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处在巴尔干半岛的崇山峻岭之间,它有古老的奥斯曼帝国统治痕迹,也有奥匈帝国在此留下的深刻烙印,在20 世纪那场震撼世界、撕裂灵魂的残酷战争中,这座城市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静静摊开,等待着每一位旅人前来翻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波黑之萨拉热窝篇:从历史硝烟到现世安宁</b></h3><div><b><br></b></div><div><b><br></b></div> 当夜幕悄然笼罩诺维萨德,我踏上了那辆每晚八点准时出发的大巴,开启一场奔赴萨拉热窝的独特旅程。大巴晃晃悠悠地启程,我几乎全程在熟睡中度过,唯有过境安检时,才被同伴轻轻唤醒。简单得超乎想象的过关流程,下车排个队,护照核验完毕,便顺利通关,丝毫没有打乱我慵懒的夜行节奏,也让我愈发觉得,夜大巴于我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出行选择,不像同行旅伴,本就睡眠不太好,这一路,只能执着于车窗外的夜景。<br> 经过十个小时的夜行,晨曦微露,萨拉热窝的轮廓逐渐清晰。这座山城,以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闯入眼帘,错落有致的建筑依山而建,像是大地孕育出的错落音符。<br> 米里雅茨河穿城而过,这里是波黑的首都,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 我们预定的民宿隐匿在半山腰,由于行李较多,如果步行上坡,还是很幸苦的,我们就叫了出租车前往。其实民宿位置,离市中心不远,但山城独有的狭窄小路,车子只能走大路,迂回绕行才能到达。 由于在夜行中,睡眠较好,故放下行李,我就出门去玩了。<br> 萨拉热窝也不大,走着就能逛完核心的景区。当走在拉丁桥上的感觉真的很奇妙,这座看起来其貌不扬的桥,却因为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被世界铭记了下来。塞尔维亚的热血青年用手枪刺杀了坐在马车上的斐迪南公爵夫妇,从而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就是站在这个位置上开枪刺杀费迪南大公一世夫妇的。 在拉丁桥附近的建筑上,可以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弹孔,可以感觉到战争离我们并不远。 当年在波黑战争中死去的人太多了,那时全城绝大部分人都参与了战争,特别是男性,无论年龄,全部投身于战争中。为了纪念死去的人,每一处都有人死去,在死的地方,会留下一滴红色的印记,称之为“血色玫瑰”。因城内印记太多,为了减少战争对这座城带来的哀伤,让市民早日走出悲伤,政府逐渐将印记清除。如今,只留下几处印记,用于警示战争之殇,勿忘和平来之不易。 萨拉热窝在1885年成为欧洲首个也是全世界第二个全天运行路面电车的城市。各色电车在车上徜徉,想想当中的铁轨最久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不免会觉不可思议。 圣心主教座堂,是一座天主教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的大教堂,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而建造,是哥特式的建筑。 在萨拉热窝,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数世纪以来共存其中,被称为“巴尔干的耶路撒冷“。 老城中心的瑟比吉是萨拉热窝的地标,始建于1753年,其实是一座喷泉。 瑟比吉前面有一个广场,这个广场从早到晚都人来人往,大部分人会喝上一口甘甜的清泉,然后,喝咖啡、喂鸽子、发呆、看巴尔干半岛的帅哥美女。 在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声音引领来到一条小巷子里,这就是著名的铜器街,也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道,但因各种原因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规模,只有1489年始建时的三分之一。 铜器其实跟土耳其的手工铜器是一模一样的制造工艺,造工精美、琳琅满目的各式铜器,亮瞎了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br> 在逛了几家店后,还是忍住了手,因为后面的行程还长,带着不方便,否则怎么也要带一、二件回来。 下图是钟楼,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窝》里游击队员与德军激战时的制高点,也是瓦尔特游绳下来撤退的场景拍摄地点。 萨拉热窝老城中,处处都是历史的见证,都有自己的故事。这里是老城的“东西文化相遇线”,是东西文化的交汇处的印证,从这里往东是伊斯兰教土耳其街区,而往西是天主教奥地利街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标,寓意着和平、共处与包容,这也是萨拉热窝这座城市的缩写,正因如此,萨拉热窝才能成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看着太阳开始西沉,我就向老城边上的一个高点位走去,计划在上面拍一个萨拉热窝全景的落日。 当上到山顶一个观景台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一部分游人。有开心好玩的三五知己、也有爱语呢喃的情侣、还有像我们这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 由于方位不对,拍摄落日计划泡汤,但这里鸟瞰整个萨拉热窝还是很佳的位置。<br> 站在这里,看到这大片的红色房子和白色的墓地,还是十分震撼的,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开始,心中满是讶异与沉重,可了解越多,越发懂得这片土地承载的厚重。这座城市,是名副其实的“一半城,一半墓”,它曾深陷战争泥沼,长达 1425 个日夜,死亡与绝望如阴霾般挥之不去,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血泪,但凡 28 岁以上的当地人,记忆里都刻满了战争的疮疤。 但如今,漫步萨拉热窝街头,感受到的只有宁静平和。 拉丁桥上已挂满了爱情锁,锁住了无数对未来的期许,仿佛在诉说着劫后余生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铜匠街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招揽着八方游客,那跳跃的火花似是重生的希望之光。街边的咖啡香气四溢,人们坐在暖阳下轻声交谈,孩童们在广场上嬉笑奔跑,战争的伤痛虽未被遗忘,却已化作奋进的力量,滋养着这座城市重新焕发生机,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触摸到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温度,带着敬意与感动,将萨拉热窝的故事珍藏心底。<div><br></div><div><b>下一篇:莫斯塔尔:雨中的古桥古韵</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