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日子,像一本缓缓翻开的线装书,每一页都透着时光浸润过的温润。恰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那些曾经在公文里打转的文字,如今在宣纸上舒展开来;那些过去在会议中消磨的时光,现在都化作了镜头里的光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院一隅,铁锅静静架在灶台上,锅底残留的柴火气息,是记忆最好的书签。每当炊烟升起,往事的味道便随着蒸汽弥漫开来。这口老锅煮过多少故事,只有那些被烟火熏黑的纹路知道。石桌上的茶渍一圈套着一圈,像年轮般记录着每一个闲适的午后。茶水在杯中舒展的姿态,比任何公文都更懂得生命的韵律,正是“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高容展卷 诗裁云锦 墨耕烟雨;宏远适开襟 友聚松筠 杖量溪山。”对联上的墨迹在阳光下微微发亮,那些笔画的顿挫里,藏着大半生的沉淀。我总爱在暮色里铺开水写纸,笔锋掠过便泛起深黑字迹,转眼又化作水汽消散。朋友笑问为何不留真迹,我望着渐渐褪去的《赵孟頫千字文》浅笑:“墨会干,纸会皱,唯有这提笔的欢喜,永远新鲜如初。”此情此景,恰应了米芾“墨戏”之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阳能灯亮起的时刻,小院便披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灯光穿过仿真绿植的叶片,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极了老照片上的光阴痕迹。这些不会枯萎的枝叶,反而让人更懂得欣赏真实的枯荣,正如王维所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时候,最刻意的造景,恰恰能唤起最自然的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摄影成了与时光对话的方式。镜头捕捉的不仅是光影,更是心灵对世界的温柔注视。一片落叶的弧度,一朵云彩的形状,甚至是一缕炊烟的轨迹,都值得用心定格。当照片在墙上连成岁月的长廊,才明白生活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这些细微之处的累积,恰似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细腻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朗诵时,声音在空气中震颤的感觉,让文字有了真实的触感。朗诵自己的文字时,仿佛在触摸灵魂的纹路。每一个句子都是我血脉里流淌的故事,每一个词语都是我心跳的印记。声音在寂静中铺展开来,那些在纸上沉睡的文字突然被赋予了温度与重量。我能感受到创作时的心境在声波中复苏——某个韵脚藏着当时的灵光乍现,某处停顿记录着彼时的辗转反侧。这不仅是朗诵,更是一场与过去自己的久别重逢,正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深情告白。当我的声音与自己的文字共振时,创作时未察觉的深意突然明朗,就像在时光的回声里,遇见了更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的谈笑声,是这小院最生动的装饰。不需要刻意的安排,随性的相聚反而最见真情。一壶茶,几碟点心,就能让下午的时光变得珍贵,正是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闲适。在这些平凡的相处中,我们互相成为彼此生活的读者,共同书写着退休后最惬意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季节变换,小院的景致也随之更替。春日的细雨在塑料叶片上凝结成珠,“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意境油然而生;夏夜的萤火虫与太阳能灯争辉,映照出“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童趣;秋霜为石桌描边,恰似“停车坐爱枫林晚”的驻足;冬雪给铁锅戴帽,重现“夜深知雪重”的静谧。四季轮回,不变的是一颗懂得欣赏的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来,生活的艺术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看见多少;不在于经历什么,而在于记住什么。那些被公文淹没的柔情,被会议冲淡的雅趣,在退休后的日子里,都慢慢苏醒过来。就像石缝中的小草,只要给一点空隙,就能绽放出生机,正是袁枚所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心若有趣,一砖一瓦皆可入画;情若在处,一粥一饭都是诗篇。岁月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白发和皱纹,更是一双能发现美好的眼睛,一颗能感受情趣的心灵。在这方寸之地上,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样的领悟:唯有心藏情与趣,岁月方能自晴柔,恰如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人生三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