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香漫染三春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里乾坤自忘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一本好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就像交了一位挚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爱的老师们、家长朋友们,这是我们世界读书日教师阅读心得分享的最后一期了,老师们手中的每一本教育类书籍,都是通往理想教育的星光地图!在这里,前沿的教育理念指引我们在幼儿成长的星河中找准方向;科学的教育技巧让日常教学充满智慧与温情。当我们俯身倾听幼儿的心声,用书中所学读懂他们的情感需求,就能为稚嫩的心灵撑起一片充满安全感的天空;当我们践行尊重个性发展的理念,每个独特的“小星辰”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当我们不断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正是书籍智慧落地生根的最美见证——每一次充满爱意的对话、每一个默契的眼神交流,都在无声中构建着温暖的教育生态。一起走进,聆听每一个温暖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现代生活中,注意力仿佛成了稀缺资源,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让我们容易分心和焦虑。在《掌控注意力》这本书中,作者露西•乔•帕拉迪诺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注意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有效的技巧来提升专注力。书中介绍的5大情绪技巧和3大心理技巧是实打实的 “注意力秘籍”,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注意力。例如,“专注呼吸法”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能够帮助我们迅速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书中还强调了设定目标和优先级的重要性,这让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无谓的拖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信息洪流泛滥的时代,掌握注意力管理的艺术,就是掌握了开启高效、充实人生的钥匙。我相信,只要持续践行书中的理念和技巧,我将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笃定、稳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张延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与孩子们建立起有效的沟通,给予他们恰到好处的回应,一直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近期,我阅读了《刚刚好的回应》这本书,它如同一盏明灯,让我对如何回应幼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婴幼儿的心理秘密,为我们揭示了他们各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情绪表达,都蕴含着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当孩子哭闹时,可能并非是故意“操控大人”,而是他们内心的不安、恐惧或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信号;当孩子不合群时,也许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融入集体的方式,或者是在社交中遇到了困难。只有真正理解这些,我们才能用“刚刚好”去关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石军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见孩子》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教育视野。书中用细腻的笔触揭示,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哭闹、争抢玩具时,不再是简单制止,而是蹲下身观察他们的情绪,倾听无声的诉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日常中,我开始用更包容的心态解读孩子的“小叛逆”,通过游戏、对话发现他们的兴趣与天赋。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用心“看见”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用爱与智慧守护他们独一无二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尤涛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与沟通的新领悟</p><p class="ql-block"> 初捧起《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封面上孩子与家长相握的手,传递出温暖与信任,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期待。读完后,我深受触动,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新大门,对亲子沟通与教育有了全新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于我而言,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在亲子教育中干涸的心灵。它让我深刻认识到,爱孩子不仅要用行动表达,更要用智慧的沟通与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且有责任感的人。在未来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将书中所学运用到实践中,用心去倾听、理解孩子,以更科学、更温暖的方式陪伴他成长,让我们的师幼关系在爱与理解中更加深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李晓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沉下心来阅读时,能荡涤心灵。看了《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作为母亲和老师的我,有了更多的的感触和目标。这本书的作者是ALison Gopnik,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是现在世界泰斗级别的发展心理学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园丁和木匠》这本书,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作为父母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叫园丁,一种叫木匠。园丁呢,就是父母要创造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去保证土壤富饶空间安全,花花草草就能以各种你预料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氛围,比如说给他带来阳光雨露,松土施肥等等;让他长成他自己应有的模样。那木匠呢,就是不管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到了我手里都是一块木头,我都做成规格统一的桌子椅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为父母,你是愿意做一个园丁还是做一个木匠?为人父母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与孩子成长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是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其他任何五中都要长得多,这并不是巧合,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良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老师也是母亲的我,更愿意在园丁的天地里不断耕耘,为种子们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支持,让他们的人生旅程充满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陈 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的情绪如同夏日的天气,瞬息万变,他们的快乐与悲伤往往来得直接而纯粹。《透视幼儿的心理世界》这本书籍,让我能够通过现象看到孩子的“小心思”,有时孩子的哭闹并非都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获得安全感的途径。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包容与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合理表达与管理自己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与技巧。有效的沟通是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关键,我们应该学会蹲下身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幼儿心理世界的复杂与美妙。它让我更加明白,育儿不仅是一项责任,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细腻、敏感的心态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努力成为他们心中那个温暖而坚定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孙冰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给童年留白》,翻开这本书的瞬间,花草园的鲜活图景便扑面而来。以真实幼儿园为蓝本的故事里,葡萄架下的欢笑、水池边的探索、大树屋中的奇思妙想,都在诉说着童年最本真的模样。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更是教育理想落地生根的沃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最触动我的,是教育者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化作了环境中的每一处留白、课程里的每一次放手,就像作者所说,"留白是为了让孩子诗意栖居",这种回归人性的教育智慧,让我看到了尊重生命独特性的真谛——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只有俯身倾听他们绽放的声音,才能发现生命最绚烂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幼教工作者,书中的场景总能唤起我的工作共鸣。那些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日子,那些呼吸与共、教学相长的瞬间,都让我更加确信:前方或许布满挑战,但只要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我愿继续以教育为舟,在守护童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张玉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修剪”,而是蹲下身来,用一颗心去触摸另一颗心的温度。读完《教育的情调》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在孩子的眼睛里看见教育的温度,在孩子的成长中体会教育的乐趣,在孩子的世界里领略教育的情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魏晶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有力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学习的策略》这本书,我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上有了诸多新的感悟。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敏锐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尊重儿童是教育的基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发展水平。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接纳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偶尔的“小任性”,理解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在运用书中的互动策略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善于发现教育契机并适时引导也是师幼互动的关键。观察和倾听是发现契机的前提,等待和宽容则是互动中应有的态度。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敏锐,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教育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自身的状态。生活中的琐事难免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当能量不足时,很难与幼儿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因此,我们要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能量补给方式,比如在教室摆放绿植,打造温馨的环境;与孩子们一起玩有趣的游戏,分享快乐瞬间。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更好地投入到师幼互动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华老师说过,真正能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师幼互动,要回归真实的教育现场,建立亲密关系,彼此引领,共同开启全新的教育生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师幼互动的重要性和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在互动中开启充满智慧与爱的教育之旅,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教育世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班允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我阅读了《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童年》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自主游戏并非简单的“自由玩耍”,而是幼儿通过主动探索、积极互动、自我创造来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成就幼儿快乐童年的关键密码。在幼儿的世界里,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成为游戏的主人,自由地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和游戏方式。这与传统的、由成人主导的游戏模式截然不同。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自主游戏中孩子们绽放的光彩。他们在游戏中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惊叹。几个孩子用简单的积木搭建出心中的城堡;一群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模仿大人的生活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沟通、合作与责任。在自主游戏里,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赵 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聚焦质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虞永平教授的《聚焦质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思考》一书,让我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强调的“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等理念,与我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体验高度契合,也引发了我对自身工作的反思。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提出“课程游戏化”不仅是形式上的游戏,更需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发展价值。书中提到的“全收获”理念让我意识到,应引导幼儿从种植、观察、记录到分享的全过程参与,将科学探究、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融入其中。这种深度学习的思路,让我重新审视游戏设计的目标与内涵。 </p><p class="ql-block"> 关于“幼小衔接”的章节让我重新思考如何帮助幼儿自然过渡。书中反对“抢跑式”教育,强调“全面科学准备”。我调整了大班课程,减少机械书写练习,转而通过“时间管理小任务”(如自主规划活动顺序)和“情绪角”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这些改变让家长逐渐理解“入学适应”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习惯与能力的积累。 </p><p class="ql-block"> 虞永平教授的理论让我意识到,高质量课程的核心是“以儿童为本”。作为教师,需不断打破固有模式,在实践与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真正让课程成为幼儿发展的支架。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亓铨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我深刻意识到幼儿并非成人的简单缩影,他们独特的思维与情绪表达方式背后,藏着亟待被理解的心理密码。书中用丰富的理论与案例,让我学会从儿童视角解读行为、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也让我明白游戏与生活皆是滋养幼儿心灵的沃土。这不仅重塑了我的教育认知,更坚定了我以专业与共情守护幼儿成长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张 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爱的老师们,愿我们持续在与书籍相伴的旅程中,收获专业的成长,也珍藏与孩子相处的每个美好瞬间,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诗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辑:王笑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审核:张春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