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庆游之一 ‍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篇

江忠和

<p class="ql-block">  “山城“重庆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特别是重庆嘉陵江边的夜景,与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和上海黄浦江夜景齐名,称为中国三大最美夜景。</p><p class="ql-block"> 重庆以前曾经去过,第一次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体验长江游轮,当天飞到重庆,傍晚就在朝天门上船,三天后到达宜昌。那时还没听说有如此漂亮的夜景。第二次是2007年随政府考察团去过重庆,当晚重庆政府宴请到很晚,第二天上午就赶往成都了,也没有时间欣赏山城夜景。</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8号,侄儿爷俩特地陪我去重庆游玩,如此美景真是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重庆市,简称“渝”,别称山城、江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和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辖38个区县,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2024年末,重庆市常住人口3190.47万。</p><p class="ql-block"> 重庆市是巴渝文化发祥地,有三千余年建城史,自古被称为“天生重庆”。宋光宗先封恭王再即帝位,升恭州为重庆府,由此得名。夏商巴国在此建都,元末大夏在此建国。清末重庆开埠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使重庆成为近代中国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红岩精神起源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  4月19号上午,先去参观白公馆、渣滓洞,接受革命历史传统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白公馆】</span></p><p class="ql-block">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因白驹自诩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便用诗人的字号“香山居士”前面二字,为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附近老百姓习惯按照当地的习俗称为“白公馆”。</p><p class="ql-block"> 白公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主楼有一、二层10间房、辅楼5间房、刑讯洞共16间房。主要陈列“红岩魂——白公馆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如王朴、刘国鋕、陈然、“小萝卜头”等红岩英烈的革命事迹。白公馆是面向社会和民众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的基地。</p><p class="ql-block"> 1988年1月13日,包含白公馆在内的“中美合作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许云峰就是以许建业为原型创作</p> <p class="ql-block">  “小萝卜头”雕像</p><p class="ql-block">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小的烈士之一。他在1941年被捕,与父母一起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发育不良,头大身小,狱友们亲切地称他为“小萝卜头”。</p><p class="ql-block"> 小萝卜头于‌1949年9月6日‌在重庆歌乐山下的松林坡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8岁。这一事件发生在重庆解放前夕,是国民党政权溃败前对政治犯实施的系统性屠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1948年3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由于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p> <p class="ql-block">  爱国将领黄显声,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负责全省警务工作‌。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显声毅然投身抗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政府扣押。最终,黄显声于1949年在重庆白公馆监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p> <p class="ql-block">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白公馆时,关押在此的革命志士们得知这一喜讯后,用红背心、草纸和米粒制作了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尽管他们无法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但这面旗帜成为了他们精神的寄托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光荣的儿子,伟大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江阴老乡、革命烈士宣灏,可惜被大屠杀后连照片都没有留下。</p> <p class="ql-block">  刑讯洞是白公馆内用于审讯和酷刑的场所,体现了当时国民党特务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p> <p class="ql-block">刑讯洞内用于审讯和施刑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渣滓洞】</span></p><p class="ql-block"> 渣滓洞集中营(渣滓洞监狱、渣滓洞看守所),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现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的一部分,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200多名革命烈士就关押并牺牲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女牢2间。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刑讯室。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逃命的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三百多名革命志士,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长篇小说《红岩》即取材于此。</p> <p class="ql-block">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原名江竹君,又名江姐。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1947年,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11月,任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中共下川东地下工作委联络员;1948年6月14日,被叛徒出卖于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区)被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14日,殉难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电台岚垭,时年29岁</p> <p class="ql-block">审讯和施刑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看守所宿舍</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看守所的高墙深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办公大楼是一幢外看二层、实为三层的深灰色砖木结构楼房,坐北向南,建筑占地面积197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周恩来、叶剑英、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直常驻于此,领导国统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经修缮后试开放,首次公开展示了秘密电台、暗房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林伯渠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29日至1945年10月10日,重庆国共谈判期间,毛主席的住宿兼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饶国模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饶国模1895年生于四川大足县农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是被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饶国梁之胞妹。跨进“大有农场”大门,经过岔路口的黄桷树往上走,在距南方局和办事处大楼约四、五十米远的小路边,有一幢用红砖砌成的小楼。这栋楼房的主人,就是南方局和办事处的房东、“大有农场”的场主饶国模。</p><p class="ql-block"> 此楼占地面积7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共有房间10间。从外观上看,形似两层,内部实则三层。在建筑上,该楼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每层楼上楼的楼道都隐藏在一个房间里,而且还有一道门。不熟悉情况的人,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上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由于此楼坐落在从外面通往办事处的必经小道旁,因此它也起着保护南方局和办事处的安全,掩护和隐蔽到红岩的地下党同志和进步人士、爱国青年的作用。一些地下党的同志来南方局汇报请示工作,往往先说找“大有农场”的刘太太(饶的丈夫姓刘),再由饶国模送到办事处或通知南方局来人联系。此楼的三楼曾一度作为南方局与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与中国共产党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南方局和办事处同志们的影响和帮助下,饶国模由一个爱国主义者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48年在川东地下党最危难的时候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常委等职。1960年病逝于北京,现葬于红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重庆市人民大礼堂】</span></p><p class="ql-block">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号,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的大跨度结构巧妙结合的杰作,也是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比较建筑史》中,新中国当代建筑首次载入世界建筑史册的共有42项工程,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2013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