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的影像记忆</b></p><p class="ql-block"><b> 每当看见我拍摄的那些具有强烈年代感的相片时,一种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能拿着相机摄影的人不多,而把纪录城市变化和民生百态作为己任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的人生故事大多留在了自己的影像记忆里。</b></p><p class="ql-block"><b> 90年代我第一次来到河北秦皇岛市,拍摄了不少人文纪实的相片,这张公用电话亭就是其中的一张。</b></p> <p class="ql-block"><b>90年代的公用电话亭!</b></p> <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我来到了山海关火车站附近,在街道的拐弯处,一个公用电话亭出现在了我右前方100多米远的地方,这正是我要寻找的公用电话亭,我的手机以经欠费停机一个多小时了,那时手机欠费,只能到手机所在地的营业厅去用人民币缴纳费用。</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个公用电话亭,给同事直拨了一个电话,请他马上就去营业厅给我的手机缴纳欠费,我与电话亭老板闲聊了一会,他说现在有手机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电话亭的生意差了不少,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停业了。</p><p class="ql-block"> 对电话亭老板的话我深信不疑,在那个通信不发达没有私人电话的年代,除了一些国家认为需要安装电话的人员和部门以外,普通百姓家里要安装电话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邮电部门设置的一些营业点,推出了面向社会的电话亭,以及后来的自行投币的电话亭,在一定成度上缓解了群众所需。</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80年代中后期,有条件的一些稍大的城市,家庭也可以安装电话了,百姓们打电话难的问题才算是有了较大改变。但那个年代国家的经济能力仍然有限,大部分家庭无力承担昂贵的费用,国家仍然保留了公用电话亭方便群众所需。</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人民的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无线网络的建设和手机使用的普及,困扰了中国几十年的通信问题终于得以彻底改变。随处可见的公用电话亭,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已经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摄影人手中的每一张老相片的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影像保证了历史真实性的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