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敦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是这次西北旅行的重点,它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了数个朝代的营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这里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壁画、彩塑和珍贵的文物,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走进莫高窟,仿佛踏入了一个神圣而神秘的艺术殿堂。那数以千计的洞窟,宛如一个个时光的宝盒,每一个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艺术魅力。洞窟中的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有佛教故事中慈悲庄严的佛像、菩萨像,还有生动描绘的飞天形象,她们身姿轻盈,彩带飘飞,仿佛随时都能从墙壁上飞下来。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更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历史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彩塑同样令人惊叹。那些栩栩如生的佛像、菩萨像,有的慈祥温和,有的庄严肃穆,每一尊都凝聚着古代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将泥土和色彩变成了永恒的艺术杰作。</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有一些洞窟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备受关注。这次西北游参观了敦煌莫高窟共看了两场数字电影,参观了8个洞窟,为防止遗忘,结合当时讲解员讲解和网络搜集的资料,现按参观顺序将每个洞窟简要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 它们依次是96、100、148、202、244、257、16、17等石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 <p class="ql-block"> 九层楼(96窟):开凿于初唐时期,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里边供奉的是一尊依山而塑,高35.5米的巨型弥勒佛像,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也是国内的第三大坐佛,被称为“北大佛”。仅次于四川乐山大佛和四川自贡荣县石刻大佛,若以室内泥塑大佛来说,则居世界之冠。洞窟是在唐代武周证圣元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人一同修建。塑造的是佛国世界中的未来佛弥勒。</p><p class="ql-block"> 佛呈倚坐式,双腿下垂,右手手掌竖起,指尖朝上,呈施无畏印,意为拔除众生的苦;左手平伸呈与愿印,意为满足众生的愿望。佛脸庞丰满充实,目光下视,给人以高大威严的感觉。整身塑像采用了石胎泥塑的制作手法,即先在崖壁上凿刻出大体的石胎轮廓,然后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用色料着色。</p><p class="ql-block"> 五代以后,因为地震,洞窟内的壁画全部毁坏,塑像也经过了后代的修缮,只有佛的双脚保留了唐代原貌。</p><p class="ql-block"> “弥勒”一词为音译,意译为慈氏。根据经文所载,弥勒会带来一个极乐世界:地平如镜,遍地都是名花软草,雨泽随时,谷稼自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由于信徒们极其看重弥勒下生世界的美好,故把他视作净土的代表,人们迫切希望弥勒能够早日下世成佛,并带来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实则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的一种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 公元684年女皇武则天登基,薛怀义和僧法明便伪造了一部《大云经》,又造出《大云经疏》来讨好武则天,疏中甚至说武则天就是弥勒下世,理应做“阎浮提主”“当代李唐,入主天下”。武则天甚是欢喜,称帝后便自名“慈氏越古金轮圣皇帝”,并下令全国颁布《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在各州县建大云寺,造弥勒佛像,本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层楼</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100号洞窟开凿于五代时期。此窟的窟主是曹议金的回鹘族夫人。曹氏按照回鹘族的习惯,尊称曹议金的回鹘夫人为“天公主”。因此当时人们称这个窟为“天公主窟”。修窟的实际主持人却是曹议金长子曹元德,他也曾是归义军节度使,他是61号窟开窟人曹元忠的哥哥,去世后曹元忠接任归义军节度使,故可推知,本窟开窟时间早于61号窟。</p><p class="ql-block"> 前室已毁,甬道及主室壁画保存完好,均为原作。主室为覆斗形顶殿堂窟。西壁开一盝顶帐形龛,龛内塑像为清代重塑。窟顶四角有圆拱形凹壁,内画四大天王(和61号窟一样)。南壁西起画报恩经变、阿弥陀经变、弥勒经变各一铺、曹议金出行图,北壁西起思益梵天问经变、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各一铺、圣天公主李氏出行图,东壁画维摩诘经变、圣天公主李氏出行图、曹议金出行图。</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这满壁丹青要掩盖的是一桩血淋淋的谋杀案。</p><p class="ql-block"> 敦煌文书揭示了这场悲剧。回鹘天公主三子一朝殒命,致使天公主“悲深丧目,痛切肝肠”。</p><p class="ql-block"> 回鹘天公主原是甘州回鹘可汗之女。914年,曹议金取代张氏成为归义军节度使。为笼络甘州回鹘,打通前往中原朝廷的道路,他在已有两房妻室的情况下,迎娶了天公主,并尊其为第一嫡妻。</p><p class="ql-block"> 天公主诞下三子,这威胁到曹议金长子曹元德的地位。虽然敦煌文书没有告诉我们谋杀案的幕后真凶,一个人的死亡可能就是解密的关键。这个人叫梁幸德,他奉曹议金命入后唐朝贡。当他归来途径甘州时,突然被回鹘人杀害,梁幸德邈真赞中有“回程届此鬼方,忽值奸邪之略”之语,可知他在甘州遭遇不测,死亡时间就在曹议金去世后不久。之后,甘、沙彻底反目。我们猜测,甘、沙交恶,正是天公主之子被杀事件的余波所致。曹元德上台后,他杀死了甘州回鹘背景的天公主之子。消息传至甘州,回鹘可汗震怒,杀沙州使者梁幸德以泄恨。终曹元德之世,此恨不解。</p><p class="ql-block"> 曹元德的眼中沙已除,但他不能高枕无忧。与甘州敌对,东去朝贡的道路断绝了,这意味着他无法获得中原王朝的正式任命,节度使之位并不稳当。</p><p class="ql-block"> 此时,能挽救他的人就是天公主了,但天公主岂会原谅杀子仇人?曹元德知道天公主礼敬三宝,于是不惜“割舍珍财,敬造大龛”,这就是莫高窟第100窟。</p><p class="ql-block"> 观出行图,记忆仿佛回到了一个春日。人马从沙州出发。骑士马蹄轻快,于前方开道。二女伎,曳霓裳,舒长袖,随着鼓点,翩然起舞,还有乐师拍板,吹筚篥,弹琵琶,佳音遏云。</p><p class="ql-block"> 天公主坐在马上,戴纹饰华美的帽子,身着翻领窄袖深色长袍。回鹘衣装利落大方,五代时期,曾一度风靡。再往后,有八人肩扛的肩舆三座。这种肩舆应当是当时贵妇出行代步之工具,坐于肩舆中,如坐春风亭里,一路景致移动,也颇有意趣。</p><p class="ql-block"> 佛窟落成了,但曹元德还是无法获得天公主的原谅,他也等不来东路通畅、朝贡天子的那一天,便一命归西了。曹元深继其位,没几年,也与世长辞。曹元忠成为归义军节度使。</p><p class="ql-block"> 当曹元忠开凿第61窟,绘下了天公主的供养人像,其题记为“故母北方大回鹘国圣天的子敕授秦国天公主陇西李……”时,天公主已经故去了。</p> <p class="ql-block">主室</p> <p class="ql-block">曹义金</p> <p class="ql-block">天公主李氏</p> <p class="ql-block">出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 <p class="ql-block"> 第148窟的参观重点是体量庞大的涅槃佛塑像和涅槃经变画。</p><p class="ql-block"> 洞窟中央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槃像。这尊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40米,从体量上对比是莫高窟的第二大涅槃像。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是指佛教修行的最高成果。“涅槃”(Nibbana)表示在心中熄灭了世间贪欲、嗔恨、愚痴的火焰。证悟涅槃意味着对无明和渴爱的舍离、解脱、无执着状态。对涅槃的体验需要通过正确、持久的禅修练习获得,在佛教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涅槃”逐渐被注入了更多复杂的哲学意涵。现实中,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已圆寂或进入涅槃。</p><p class="ql-block"> 在涅槃像周围,是横贯南、西、北三壁的巨幅连环式涅槃经变,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描绘出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片断。这组壁画高约2.50米,总长度23米,全部画面分为10组,66个情节,出场五百多个人物与动物,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整个画面构图布局和谐,气势磅礴,描绘生动,色彩辉煌,山水秀雅,建筑精严,令观之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其中有66条墨书榜题,为我们解读画面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第148窟还有多种经变画,如主室东壁的“药师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南、北壁的“弥勒经变”及文殊、普贤菩萨像等,均为莫高窟各同类题材中尺寸最大者。甬道顶部的“报恩经变”、“天请问经变”更是莫高窟最早出现的创新题材,被后代洞窟广泛引用。第148窟所描绘的建筑构图复杂,背景山水透视关系处理技巧成熟,敷色浓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宗教价值。</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十四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了,河西的军队被调往平叛,敦煌防务空虚,陷入乱战中,而援军迟迟没有音信,而这时敦煌莫高窟的涅槃窟却在这时修好了,环绕着释迦摩尼涅槃像长达三个壁面的经变画精美绝伦,而窟顶上方的千佛又宛如一方佛土的苍穹,释迦摩尼涅槃像侧躺慈祥安宁。</p><p class="ql-block"> 这个洞窟的主人叫李大宾,涅槃窟的落成在敦煌烽火连天的岁月,曾鼓舞着军民,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后来敦煌居民在这里苦苦坚守了十一年,这就是给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留下火种的“满城尽白发的大唐安西军”,遗民泪尽胡尘里,往事随大漠凤烟而去,而这一方大唐陇西李府君(李大宾)修功德碑记,却伴随着148涅槃窟永远留在了那里,我们看见这个佛窟,就能想起那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在东壁门北,还可见西夏武官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涅槃</p> <p class="ql-block">求分舍利</p> <p class="ql-block">涅槃经变之荼毗</p> <p class="ql-block">八王分舍利</p> <p class="ql-block">听法菩萨</p> <p class="ql-block">倚坐弥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 <p class="ql-block"> 第202窟始建于初唐,平面呈方形,覆斗顶,是标准的殿堂式礼佛窟。当时只完成了西壁龛内的绘塑和东壁门上的说法图,其余诸壁完成于中唐,宋代重修了窟门,并补绘窟顶和甬道壁画。</p><p class="ql-block"> 洞窟正壁开龛造有一铺塑像,彩塑由佛和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组成,但均经清代重修。</p><p class="ql-block"> 窟顶藻井为宋代绘的卷瓣莲花团龙井心,垂幔铺于四披,环绕伎乐十二身。四披绘制了大量排列整齐的千佛,每个小千佛的右上角原来都有佛名榜题,但现已氧化,多数都变黑了。这些小千佛每两个为一组,一身背光为绿色,袈裟为白色,而榜题为黑色,另一身背光为白色,袈裟为黑色,而榜题为红色,此两者交替出现,横看成组,斜看成行。</p><p class="ql-block"> 南壁绘有弥勒经变。弥勒上生信仰的基本内容是:弥勒曾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宫为菩萨,弥勒以待机菩萨身份在兜率天宫住了56亿万年,然后下到娑婆世界做佛。弥勒在兜率天宫时期为弥勒上生,相关经典《弥勒上生经》主要是对兜率天宫诸种景观的描绘,至于弥勒在兜率天宫漫长岁月里做了什么,佛经没有记载。信仰上生世界的人希望死后到兜率天宫与弥勒在一起,56亿万年后随弥勒一起回到已经是净土的娑婆世界。</p><p class="ql-block"> 下生信仰的基本内容是:56亿万年后,娑婆世界已从秽土变为净土,地平如镜,名花软草遍覆,人寿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出嫁,一种七收,树上生衣,大小便时,地裂而受容。于是弥勒从天而降,投胎到翅头末城一位大臣家为子,长大后,一次弥勒目睹婆罗门毁宝幢,感到人生无常,遂出家学道。成道后,度人无数。是为弥勒下生。202窟南壁中唐弥勒经变中,弥勒上生经仅占画面的1/5部分,绘一宫殿内,弥勒坐于中央讲经说法,周围有佛、菩萨、弟子聆听,画面较为简单。下部的4/5都突出了弥勒下生世界。构图形式为穿插式:弥勒三会绘于中部,初、二、三会按人字形布局,弥勒左右有弟子、菩萨、天龙八部及诸圣众围绕。拆幢画于初会前,剃度画于拆幢两侧。弥勒诞生、婚娶、老人入墓等情节穿插于三会两侧空隙处。这种形式内容丰富,情节完整,富于变化,整体性强。</p> <p class="ql-block">弥勒经变</p> <p class="ql-block">二佛并坐</p> <p class="ql-block">树上生衣</p> <p class="ql-block">嫁娶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b></p> <p class="ql-block"> 244窟 是隋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隋文帝杨坚于58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在尼寺里长大的隋文帝,自小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又加之讲究迷信,在他未称帝之前辅佐北周静帝时,即下令废除北周武帝禁佛道令,复行佛道二教。建立隋朝后,便下诏听任国内民众出家‚要人民计口出钱营造佛像。数年之间,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十万倍。下诏有毁佛、不尊佛像者,要以法治罪,用法律的形式对佛、道二教给予保护,并且他还集中全国各派名僧于长安译经讲学,共分五众,各众以名僧为众主,通过辩论判教,缓解了佛教内部的矛盾,打破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隋文帝崇佛之心虔诚,受到许多高僧的认可和肯定,被称为“大行菩萨国王”,文帝皇后受戒后被称为“妙善菩萨”,宫廷里天天讲经,夜夜行道。与高僧们打的火热。文帝与律师灵藏“坐必同榻,行必同车”,还在一起商量、讨论国家大事,实际上僧侣已参予国政,帝王、后妃们在长安、洛阳出游或外地巡幸,多以僧尼、道士随行,随时均可开设道场,讲经度僧尼。同时,隋文帝还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让刺史、县尉以上的官吏,以推行佛教为公务,这一点在历史是极为罕见的。在隋文帝的封建皇权推动下,佛教成为隋朝的国教,在他统治隋朝的23年间,按保守数字记载,共度僧民23万,平均每年度人出家一万人,写经、造像、建寺、镌窟无不超越前代,他曾两次下诏在全国建舍利塔,其中就有仁寿元年(601年)敕令康居僧智嶷持舍利送至瓜州(即敦煌),在崇教寺(即莫高窟)起塔,这次建塔,要当地民众“任人布施”,总管、县尉以上的负责官员“息军机,停常务”七天。瓜州的佛教在当时十分兴旺,莫高窟现存已编号的隋窟多达78个。除了大开石窟外,开皇年间僧喜善在莫高窟修建过讲堂。在敦煌遗书中还藏有 仁寿元年(601年)八月二十八日瓜州崇教寺沙弥善藏在京(大兴城)辩才寺抄写回的《摄论疏》,说明隋王朝的崇佛活动已直接影响到了敦煌。 </p><p class="ql-block"> 整个石窟呈覆斗形顶殿堂窟,主室呈方形。</p><p class="ql-block"> 西壁前塑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它与南壁的一佛二菩萨以及北壁的三菩萨共同组成了三世佛的形式,即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以及未来佛弥勒。由三身立佛组成的三佛造像,本窟的主尊佛塑造的释迦牟尼佛,他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坐在佛座上,身体宽厚而丰满,面含微笑,双眼微微下视,庄严中透露出慈祥的神情。靠近佛两侧塑造的是佛的两位弟子——小弟子阿难和大弟子迦叶。大弟子迦伽叶原是一个外道徒,后经释迦牟尼佛点化成为弟子,他为弘扬佛法四方游说,历经了艰难险阻,因而被称为“苦行僧”。小弟子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19岁出家,侍奉佛祖25年,由于他的记忆力比较好,每当佛讲法之后,他能将佛所说过的言论准确无误的背诵出来,因而被称为“多闻第一”。本窟的阿难像,完全是一个少年的形象,圆圆的脸上透露出一种单纯的稚气,此刻他正恭敬的站在佛的身边,样子虔诚可爱。与之相对的大弟子迦叶,由于他是一位四处化缘的苦行僧,古代匠师便根据这一特征,突出表现他的悲苦形象,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眉头紧皱在一起,袒裸的胸部,肋骨清晰可见,完全是一位饱经风霜。历经苦修的老者形象。</p><p class="ql-block"> 在洞窟的四面墙壁上则画出了以佛为主体的说法图,这种壁画题材,在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是比较多见的,只是这个时期说法图的数量比早期大大增加,同一窟内从一幅增加到了几幅。十几幅。这个洞窟的小型说法图,同千佛一样,起到装饰洞窟的作用,但说法图和千佛图是不一样的,千佛图的千佛,真是千人一面,除了颜色有区别,形象是没有区别的。洞窟内说法图中的坐佛,不仅面相不同,袈裟样式也不同,每幅说法图中的菩萨形象更为生动丰富,千姿百态,他们身姿窈窕,面目清秀,神情温婉,其身姿手势,所持物件都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在四壁上部与窟顶相接处,还绘出一周飞天的形象。这一长长的飞天行列,远远望去如一条美丽的花边。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部,即乾达婆与紧那罗、乾达婆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也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据唐《慧琳音义》记载,紧那罗“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与乾达婆同在极乐世界里弹琴歌唱,娱乐于佛,据说他们形影不离,融洽和谐,还是夫妻,通常所说的飞天,就是他们的合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佛图</p> <p class="ql-block">东壁佛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三菩萨</p> <p class="ql-block">飞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b></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57窟建于北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心塔柱式石窟。柱东向面开一大龛,内塑倚坐佛说法像,外存一个天王像;南北向面均上开阙形龛,塑菩萨像,下南开双树龛,北开圆券龛,均塑禅定佛像。西壁中段绘“九色鹿王本生”故事。</p><p class="ql-block"> 《鹿王本生图》创作于北魏时期,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的主要题材。本生故事是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前的许多事迹,而“鹿王本生”则是其中之一,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前身作为一只九色鹿王,舍己救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讲的是有一人掉入恒河,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将他救上岸,溺水人许诺不将九色鹿之事向外泄露,并发誓说若违背诺言,让他口吐白沫周身生疮。后来,这个国的王后梦见九色鹿,她要求国王捕捉颜色鲜艳的九色鹿,用鹿皮给她做衣服。国王布告悬赏,这个溺水人见利忘义,到宫中告密,并带领国王捕捉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中入睡,一无所知,好朋友乌鸦唤醒九色鹿时,溺水人带国王及大队人马已到面前,九色鹿毫无畏惧,向国王诉说了溺水人忘恩负义的经过。国王深受感动,放了九色鹿,并下令全国保护这只美丽的九色鹿。落水人因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口吐白沫、全身生疮而死。</p><p class="ql-block"> 画面采用横卷连环画的表现形式,按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顺序布局绘制。左一为九色鹿救起溺水之人,画中一人骑在鹿背上,紧抱鹿颈,九色鹿从水中将其驮出。左二落水人跪在九色鹿面前,向鹿王许诺保守秘密。右一为王后向国王撒娇要九色鹿皮做衣服,图中,国王与王后坐在宫殿之中,王后以右臂揽国王肩膀,扭头朝向国王,一只脚丫翘起外露,撒娇之态跃然画上。门外,溺水之人正背信弃义向国王告密。右二为一人驾马车,是国王和王后在负心人的带领下同乘一辆马车前往围猎九色鹿。画面中部是国王等人惊醒了沉睡中的九色鹿,九色鹿毫不畏惧,向国王痛诉溺水者的忘恩负义。在国王及侍从之后,是手指九色鹿居处的溺水人,这个告密者满身白点,代表恶有恶报,全身生疮。</p><p class="ql-block"> 诚信和善良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都在传唱。</p> <p class="ql-block">九色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九色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九色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九色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九色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主室南壁下方有一铺壁画,沙弥守戒自杀。故事是说:一位刚受戒的小沙弥出门化缘,来到城中长者家,前来迎门的是长者年轻美貌的小女儿。沙弥英俊的相貌让少女一见钟情,她便放下矜持,主动示爱,而小沙弥牢记师傅所授戒律,内心坚定无比,却又无法阻止少女狂热的爱意。最终,为了坚守,为了清白,选择了抹脖自刎。少女知大错已铸,后悔自己的执着害了沙弥,主动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作为城中有威望的长者,也主动向国王认罪,缴纳罚金,接受应有的处罚,并焚化沙弥,为他建塔供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b></p> <p class="ql-block"> 16号窟建于唐大中五年到咸通年间(公元851年到867年之间)。窟主是晚唐的高僧洪辩法师(辩为上巩下言的异体字,这里用辩代替),此窟旧称“吴僧统/吴和尚窟”。16号窟的外景有三层木构窟檐,是我们常说的“三层楼”(P1)。这个三层楼是王圆箓在1906年用变卖经书的银子主持修建的。此窟为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覆斗形顶,中心设马蹄形佛坛,坛上存清代改修之宋塑一佛,二弟子,两协侍菩萨,四供养菩萨共九身塑像。佛坛西设背屏直触窟顶。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西夏所绘千佛,色彩单调、千佛一面、缺乏生机,晚期佛教艺术之衰落足见一斑。窟顶为西夏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四坡为贴金棋格团花图案。甬道南壁有王道士为表其修三层楼之功德,而建造的木碑。举世闻名的“藏经洞”—17号窟就发掘于16号窟甬道北壁。</p> <p class="ql-block">三层楼</p> <p class="ql-block">窟顶四龙团凤藻井</p> <p class="ql-block">甬道图</p> <p class="ql-block">甬道图</p> <p class="ql-block">佛坛</p> <p class="ql-block">主室东壁千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b></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第17窟,即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此窟建于晚唐大中、咸通年间(851-862年)位于16窟甬道北壁。初建时是敦煌高僧统洪辩的影堂(纪念堂)。洪辩幼时即出家,学养丰厚,通晓吐蕃语,转译佛书,精通佛理。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众推翻吐蕃对敦煌及河西地区的统治,重新归附唐王朝。因洪辩力助张议潮收复敦煌及河西,后被唐宣宗敕封为释门河西都僧统,统管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p><p class="ql-block"> 靠近北壁地面上有一长方形禅床。禅床上端坐的是洪辩高僧像,这身塑像是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塑像极具写实风格,高僧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他头部颅顶丰隆,面部饱满,额角和颧骨轮廓硬朗,目光炯炯,眉棱、眼角、嘴角的细微表情表现出这位中年高僧庄重自信的神情和风度。称之为真容像,也是莫高窟唯一一身根据真实容貌塑造的彩塑。</p><p class="ql-block"> 西壁嵌有大中五年(公元851)洪辩告身碑。北壁晚唐画菩提树二棵。西侧树下画近侍女一身(执丈、持巾),树间挂布囊;东侧树下画比丘尼一身(持纨扇),树间挂一水壶。他们曾是洪辩法师生前的侍者。</p><p class="ql-block"> 第17窟内景洞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洞窟从地面至窟顶高3米,面积较小</p><p class="ql-block">由于时代更迭或战乱等尚未确知的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和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文物五万多件被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门,且表层饰以壁画。藏经洞随即在大漠中封存了九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个秘室被道士王圆簶在清理莫高窟积沙时,偶然发现就在这个小室里藏有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历时七个世纪(上讫晋代,下至宋初,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七百年间连联相续)的古代各类文献资料及文物艺术品约五万余件</p><p class="ql-block">出土文献内容特别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典当买卖契约,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而且还有古汉书、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突厥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字,女真字,于阗文,古藏文等中亚和少数民族文字。在敦煌遗书中汉文文献约36000号。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数量惊人,举世罕见!</p><p class="ql-block"> 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p><p class="ql-block">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纷至沓来。他们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洪辩高僧像</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下近事女</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下持凤扇的比丘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后记</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如同一座时间的灯塔矗立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指引我们穿越千年,进去一个充满神秘和虔诚的世界。千年的风沙不断地侵蚀莫高窟的崖体和壁画,但却掩盖不了莫高窟的辉煌和璀璨。敦煌是人类的敦煌,一个让时间凝固,让艺术永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资料,有自己亲眼目睹,有现场听讲解员讲解的,更多的是从网络中搜集的资料。由于对莫高窟文物的保护,莫高窟内部禁止拍照,文中大多数照片都是从网络搜集来的,和自己在石窟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特此整理记录下来旨在供自己学习。旅行结束了,在敦煌,我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世幸福的期盼,以及对心灵净化的渴望。莫高窟于我而言,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心灵洗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