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无锡古运河,展江南名城百年历史。

贺小洪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前身为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凿的邗沟,目的是北伐齐国,连通长江与淮河。而更早的‌伯渎河‌(开凿于商末周初,约3000年前)由泰伯为灌溉和排洪所建,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之一,兼具军事与交通功能。</p><p class="ql-block">无锡因运河形成“四码头”(米、布、丝、钱码头),尤以‌米市‌闻名,清代北塘一带粮行林立,占全国漕粮中转量的70%。</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80年代‌:为适应航运需求,无锡开凿新河道(如1983年通航的西段人工运河),原穿城直河被填埋,13座古桥消失。</p><p class="ql-block">‌21世纪以来‌:通过“四门八区”规划修复环城古运河,恢复控江门等历史景观,并打造‌运河公园‌、‌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地标。</p><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以‌吴桥至清名桥‌的6公里河段为核心,保留临水民居、古窑群等遗迹,兼具“黄金水道”的经济功能与“诗画运河”的生态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徒步线路是从无锡江尖公园的永宁桥开始,经莲蓉桥、通汇桥、亮坝桥、工运桥、高墩桥、亭子桥、槐古桥、羊腰湾桥、庙光桥、跨塘桥至清名桥,全程6公里。</p> <p class="ql-block">永宁桥是一座非常漂亮的人行石拱桥,位于公园的西南方向‌。永宁桥四周景色怡人。</p> <p class="ql-block">永宁桥不仅在视觉上为公园增添了美感,还方便了游客的通行。它是进出江尖公园的四个主要通道之一,其他三个通道分别是东北的江尖大桥、偏北的环秀桥和偏西的普建桥‌‌。这些桥梁不仅连接了公园内外,也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赏运河风光和公园景色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那河水轻轻绕村流淌,倒映蓝天白云与绿树房屋,如梦一般美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美如诗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上。绿水青山、古镇古桥、细雨轻烟,构成了一幅幅醉人的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沿途绿树成荫,微风吹拂着运河的水面,一边是高耸的亭檐,一边是现代的高楼大厦,漫步在步道上,仿佛能闻到旧时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青砖古瓦,古老而精致的建筑构造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古风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留着古色古香的临水民居,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回廊穿行于古运河之上,建筑与水景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水墨画般的美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无锡莲蓉公园依托古运河综合整治成果,通过绿化亮化、驳岸修复等工程,打造了融合自然与人文的滨水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保留了古运河的历史风貌,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如亲水平台、步道),形成新旧交融的特色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无锡的莲蓉桥,位于北门,曾经是繁华的北大街的标志性建筑。过去的莲蓉桥,仿佛是上海南京路的缩影,无锡也因此被誉为“小上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大街的热闹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但莲蓉桥依然屹立在那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尽管现在莲蓉桥的外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它的位置和功能依然如旧。如今,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新旧交替的魅力。新颜与旧貌,各有千秋,各有各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步道穿桥而过,经改造,面貌焕然一新,走在步道上是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过了莲蓉桥便到了大型莲蓉烟雨图壁画石雕,记录了当时的繁华盛况。</p> <p class="ql-block">从唐代开始,这里就是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北大街成为旧时无锡城的商贸中心,万商云集,店铺作坊鳞次栉比。在运河边,有一幅大型的壁画石雕,叫《莲蓉烟雨图》,记录了当时的繁华盛况。</p> <p class="ql-block">2011年“北大街”被列入无锡市首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据了解,无锡莲蓉桥建于唐贞观年间,桥下有“一街(即北大街)五弄四沿河”,桥北堍还有米码头、钱码头、茧丝码头、造船码头、农贸码头和老市场。</p> <p class="ql-block">围墙上错落分布着六角形漏窗,冰裂纹窗芯将攀附的蔷薇分割成闪烁的粉色光斑。微风拂过,花瓣从窗隙飘落,与白墙构成一幅花雨映壁的瞬时画卷‌。</p> <p class="ql-block">锡金钱丝两业公所旧址在无锡市北塘区前竹场巷。该公所筹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0),两年后建成。</p> <p class="ql-block">公所建筑坐北朝南,面对古运河,有三开间四进,均为两层楼房。第一、四进为两业合用。第二进为钱业所用,挂“九如堂”匾额,曾设查账处,后为同业划汇市场,进行票据交换和结算。第三进为丝业所用。由此,前竹场巷发展为无锡近代金融一条街。无锡县商会曾在此借驻十余年。现存石库门门楣上方镶磨细方砖,刻“锡金钱丝两业公所”。是见证无锡近代工商业繁荣的遗存之一。该建筑已被人为破坏,现成三开间,进深3.4米,建筑面积34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该公所是无锡首家金融同业公所,推动前竹场巷成为近代金融街,鼎盛时有40余家银行、钱庄聚集,被誉为苏南金融中心。以票据交换与结算功能为江苏首创,直接促进无锡“钱码头”的形成,与米市、布码头共同构成近代经济支柱。</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小径,曲折蜿蜒,如诗如画般引领你走进自然的怀抱。林间小道旁,野花烂漫,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欢迎仪式。</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的通汇桥是无锡古运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位于古运河的西水墩至南长桥段‌‌。通汇桥在无锡古运河的景观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环城古运河景区的一部分,与永定桥、西门桥等桥梁共同构成了古运河边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健身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亮坝桥里的亮坝桥古税卡遗址‌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小众景点,见证了无锡乃至中国税收历史的变迁。税卡是清代初期官府设立的一种税收机构,对过往的货船按照货物价值收取税金。民国初期,税卡撤销,亮坝挖通并改建为桥梁,这就是今天所见的亮坝桥‌。</p> <p class="ql-block">亮坝桥横跨在古运河上,其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仿古建筑完美再现了清代税卡的形象,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到当时的繁华与喧嚣‌。遗址内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砖石的纹理还是梁柱的雕刻,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将更有助于深入体验这座遗址的韵味‌。亮坝桥的造型非常现代,别具一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桥以前只有坝没有桥,如今的设计既保留了历史元素,又融入了现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亮坝桥的名字来源于南宋时期的一个故事:当时韩世忠在此地火烧金兀术,火光照亮了整个区域,因此得名“亮坝”‌。这座桥不仅保留了历史元素,还融入了现代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现代文明与历史遗迹交相辉映,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我站在河边,清澈的河水映照出旧时无锡古运河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步道边上的打卡点也有特点,是每一个步行爱好者拍照留念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黄鹄号轮船‌是中国第一艘现代蒸汽动力的轮船,由无锡人徐寿、徐建寅父子与华蘅芳共同设计并建造。该船于1865年在安庆试制成功,并在长江内航行,标志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起步‌。</p> <p class="ql-block">黄鹄号轮船的具体参数包括长度17米,航速6节,自重25吨,采用双联卧式蒸汽机,单式气缸,造价为白银八千两。该船以手工劳动为主建造,是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机动轮船‌2。黄鹄号的试制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在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如今,黄鹄号轮船停泊在无锡古运河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边上的艺术装饰各有千秋,不愧为全世界最知名的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无锡工运桥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最初为木结构通运桥,1928年由工人捐款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并更名为工运桥,纪念丝厂工人运动。</p> <p class="ql-block">工运桥所在位置最初为古运河渡口,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后,无锡火车站成为人流枢纽,木船摆渡难以满足需求。1913年,本地士绅祝大椿等人捐资建成四孔木桥“通运桥”,桥长37.5米,连接火车站与城区,桥南堍曾有无锡最早的西式旅馆“新世界大旅社”。木桥因年久失修,至1920年代已严重腐朽,工人跌落事故频发。</p> <p class="ql-block">工运桥长期是无锡火车站通往市区的关键通道,至今仍是城市地标之一。其建造过程体现了近代无锡工人阶级的团结与民族工业发展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蜿蜒流淌的古运河,她如同一位温婉的女子,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秋风轻拂,我漫步于河畔,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步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p> <p class="ql-block">古运悠悠映锡城,波光潋滟柳丝轻。千年水道情依旧,梦里江南画卷行。</p> <p class="ql-block">运河千里绕锡梁,历史千载诉衷肠。桨声灯影夜未央,月色如水照长廊。</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河韵悠长,流水潺潺过石巷。桥畔人家烟火起,岁月静好画中藏。</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清名桥河岸两侧的建筑风格独特,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极富明清建筑风貌。河岸两侧的老街如南长街和南下塘老街,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和当地的风情‌。此外,无锡古运河畔的夜游项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畔柳依依,锡城风光美如诗。历史沉淀留遗迹,文化传承焕新姿。</p> <p class="ql-block">光复门始建于1912年,是为方便沪宁铁路无锡站与城区交通往来而特别开设的城门,其名寓意“驱除鞑虏,光复中华”,是无锡近代城市交通变迁的重要标志‌。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光复门入城,宣告无锡解放,使其成为红色历史地标‌。</p> <p class="ql-block">原址位于兴源北路(现圆通路路口附近),后易地重建至正对火车站的位置,毗邻古运河滨水空间,贯穿老东门与火车站南广场片区‌。最初配套修建桥梁(如吉祥桥)和通运路,推动周边形成商业闹市区‌。</p><p class="ql-block">现为环城古运河观光带景点,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沿线保留锡金商会、北仓门等。光复门及滨水空间通过历史画卷、扫码导览等形式,展现无锡运河文化与城市更新成果‌。</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运河水街‌,位于无锡市南长街,是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这里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江南风情‌。</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40多公里。横贯无锡市的古运河段以吴桥经西水墩、南门至清名桥这长约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乡风情。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清名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上的高墩桥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桥梁‌。高墩桥的设计融合了无锡的历史文化元素,特别是“竹”元素,通过石刻形式再现于桥栏杆之上,增添了几分宁静旷远的诗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墩桥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无锡的历史文化。设计师提取了竹杆的阵列及竹叶的飘逸,将其加入高墩桥栏杆装饰之中,展现了无锡火车站前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气中的宁静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北仓门码头‌是无锡古运河沿岸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古运河东门段,是无锡古运河改造更新项目的一部分。北仓门码头及其周边区域在改造后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集运河文化、休闲运动和商业活动于一体的城市“水客厅”。</p> <p class="ql-block">北仓门码头位于无锡古运河东门段,是古运河沿岸的一个重要节点。无锡古运河全长40.8公里,由“一环一弄堂”组成,其中“一环”指的是环城古运河,而“一弄堂”则是指江南水弄堂。北仓门码头位于这一独特的水乡环境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东门段)的景观改造更新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全线长度为2.4公里。该项目通过绿化景观提升、滨水空间改造、交通组织优化和桥下空间更新等措施,形成了长达2.4公里、平均宽度15米的城市景观走廊。北仓门码头及其周边区域在改造后,不仅保留了历史遗迹和工业遗存,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和功能,成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北仓门码头及其周边区域在改造过程中,巧妙利用了历史遗迹和工业遗存,再现了历史印迹,弘扬了运河文化和吴文化。这里不仅有庙港剧场等文化设施,还有运动主题和文创主题的休闲驿站,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休闲活动空间‌。此外,北仓门码头周边还设有直饮水点、智慧厕所系统等现代化设施,提升了游客和当地居民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无锡运河,宛如一条玉带,静静地流淌在这座江南城市的脉络里。它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部流动的史诗,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繁华。</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无锡古运河(东门段)两岸,仿佛置身于一幅历史与现代交织的长卷之中,感受着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性化的城市设计。</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无锡段,这条被誉为“人文中轴”的黄金水道,不仅承载着无锡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与经济活力。如今,无锡古运河(东门段)的景观改造更新项目,正逐步将这条古运河打造成集运河文化、休闲运动、生态环境于一体的城市“水客厅”。</p> <p class="ql-block">庙港剧场,华新桥桥下空间的巧妙再利用。这里,儿时的记忆与怀旧风情交织,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剧场与看台空间,与周围的水面和岸边景致融为一体。在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对工业遗存进行了充分利用,以此彰显并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运河文化和吴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里得以体现,为游客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运河美景画卷。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坚定我们对文化的自信与认同。</p> <p class="ql-block">工业遗迹,古老的码头吊机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北仓门蚕丝仓库,古朴沧桑,历史韵味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部分步道与周边社区、商业区相连通,形成了慢行步道的三道贯通格局。此外,项目还完善了社区配套服务,通过一系列细节的改进,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亭子桥‌是无锡历史最长的桥梁之一,始建于南朝齐时,本名熙春桥,位于东门人民东路(原熙春街)外京杭古运河上。最初为木桥,后在清乾隆皇帝60寿辰时重建为石级拱桥,并建有桥亭,因此得名亭子桥‌。</p><p class="ql-block">亭子桥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造和扩建。1952年,为能通行人力车、板车,将石级改为斜坡面。1968年拆除旧桥,改建成双曲拱桥,能行汽车。1980年,拓宽熙春街,又改建成肋拱桥。2002年,再度拆除扩建,2003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滨水步道与亲水空间‌:亭子桥至槐古桥800米示范段已焕新改造,设有花草环绕的滨水步道、木质桌椅等城市家具,成为市民观景休憩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沿岸保留老东门历史记忆,如古亭、连廊翻新,围墙上绘制历史画卷,并点缀复古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老东门‌是无锡市梁溪区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区域,位于古运河畔,东起亭子桥,西至槐古大桥,全长约2.4公里。老东门区域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的改造而闻名,成为了无锡城市更新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老东门段是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无锡作为江南水乡的千年历史,曾对南北经济融合起过深远作用‌。</p><p class="ql-block">该区域被打造为古运河东门文化公园,通过修复码头、历史建筑风貌及植入文化装置(如老照片墙、时光信箱),再现了老无锡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古运河畔,欣赏千年运河的缓缓流淌,感受岸边游园的美景。区域内设有多个打卡点,如“运河故事”老照片墙、时光信箱、做旧瓦片花卉墙等,适合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烟囱矗立在亭子桥周边。</p> <p class="ql-block">羊皮湾生活花园的具体位置在古运河东门段,紧邻古运河,是古运河东门文化公园的一部分。这里不仅是一个休闲场所,更是无锡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公园内设有丰富的景观和设施,包括亲水步道、游园、文化艺术步道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欣赏运河风光,感受无锡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设计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和生态环境的修复,通过系统化空间营造和公共艺术的植入,打造了一个充满无锡特色和城市记忆的滨水空间。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远看是风景,走近可生活”的幸福感‌。此外,公园内还有许多特色景点,如“爱在北仓门”文化艺术步道、北仓创新潮玩地带等,这些景点以高饱和度的色彩和复古城市潮流的设计风格,为公园增添了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万寿里码头‌是无锡古运河沿岸的一个重要码头,位于古运河畔,具体位置在万寿里附近。这个码头不仅是水路交通的重要节点,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万寿里码头位于古运河畔的万寿里附近,周边环境优美,粉墙黛瓦的古建筑在河岸两侧鳞次栉比,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画卷。游客可以在此乘船游览古运河,感受古老的水上交通方式,欣赏沿岸的古寺、古宅、古桥等充满历史气息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畔樟树、柳树、竹子等各种树木郁郁葱葱。运河水微波荡漾,缓缓流淌,无锡因运河水而韵馨。亭台楼榭,飞檐流阁,古色古香。古运河绿色通道弯弯曲曲,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运河两岸的古镇、古庙、古闸等历史遗迹,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的水,清澈而深邃,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岸的古色古香。那些斑驳的砖墙、青瓦白墙的老宅,以及偶尔从檐角垂下的藤蔓,都在这面镜子里找到了它们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千年运河焕新颜‌,古运河滨水空间通过绿化景观提升,将运河文化、工商文化与生态环境修复有机融合,形成一幅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城市画卷‌。</p> <p class="ql-block">绿意盎然的城市“水客厅”‌:改造后的运河两岸平均宽15米,步道旁点缀花箱与原木座椅,蓝白色调步道与绿茵带相映成趣,成为市民休闲的“幸福休闲带”‌。</p> <p class="ql-block">槐古桥因初建时用三块槐树木搭成小桥而得名,这三块槐树木来自树龄较大的槐树‌。</p><p class="ql-block">槐古大桥横跨古运河,始建于1996年,全长325米、宽32米,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三联十六跨梁桥,连接解放南路和学前东路,是无锡市的重要骨干桥梁‌。</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羊腰湾‌是京杭古运河流经无锡的一段,位于梁溪区环城古运河慢行步道东线上。羊腰湾慢行桥采用钢结构形式,桥体轻薄,施工周期较短,并实施了亮化工程,夜间如同弯月浮现在古运河之上‌。</p><p class="ql-block">沿途的徒步路线包括多个打卡点,如运河公园、西水墩、南长桥等,最终到达清名桥广场。这条路线不仅是一次徒步挑战,更是一次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探索和体验‌。</p> <p class="ql-block">‌百年树人驿站‌位于无锡古运河畔,紧靠南禅寺景区,是环城古运河慢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该驿站以“百年树人”为主题,形态为一棵大树,象征着教育精神的传承和延续。驿站不仅提供卫生间、急救、售卖等配套服务,还成为学生家长等候交流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百年树人驿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教育精神的象征——大树,寓意着教育的深远影响和持续成长。驿站的建立旨在纪念无锡的教育历史和文化,特别是私立无锡中学(创办于1920年)的悠久传统。驿站不仅是一个实用的服务设施,更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社区的互动和信息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妙光桥以十二生肖雕像和古运河风光著称,桥体设计融合艺术性与江南水乡意境,与妙光古塔形成人文景观组合‌‌。</p> <p class="ql-block">妙光桥得名可能与附近的妙光塔(始建于北宋的佛教古塔)有关,推测为明清时期为便利运河交通而建。</p> <p class="ql-block">作为无锡古运河沿岸的桥梁之一,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体现了运河文化的诗意美。</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妙光桥附近建筑群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上,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p> <p class="ql-block">妙光桥也是“运河十景”之一,名为“妙光飞霞”,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南禅寺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向阳路32号,地处无锡老城南隅,古运河畔。南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初名护国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少数留存至今的寺庙之一。景区内有妙光塔、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和江南古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跨塘桥‌,原名阳春桥,位于无锡市南长街与永乐路交界处,是无锡古运河穿城而过的“水弄堂”文化景观之一。该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在2001年因城市交通扩建被拆除。为了弘扬吴文化底蕴和保护清长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2007年南长区政府重建了古桥,使其600年的历史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跨塘桥不仅是无锡古运河上的重要景点,也是连接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它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优美的桥梁结构而闻名,游客在此可以观赏古运河的美景,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桥身由花岗岩堆砌而成,造型匀称,稳固雄伟,展现了古代桥梁建筑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跨塘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现存为2007年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桥身净高6米,花岗石墩配祥云雕花护栏,东西两侧分别连接南下塘街和南长街。</p> <p class="ql-block">桥东堍的现代建筑,与古桥形成新旧对比,登桥可俯瞰运河与城市交融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跨塘桥东堍的历史街区,以石板路和清末民初民居为特色,与南长街共同构成“夹河而市”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站在跨塘桥桥上看古运河景色,两岸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色古香风格各异。</p> <p class="ql-block">古色小桥体现江南水乡特色。</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镜,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耳边传来的是远处船夫的摇橹声,那声音悠扬而深沉,如同古老的乐章,在运河上空回荡。我不禁闭上眼睛,让心灵随着这节奏起舞,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隋朝。</p> <p class="ql-block">以前这里有无数商船在此往来穿梭,货物琳琅满目,人声鼎沸。而今,她虽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却多了一份宁静与淡泊。她像一位智者,静静地守望着这座城市,见证着它的变迁与成长。</p> <p class="ql-block">建筑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历史的记忆。漫步在这些充满故事的老街小巷里,感受着那份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内心充满了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古运河为轴,包括寺、塔、河、街、桥、窑、坊等众多景观,形成了独具风韵的江南水弄堂。街区内有许多仿古建筑和历史建筑,亭台廊榭穿插其间,增加了街区的灵动性和游客的体验感‌‌。近年来,通过“运河之眼”水幕光影舞台、全息投影和环绕立体声技术,将千年水弄堂与数字科技结合,展现了“刚柔并济”的江南风貌‌‌。</p> <p class="ql-block">沿途,我还看到了许多古朴的桥梁,它们横跨运河两岸,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每一座桥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它们或见证了爱情的甜蜜,或承载了离别的哀愁。我站在桥上,望着桥下的流水,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p> <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清名桥景区‌位于无锡市中心,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景区由南长街、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南下塘、伯渎港、大窑路等区域组成,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和平书场‌是无锡古运河清名桥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文化场所,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和平书场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原址位于清名桥逸花园弄旁。随着20世纪60年代清名桥客轮码头的废止,为了满足当地民众的需求,原码头候船室被改建成了能容纳200多人的和平书场‌。和平书场不仅是评弹艺术的重要演出场所,还见证了无锡“书码头”的兴盛。这里曾是评弹名家频繁演出的地方,吸引了大量听客,形成了浓厚的听书氛围‌。</p><p class="ql-block">和平书场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南下塘169-1号,坐落在“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大公桥堍。书场由一座三开间的两层小楼和后排平房组成,经过多次修复和改造,现在外观更为文艺,并更名为“书码头”‌。书场内部设有评弹大厅,保留了传统的演出设施和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评弹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听书‌。</p> <p class="ql-block">红灯笼点缀的街道像是一片彩虹,给人带来无尽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沿街而行,青石板路面上的岁月痕迹清晰可见。两旁的建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雕花门窗,虽经岁月洗礼,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街道上人来人往,游客们举着相机,争相拍摄这古色古香的街景。不少店铺门前挂着“老字号”的招牌,但细看之下,卖的却多是迎合游客的纪念品,少了几分昔日的市井气息。</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老街,我不禁想到,这座古街承载着无锡的历史与文化,却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渐改变。商业化带来了繁荣,却也让这里失去了几分原有的味道。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的普通人的故事,那些市井的烟火气,似乎正在被旅游业的喧嚣所掩盖。</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原名“清宁桥”,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境内,是无锡市区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石拱桥,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清名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小修。清道光年间改桥名为“清名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清名桥。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20世纪50年代改建为南北分堍台阶。</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北起南下塘街,南至南长街。桥为单孔石拱桥,长43.20米,桥面宽5.50米,高8.5米,跨径13.10米。清名桥先后入选第一批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整座桥型匀称,稳固雄伟,十分古朴,是无锡古运河上的桥梁,也是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南巡经过清名桥,民间艺人阿炳也常在桥堍娴熟地演奏二胡16</p><p class="ql-block">,包括曲目《二泉映月》。</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作“清宁桥”。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p><p class="ql-block">居住在附近的老无锡人喜欢唤清名桥“运河眼”,因为清名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在水里的影子与拱形桥面连接成一个圆形,就像眼睛,将繁华故事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在海内外已闻名遐迩,它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具特色环境的桥梁,“水弄堂”两边枕河人家,听橹声咿呀,看市肆街坊,是活生生的江南民情风俗的艺术画廊。</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是古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见证着运河两岸的沧桑巨变。任岁月变迁,清名桥始终静静守望,桥下河水潺潺流淌,诉说着这里的缱绻温情。</p> <p class="ql-block">央视春晚2025年分会场就在清名桥边。舞台虽已拆除,但周围依然残留着一些灯光和音响设备。</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运河散步,你会发现两岸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传统的江南水乡民居,也有西洋建筑风格的点缀,它们共同构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线。特别是那些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古老建筑,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运河两岸的建筑,多为江南水乡特有的“前街后河”格局。临水的茶馆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品着茶,聊着天,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然而,这些茶馆大多挂着“茶艺馆”的牌子,里面的装饰虽古色古香,却少了几分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名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像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在清名桥下生活的运河人家安逸、自足,这也许就是悠悠古运河带给他们的那种自信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清名桥是这次徒步的终点,徒步中边走边拍照,总共走了3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这次徒步无锡古运河的感想:我来无锡也有40多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沿无锡古运河走了这么长时间。这些年无锡的变化很大,从河道治理到亮化工程都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无锡古运河步道的开通,更是给无锡市民带来了实惠。</p><p class="ql-block">无锡是江苏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她独特的山水景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目光。而在这座城市之中,有一条蜿蜒穿城而过的古运河,宛如历史的脉络,将无锡的古往今来串联起来。这条古运河,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无锡的守护者。她静静地流淌,河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银白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两岸高耸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抹鲜亮的绿色与古老的运河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沿着古运河的岸边徐徐行走,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气息。那些临河而立的古建筑,虽然历经风雨的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无锡的辉煌与变迁。</p><p class="ql-block">运河两岸的居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与运河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从他们口中传出的故事,充满了对运河的深情厚意,也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这条河流对于无锡人民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然而,时光荏苒,古运河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水质的逐渐恶化、环境的日益破坏,以及人们对历史的逐渐遗忘,都让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坚信,在无锡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条古老的运河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无锡古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传承。她见证了无锡的过去,也必将与这座城市共同走向未来。让我们携手守护这条古老的河流,让她继续流淌在无锡的大地上,见证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辉煌。在未来的岁月里,愿无锡古运河永远保持她的美丽与宁静,成为无锡人民心中永恒的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