前,率有马步兵一百多营总数约八万人,光绪二年(1876年),指挥机关由兰州迁到肃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数万人组成的大军,向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粮草不足、水草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挺进,靠大车、骡马、骆驼运送粮草和军需物资,困难可想而知,按左宗棠的说法:“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又难于筹粮。”左宗棠心目中,物资转运事关这次军事行动的成败,“粮运之事,为西北用兵要著,事之利忳迟速,机括全系乎此。”</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曾详细算过一笔账,在关内运一石粮食要花两石粮食的代价,养活一个兵要花一石半的饷,而且长途转运,自耗十分惊人。“计一驼夫粮二百斤,日行一站,越二十站,驼夫之粮,已将所负者啖尽,尚有何供军食乎?”如此不行,那么在关外筹粮行得通吗?左公得到的信息是:关外筹粮,需以十石粮价方可得到一石粮食。这便是说,关外粮价太高,还不如从关内筹运的便宜。如此看来,只有一条路可走了,左公下了死命令:从关内筹运军粮。</p><p class="ql-block"> 当时初步额定的军粮为两千多万斤,若照以往惯例从包头等地远程采运,仅运费将以亿计,这显然是不可行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左宗棠采取两步走的策略:北路从甘宁蒙等地采购,由包头向西运输;南路就地筹粮,从酒泉向西运输。我们这里只说南路筹运情况。</p><p class="ql-block"> 以前筹粮是摊派,左宗棠把派粮改为购粮,百姓容易接受。但在购买河西粮食时,不法粮商和贪官勾结,哄抬粮价,致使购粮困难。左宗棠查清原因后,严厉镇压了奸商,严办了贪官,使购粮工作顺利开展。</p><p class="ql-block"> 河西的产粮地区主要是武威、镇番、永昌、山丹、张掖、民乐、临泽、高台、酒泉、金塔、玉门、敦煌。光绪二年(1875年)二月,左宗棠从兰州移节肃州,由于西征军购粮数量很大,为了能够合理负担,便下令清丈土地,改变税则,增加田赋。左宗棠令各州县按照新定章则,把土地分为川地、塬地和山地三等,每种按照各州、县原有的田赋总额,按照三等九级分摊,使富者无抗匿之弊,贫者无代纳之虞。这样做的结果是,稳定了田亩,增加了赋税。这是赋粮,也就是公粮。</p><p class="ql-block"> 赋粮以外的征粮,是拿钱向老百姓购买的。因此,阻力不大。为了购粮运粮,左宗棠在凉州、甘州设立粮台,在肃州设粮车局。河西各县的粮食先运到肃州粮车局,再用官车将粮食运至敦煌总粮台。由于军粮数目庞大,在敦煌修建了不少粮仓。左宗棠在河西和包头两路筹粮的同时,还令张曜、宗庆两军军营赴哈密屯田,以供军需。</p><p class="ql-block"> 当时,单从河西出运的粮食就有一千九百多万斤,完成这些运量的工具只有大车、毛驴和骆驼。左宗棠的做法是:从河西征用大车二千辆,毛驴一千五百多头,从凉州途经甘州、肃州、玉门、安西,然后进人新疆。这是关内段,全部由车驮完成。出关后因属荒漠戈壁,水草奇缺,车驮难以行进,所以必易骆驼才能慨任其事,那么完成这所谓关外段重任的理所当然便是镇番驼队了。</p><p class="ql-block"> 据甘肃文史馆文献资料载: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民勤征驼一万四千峰,驼夫一千四百名,编成九十八支驼队,于凉州集齐后,开赴安西、哈密两地集结。“驮运粮石,先于哈密、镇西存储,如需转站,由接应官发照另计。”所谓“另计”,指运费而言。当时规定的运费标准为运粮百斤百里,关内银四钱,关外银五钱。既然指派驼队的终点站口是哈密和镇西,那么若要随军队转移而转运,原定运费就当另计。</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当时给运粮驼队规定的交接站口只是一个大概目标,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往往会作较大的改变,比如民勤柳林湖邱五爷的驼队就被安排从巴里坤到古城子短程转运,据邱五爷后人说,他们太爷的驼队当时是被征调的私驼,本来也是走的长途,朝廷军队打下迪化后,就被调拨到走古城子的短途,原因是跑短途的驼只不够,军队要向迪化以西推进,粮食供应不上来,不得已就从长途驼队里抽调一部分支援短途。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被临时抽调的不只是邱五爷驼队,可能还有不少。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作为支撑军队的后勤物资一刻不可或缺,那么驼队的走向,永远是步军队的后尘。</p><p class="ql-block"> 不过有一点不能忽视,当时新疆区内也组织了大量骆驼集结于镇西和古城,据史料,仅镇西就有3000峰骆驼受雇于军粮运输。据邱五爷后人讲,那时巴里坤山前山后,城里城外全是骆驼,“从哈密到巴里坤,从巴里坤到古城子,一路上的驼队扎成了一道边墙。”由于过于拥挤,甚至发生因互不让道而大打出手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太爷说,有一回镇番一家驼队走的是实驮,往古城方向走,在一个山坡上跟返回的酒泉驼队碰到一路,他们是空驮,按规矩他们得给实驮让路,下到路边上走,可是当时路上骆驼太多,酒泉驼队怕路边雪滑撇了驼胯,就是不让,鼓了一阵(僵持之意),两家子都发火了,先是骂爹骂娘,后来是你推我搡,再后来就是杆子棍棒了。打得太凶,几个驼夫都打坏了,正巧稽查军官骑马路过,喝令他们住手,他们这才停下来,听说后来这事都传到左将军那里了,左将军说,酒泉驼队占不着理,要给镇番驼队赔礼道歉,以后不准再出这样的事,谁要敢犯,就要军法处置。太爷说,左将军的话也不太灵验,以后还是常常犯,只不过打的没那么凶就是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官驼私驼的说法,我们在一份“镇番县调驼运粮清册”的资料中弄清了一些眉目,私驼即民驼,是不受官方支配的商业性营运驼只,除自营外,有时会被官方征用,而征用一般都是有偿的。官驼是官方采买的驼只,通常是在一些国家行为中才有此举措。不过从清代几次大战役中的物资运转来看,官运只能是在万不得已时偶一为之,与民运比较,既不省钱,也不省力。因此左宗棠在制定新疆战役的后勤运输方案时,基本是排斥官运的,他认为官运的弊端很多,不光是采买驼只颇费周章,即便有了骆驼,诸如编队管理,鞍架绳索口袋等等的随时修理,损坏又得添置补充,这得多少人力才能善就其事。而如果易以民运,事情就简单得多,驼连子不必你派官组织,驼鞍口袋不必你缝补,你只负责装货卸货,按数交接就能收事半功倍之利。当然,钱可能要多花几个,而且速度也没有官运来得快,那么可否在这上面做些补救呢?左宗棠尝试了一种做法:</p><p class="ql-block"> “臣在肃与诸军集议,官军分起次第行走,必先将甘、凉采买粮料运存肃州,又由肃州出关运玉门,然后头起开拔,至玉关又用其私驼转拔玉门之粮以赴安西,腾出官驼、官车转运第二起军粮,而后第二次继起,系均照此输。比抵安西,作一停顿,又裹粮进哈密。如此层递衔接,人畜之力,方稍舒展,而士气常新,可无意外之患。”</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将军又对民运条件作了进一步改善,考虑到私驼在人烟稀少地区长途运输,人畜口粮和饲草及随运各种工具往往短缺,他便一方面命令运粮所经各站,储备粮料和杂物,由驼户自由领用,将来在其运费内扣回,另一方面,他动员一些商贩随军经营日用杂货,不光为驼队提供不时之需,也为军队大开方便之门,这样一来,后勤供应得到了保障,为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年三月,塞外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威武的清军以锐不可挡之势分几路挺进新疆,三个月后,克复重镇乌鲁木齐,首战告捷,再战四个月,新疆北路尽收清军手中。光绪三年四月中旬,左宗棠适时发起了天山战役,刘锦棠一部顺利攻克达坂城,仅用4天时间就全歼守敌,无一漏网。接着又攻克吐鲁番,前后不足半月时间,歼敌二万余,南疆门户洞开。左宗棠抓住有利时机,命刘锦棠发起南疆战役,他亲率精锐步骑,一月间驱驰3000里,一举收复东四城,阿古柏侵略军除一小部投靠沙俄逃走外,余部全部被歼。至此,左宗棠领导的收复新疆之战宣告结束,胜利的旗帜在天山南北高高飘扬。1890年,美国人史密斯出版了《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书中高度评价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不朽功勋,他说:左宗棠的农垦大军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其伟绩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卓越的。</p><p class="ql-block"> 如同当年年羹尧功成后没有忘记镇番驼队一样,左宗棠也没有忘记为他收复新疆大业做出非凡贡献的镇番驼户们,他曾为参与支前运粮的镇番驼户唐多臣题一对联道:“羊裘一袭,担社稷大业;明驼千里,做国家干城。”不仅活灵活现描绘出民勤驼户的生动形象,而且高度赞扬了镇番驼队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