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云南紅河州 ‍ (石屏篇)

长空飞十五

<p class="ql-block">  说到云南旅游,大众的热门线路和景点多在滇西北的香格里拉、泸沽湖、丽江和滇西南的西双版纳、普洱,滇西的大理、腾冲等地,过去因公去过几次云南,顺便也游了昆明、大理、洱海、石林、丽江、香格里拉等处,我们这次的游玩路线是:用八、九天的时间经昆明去陌生的、位于滇东南紅河州境内的石屏县,蒙自、弥勒等3个县市,因都是鲜有听闻之地,以致期盼感、新鲜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主要活动的石屏、蒙自、弥勤都属滇东南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设在蒙自市。 </p><p class="ql-block"> 红河是一片文化沃土,民族文化、儒家文化、近代工商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滇越铁路、千年紫陶、百年云锡、红河卷烟、过桥米线等驰名中外。孕育了清末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世界著名大数学家熊庆来、清末巨商王炽、民国时期治理新疆17年的杨增新、抗日名将张冲等杰出人物。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曾迁来蒙自,朱自清、闻一多等曾住蒙讲学。这里留下了云南的多个“第一”: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第一个邮政局(电报局)、第一个海关、第一家外国银行,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p> <p class="ql-block">  紅河州下辖13个县、市</p> <p class="ql-block">  石屏县位于蒙自市西北隔着个旧市、建水县,弥勒市在蒙自市北面中间隔一开远市。除合肥至昆明来回是飞机外,紅河州境内的几处游玩我们都是乘火车或汽车前往。</p> <p class="ql-block">  4月14日我们一行六人从合肥飞至昆明,因去石屏没有火车,故15日我们乘城际列车先到建水,再改乘包车至石屏。</p> <p class="ql-block">  从昆明至建水约两小时,出站后包车驶向约50公里外的石屏县。</p> <p class="ql-block">  载我们去石屏的汽车在建水火车站等我们。</p> <p class="ql-block">  中途在异龙湖服务区休息</p> 《石屏篇》 <p class="ql-block"> 石屏是我们这次游云南紅河州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石屏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甚至都未听说过,然而就是这个被一些人淡忘或忽略了的弹丸僻地、仅有30万人口、140多亿GDP的石屏小县,但她的文化却灿烂辉煌得令人目眩。两天下来石屏让我们深深地爱上它並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进了这座通贡门,就从新城区进入了石屏古城,我们住的民宿就在古城内文庙旁。</p> <p class="ql-block">  到达石屏入驻古城区异龙镇位于老县衙和博物馆边上的一户民宿,站在窗前文庙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榻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  在房间凭窗俯视,文庙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诸天寺街与我们驻地一路之隔。</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老县衙</p> <p class="ql-block">  老县衙院内的办公房已辟为石屏典藉馆</p> <p class="ql-block">  石屏是一座低调到让人心疼的小城,这座藏在滇南已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布局独特,形状像个横圆形的龟背,街巷按照八卦阵图演变成九宫阵式布局,古城内没有一条直街,也没有一条直巷,全是弯弯绕绕的。走在里面,好像都能听见过去的热闹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烟火气。古城内列入保护的古民居比比皆是,被誉为“滇南明清民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逛诸天寺老街</p> <p class="ql-block">  这条著名的诸天寺老街的尽头正对着我们住的那排民宿。</p> <p class="ql-block">  背后是诸天寺街,进了花鳥古玩市场门楼后路右边就是我们下榻的民宿。</p> △石屏文庙 <p class="ql-block">  <b>  文庙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b>1341<b>至</b>1369<b>年),重建于明洪武</b>22<b>年(公元</b>1389<b>年),是古城的核心,西邻北正街,位于古城中心,保留有牌坊、泮池、大成殿、先师殿、尊经阁,木雕石刻精巧,布局严整,明、清年间数次修缮,为崇先圣、育人才之地。</b></p><p class="ql-block"> 石屏人杰地灵,是人文精神铸就的文献名邦,民风纯朴,知书达礼,儒风沿存。自元朝以来,重教兴文,明、清两代出过640个举人、77名文武进士、15名翰林和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多如狗”的人文盛世,铸就了充满浓郁书香之气的人文辉煌。</p><p class="ql-block"> 云南“一家同榜三进士”唯一纪录在石屏。</p><p class="ql-block"> 清朝,科举考试不仅云南的“四大名人”皆出石屏,而且清道光已丑科朱淳与朱家学、朱丹木两叔,同会试、共殿试皆取进士,成为“一家同榜三进士”,且朱淳高取“传胪”钦点翰林。创下云南同家同科举三人取文进士的惟一记录。</p> <p class="ql-block">  鸟瞰文庙全景</p> <p class="ql-block">  石屏文庙建筑群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几经修葺完成于民国时期。该建筑群包括石屏文庙、石屏县衙、李恒升私宅及玉屏书院,总占地面积26638.92平方米。文庙由牌坊、泮池、大成殿、先师殿等组成。石屏县衙严格按照清代官衙监制和堪舆学说建成。整个建筑体现出座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规制。李恒升私宅为木结构三进四合走马转角楼房,大小天井17个,为石屏民居的代表作。玉屏书院建筑严谨,设计精巧,由大门、牌坊、讲堂、斋舍和藏书楼等组成,反映了“礼乐相成”的传统文化思想。文庙建筑群见证了石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凸现出“文献名邦”、“重文兴教”名人辈出的特色,是石屏古城的核心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文庙全景</p> △玉屏书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玉屏书院位于石屏古城,由道光九年科进士朱雘(字丹木)于咸丰元年(1851年)捐资创建。</p><p class="ql-block"> 书院坐北朝南,占地4.95亩,建筑面积1554.8平方米。为四进院落建筑群,由大门、龙门、讲堂、学舍、山长室等组成。</p><p class="ql-block"> 书院自建成后,几易其名,但均致力于教育事业,是石屏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和见证。</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石屏文庙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州衙、文庙、玉屏书院、李恒升私宅等。</p> <p class="ql-block">  石屏县博物馆就设在玉屏书院内</p> <p class="ql-block">  朱雘字丹木,石屏人,道光己丑(1829年)进士。历官安徽绩溪、阜阳知县、无为州知州,贵州兴义府和府,江西督粮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獲负异才,所至皆有政声,其才名重一时。</p><p class="ql-block"> 咸丰元年(1851年)引疾归,捐建玉屏书院暨重修文庙。是年石屏大旱,復设米厂以救饥者,州人德之。生平学问淹博,工诗词古文。著有《经史考误》、《存雅精选》、《味无味斋诗集》诸书。</p> △经济特元---袁嘉谷 <p class="ql-block"> 袁嘉穀(1872-1937)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即经济特科状元)。云南一代名儒、国学大师、诗人、书法家,光绪皇帝称之为“无双国士”。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教授”。袁嘉穀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各省乡试试卷官、云南留日学生监督、国史馆协修、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浙江提学使和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回到云南,任国会议员、省政府高级顾间、参议,省图书馆馆长、云南大学首席教授等。</p><p class="ql-block"> 他首倡保护敦煌文物、统编我国第一部中小学现代教材、将“日曜”改为“星期”;保护进步人士、抢救杭州“文澜阁”和“四库全书”;兴办教育,使浙江当时的新式学校达到四千多所;创办报纸、、整理典籍、力荐留美学生、创办石屏图书馆和公米店、女子学堂;促进浙江图书馆与云南图书馆的交流、订正郑和籍属。</p><p class="ql-block"> 作为著名国学家,他在史学、经学、文学等方面造诣颇深,留下力作400多卷;作为诗人,挥洒爱国爱乡之诗作800余首;作为书法家,所创作“袁体”在翰墨之林中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作为“状元教授”,他乐于耕耘,桃李众多。</p><p class="ql-block"> 先生一生忧国忧民,爱国之情晚年益炽。1937年12月,正值日寇全面侵华之际,辗转于病榻之上的先生仍系念祖国安危,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声讨日寇暴行,然未得完成,就盍然长逝。袁嘉穀先生之满腹经纶、缱绻乡情,为民之公仆,为人之师表,为世之先驱,以天下之至诚,立天下之大本的精神永远存留于学子心中,勉励学子们奋勇而前。</p><p class="ql-block"> 先生所谓“滇存,吾存”即如此。</p> <p class="ql-block">  正如全国著名彝族作家李乔著文称颂:“云南石屏县进士袁嘉谷先生考了第一名,称为经济特元。这比状元还稀罕,云南人为之扬眉吐气。”张连懋赞:“特元以清代论,三百年仅有三个;以云南论,三千年仅有一个。故先生特元之高,比之状元之卑,岂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袁嘉谷政绩显赫,尤文化成果卓著。在昆明海埂“七贤庄”为他立有名贤碑,成为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大魁天下”的著名的文化名人,云南一代文化宗師。</p> △古旧老民宅四处可见 <p class="ql-block">  董淑先私宅 位于石屏县异龙镇东后街26号,建于清末,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550平方米,由大门、二门 、过厅、前院、后院、夹耳、照壁,水井、后门组成。三进两院,前院三房一照壁,后院为四合院,上堂屋为重檐硬山顶,下堂屋及耳房为单檐硬山顶两层楼房,穿斗抬梁相结合,走马转角楼,过厅和耳房有1.2米的花栏杆,花罩雕刻精致;鎏金彩绘,过厅次间雕刻四幅梅花窗,天井青石墁地,正房次间檐檩有彩绘人员印鉴。</p><p class="ql-block"> 董淑仙私宅是石屏古城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石屏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溜圆发亮的青石板路是古城最好的见证。</p> △马丽小吃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石屏后的第一餐就在街边那家央视撒貝宁曾光顾过的马丽小吃店品食了凉卷粉、烤豆腐、烤串等特色小吃,饭后在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巷间溜达,好似穿越回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  撒贝宁在马丽小吃</p> <p class="ql-block">  我在马丽小吃点了一份凉卷粉</p> <p class="ql-block">  马丽小吃店里已满,我们在店外路边支桌。</p> △石屏豆腐 <p class="ql-block">  在石屏县城里,无论在何处,只要往地下挖掘,穿过一段大约半米厚的石层,就可以挖到清澈的地下水。在县城里,几乎每个大院里都有水井。</p><p class="ql-block"> 这些水井里的水虽然清凉,却是酸涩的。这种酸涩的水则是石屏的另一种奇水,可用于点豆腐!石屏豆腐自古以来就远近闻名,既软又嫩,既滑又爽。由此制作的豆制品,如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丝都十分可口。在明清年间,还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石屏豆腐是由天然的地下水点制而 成。</p><p class="ql-block"> 在云南老子号---石屏北门豆腐厂院内就有口神奇的老井,井水就是凝固剂可以直做豆腐既不需石膏也不用鹵水,这也是石屏豆腐天下第一的关健所在,且这里的井水带出石屏就点不出豆腐,成了石屏带不走的专利。</p> <p class="ql-block">  农贸菜场里众多豆制品摊</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石屏包浆豆腐</p> <p class="ql-block">  北门豆腐厂,里面还设有豆腐博物馆。</p> △石屏老火车站和铁路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首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终点站石屏站,于1915年开始建设,历时21年多建成了寸轨铁路。</p> <p class="ql-block">  石屏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老车站月台</p> <p class="ql-block">  候车室</p> △石屏风 <p class="ql-block">  石屏风位于古城喻氏民宅内,是一万多年前形成的泉华,与地壳相连。长3.34米。宽0.48米,高2.78米。形态奇异,左似青龙,右如白虎。灵透瘦漏,巧夺天工,被石屏人视为珍宝。清代文化名人许印芳《喻氏后山歌》中写道:“孤根吐云极变态,结形立堵如屏风。筋骸皱瘦孔透漏,造作天巧非人工。”喻家曾出一解元喻节圣,也为石屏风题一对联“龙虎风云成聚会,石屏人文此根源。”历代以来,石屏风皆能吸引人们慕名观赏。</p><p class="ql-block"> “石屏”这两个字展开后,即为“石头的屏风”。</p><p class="ql-block"> 该石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孔洞,有人仔细数过,有大孔三十六,小孔三百六。这些孔洞千姿百态而又浑然一体,整个就是一座美仑美奐的屏风。</p> △通贡门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通贡门是石屏古城的 门,通贡门内外,古今两重天。</p> <p class="ql-block">  通贡门外,高楼林立,现代化新城区。</p> <p class="ql-block">  进了此通贡门就进了古城区</p>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郑营村 <p class="ql-block">  陈氏宗祠位于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由陈钧(陈鹤亭)先生创建于1925年,坐南朝北,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牌楼等组成,为两进四合院,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祠门为牌坊式,门额上刻有清光绪进士朱家宝书的“陈氏宗祠”;中殿为单擔歇山顶建筑,建于高75厘米的石台基上,四清周设有回廊,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高大雄伟。陈氏宗祠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体现了当地宗祠建筑风格。斗拱梁枋,屏门花窗皆精雕细镂,雕刻工艺精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陈氏宗祠见证了郑营村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陈氏民居即陈载东民居,位于村208号,与陈美之民居相似,属木石结构、土基为墙的走马转角四合院,坐南朝北,总进深54.6米,通面阔20米,占地1092平方米,有房38间。大门宽195厘米,高273厘米。门额上有高浮雕牡丹花一朵,青石雕成。分四进,门皆向北。后门宽132厘米,高245厘米,青石砌成。后门仅一进,门额上雕芍药花一朵。院内格扇门和窗棂上雕有花鸟鱼虫和卷草纹。</p><p class="ql-block"> 此民居占地宽阔,结构合理,气势恢宏,房内石柱、木雕,极富丽堂皇,是云南现存的具有清末建筑风格的比较完整的民居。1998年11月,陈氏民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陈载东系陈耀星的第五子,陈鹤亭五弟,从小随四兄长们耕读。其性格平和,做事心细,深得父母兄长们的喜爱。长大后机遇不佳,未能考科中举进入仕途,也未西走茶马古道,而选择到个旧洪境洞开矿干实业。</p><p class="ql-block">由于他待人和气,饭管饱、工钱从优,多有石屏老乡聚其门下,拼力苦干,从一口小矿洞发展起来。每年要出精矿上百驮,利银不少。后还乡离开父亲陈耀星分给的老房,建此豪华居室。当建房时,大门外左前已有其他民居,他没仗势欺人,不顾风水规矩,把门建于右边,足见其为人处世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大门中堂屋、上堂屋及耳房、楼厅的楹联不复存在,唯有大门楹联尚存:</p><p class="ql-block">金风有意满稼庐,银海无声照书家。道出了宝秀坝秋来金风习习,谷饱鱼肥,庄稼人屋里喜气充盈景象。“稼庐”原意庄稼人的草庐,很见贫寒,”此处用“稼庐”二字,是房主未忘记自己是庄稼人的儿子,与周围邻居同是庄稼人,显现和睦相处、大家幸福的处世心态及不夸不耀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此房建于民国未期,整屋皆精造,本色庄重自然,其门、窗吊柱头,花枋雀替等木雕艺术确实是少有的。</p><p class="ql-block"> 屋檐口皆是牢固三重檐口花枋,中堂檐口装吊柱,柱头镂空雕灯笼造型,条纹清晰,通透连贯,造型别致,雍容华贵,气派非凡。</p><p class="ql-block">房屋各檐口柱皆由石雕花瓶、灯笼、磨盘柱脚抬垫,造型美观,防风避雨更见其效。直到如今柱脚木头无水腐之瑕,坚实地撑住这院富于历史内涵的民居。</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此房分配给30多户农户居住,也显出其极大的功能。1999年。经石屏县人民政府申报,云南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目前,石屏县政府已将该房打扫干净,用土漆漆刷一新,基本恢复了本来的面貌,又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达到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原则。</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看到的檐口柱板对,皆由云南省建设厅韩先成先生撰书,增加其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省江阴县人,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15年(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14年(1641年)1月27日。从万历35年(1607年)开始他的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半个中国的16个省区。他晚年选入云南,直至在鸡足山患病,丽江木太守送他返回故乡止,足有30年的时间花在旅行、考察和着述上。</p><p class="ql-block"> 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乌山脉的沾益县马雄山,分为南北二流,北流称北盘江,南流称南盘江,南盘江又有北源和西源之分,徐霞客为订正《大明一统志》记载中错误之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以坚强的毅力,追寻到石屏宝秀一带作了详尽的考察。他在“盘江考”中写道:“余已躬睹南盘源,闻有西源更远,直西南至石屏州,随流考之,其水源发自石屏西四十里之关口,流为宝秀山巨塘。”“巨塘”,即今赤瑞湖。</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徐霞客考察珠江西源387周年。明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农历戊寅七月,徐霞客从临安(今建水)随泸江河溯流到石屏、宝秀考察珠江西源头即今宝秀凤山关口分水岭,还到过秀山寺。霞客曾泛舟赤瑞湖,并在宝秀度过中元节。徐霞客为明代四大科学巨匠(医药学家李时珍、农学家徐光启、地理学家徐霞客、工学家宋应星)之一,比西方早两个世纪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地质先驱。</p><p class="ql-block"> 公元1641年即考察石屏三年之后与世长辞。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我们纪念徐霞客,大力弘扬徐霞客爱国求实科学精神,对于打开山门,走出封闭,治愚脱贫,发展旅游业,努力奔小康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  郑氏宗祠与陈氏宗祠平行,均坐落在中街上方,位于村东头,临街面,坐南朝北。郑氏是村中大户,是最早到郑营落户,开村辟寨的军户之一。且是众军户之首,故郑营村才以“郑”字开头。</p><p class="ql-block"> 郑氏子孙继承了祖先崇武的传统,故村中的“武魁”“司马”均出在郑氏家族。为纪念先祖,郑氏在村中建了宗祠,并不断翻新重建,才留下今天能见到的宗祠。</p><p class="ql-block"> 郑氏宗祠分三进,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组成三进四合院,木石结构,均为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通面阔21.3米,通进深33.4米,占地面积711.42平方米,规模没有陈氏宗祠宏大,但更显玲珑精巧。郑氏宗祠大门为传统建筑楼阁式,建在高77厘米的台基上,有垂带踏步4级,两扇大门板为椿木,高212厘米,每扇宽79厘米,厚6厘米。门前石门枕一对。檐枋上有雕工精致的花拱8攒,雕有龙凤、鳌鱼等灵禽瑞兽图案。凤檐板上有雕着各种图案的圆形构件9个,自东向西排列,内容有“自象卷荷叶”“鲤鱼跳龙门”“犀牛望月”“猴子摘桃”“麒麟呈祥”“龙马吐珠”“仙山蓬莱”“狮子啸天”“猛虎出山”等,其余为花鸟纹饰,皆鎏金。</p><p class="ql-block"> 郑氏宗祠大门上雕刻的金漆彩画精妙绝伦,那龙身上的金铂120多年过去,到如今还金光闪闪,颜色还清晰可辨。中殿脊檩上有墨书题记“大清光绪十三年郑氏合族人等重建”,楷书端庄遒劲。中殿内尚存六抹头椿木格扇门3扇,每扇宽53厘米,高264厘米,厚7厘米,门框上和格心上雕有卷草纹、梅花纹、博古纹和荷鹭纹。正殿西边耳房有小井一口,水旺清澈,井栏青石雕刻,圆形,高54厘米,口径47.5厘米。井旁现存本地紫石磨一座,石碓一座。现存的郑氏宗祠重建于清光绪八(1882),其时的建筑工艺已日臻完善,甚至已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从现存实物建筑看,明代以前的雕刻工艺图案呈粗犷豪放型,无精雕细琢之工,色彩也较单纯平淡。而到了清代,建筑雕琢工艺风格已由明代的粗放型转为细腻型。郑氏宗祠现存的实物构件,是能代表清末精湛的建筑雕刻工艺水平,凝聚了古代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中原优秀的艺术文化。</p><p class="ql-block"> 郑氏宗祠建造于1888年,至今已137年。1998年11月郑氏宗祠与陈氏民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郑氏宗祠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丰富了云南乃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内涵。</p> △异龙湖景区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石屏县的异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石屏人民的母亲河,座落在距石屏县异龙镇东南3公里处著名景点---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内。</p><p class="ql-block"> 异龙湖彝语称为“邑罗黑”,意思是“龙吐口水形成的湖”。</p> <p class="ql-block">  路两旁的神黄豆树,花朵绽放。</p> <p class="ql-block">县花----神黄豆树花。</p> △石屏美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除了豆腐制品、凉卷粉、米线之外,我们还在一户百年前古色古香的清朝老宅,庭院深深中隐藏着的一处美食好去处----老房子聚观庐食府里美美地吃了一餐。</p> <p class="ql-block">  在异龙湖景区内海誓山盟边的“四代农家味道”吃一顿哈尼族餐还试吸了水烟。</p> <p class="ql-block">  吸哈尼族水烟筒</p> <p class="ql-block">  西门食堂的早点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小小店堂,价廉物美,食客赢门。</p> <p class="ql-block">  豆浆里加糯米饭配油条段</p> △石屏菜场 <p class="ql-block">  逛石屏菜市,那里蔬菜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瞭乱,有些连品名都叫不出。</p> <p class="ql-block">  再见了!石屏,短短两天,我们感受到了石屏的古朴与厚重,静谧与美丽,这里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与念想。</p><p class="ql-block"> 17日下午两点,还是那辆包车,将我们载向建水,从那儿乘动车向这次紅河州之旅的第二站---蒙自市出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蒙自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