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学史浅谈

南海龙之吟

<p class="ql-block">编辑/易石</p><p class="ql-block">主讲/拙人</p> <p class="ql-block">一、中国印的渊源</p><p class="ql-block">中国印文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最典型的是在邮件上加封封泥作为证信出现。中国印从古至今始终伴随诚信而发展沿革。</p><p class="ql-block">中国印出现于最早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苏秦靠身佩六国相印,管理诸国。可见印是一种授权、职责、约定、信任、承诺。</p> <p class="ql-block">二、中国印纳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世界各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成功入选。</p><p class="ql-block">标志着中国印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瑰宝被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认可</p> <p class="ql-block">三、中国印起源及材料</p><p class="ql-block">古代用印的材料从战国至明清的官私印材料,以铜为主,其它有金、银、玉、铁、水晶、玛瑙、象牙、犀角、磁、紫砂、黄杨、树根、瓜蒂、果核、瓦印、石章等。</p><p class="ql-block">传说元代王冕创始以花乳石(矿物学上属叶腊石科,是属青田石一类的印材)治印,由于石质易于受刀便为人们竞相取用,从此印章由文人的自篆自刻代替了以往文人篆印工匠奏刀的形式,形成了“篆刻”这一专门性的艺术。古代不是用颜色表现,而是用凹凸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一捆奏章竹简,上奏时要将竹简捆好,糊上泥团、钤铜印(与现代阴阳文文相反,然后放在火上烧烤,促其干硬定型。奏章呈送皇帝被亲自验密拆封。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废止。</p><p class="ql-block">封泥在社会生活中也还用于封物。如把谷物等散碎食品放在罐中,为了防止别人擅自拆启,或用泥巴器口填实,然后钦盖上印。或用布器口罩住,在罐口沿下用绳扎紧盖上玺印,基本都是为了证信与保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印泥不叫印色呢?可能还是源于封泥。</p> <p class="ql-block">四、为何称篆刻家为金石家 </p><p class="ql-block">一般称篆刻家为金石家,实际上是不全面的。前人说“不攻金石,不足以言篆刻”,“金石家不必尽能治印,而以治印名家者,莫不从事金石之探讨”。</p><p class="ql-block">纵观篆刻史上的著名篆刻大师,无一不是精通金石文字的。今天对我们学习篆刻者来说,虽不能通晓全部金石学,但不可不作为有心人去关心金石学、文字学。</p><p class="ql-block">因此严格地说,不懂金石文字,不研究书法(尤其是篆书),是无法提高篆刻水平的。</p> <p class="ql-block">五、中国印的诚信价值定位</p><p class="ql-block">印章兴于商代,伴随着中国社会走过三千多年的历程。最早的印章可追溯到山东潍坊“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草字双印红陶罍(lei)”颈部压印的两个同文印迹,证明夏代已有在陶器上使用印戳的先例。</p><p class="ql-block">三代以后,印章开始普遍使用。“印者,信也”,玺印已成为古代权力的象征与凭信。如《后汉书·祭祀志》中所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印章作为一种凭信,在汉代以前(包括汉代)更注重实用性,并不在意作者是谁。</p> <p class="ql-block">六、中国印名称演变与皇权专治</p><p class="ql-block">中国印有诸多名称,不同人使用,不同时期拥有有很大区别。</p><p class="ql-block">印章一旦属于皇帝使用就称为“古玺”,成为皇帝专用印章名称变得神秘而尊贵。</p> <p class="ql-block">七、秦汉印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秦汉印是中国篆刻集大成,无论从印制内涵创意、战时临危信权及印材选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p><p class="ql-block">其一、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秦汉印在篆刻艺术上具有极高的成就。印面章法布局不拘一格,大开大合,文字与图案的搭配疏密有致,线条刚柔相济。篆、隶、楷等字诸体皆入印,极大的丰富了印文。</p><p class="ql-block">形而上的宇宙观,印外求印,以收尽奇峰打草稿,方寸之间,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其二,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战国古玺到秦汉印的演变反映了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秦汉时代兵荒马乱,战事频繁,瞬息万变,朝廷为临时委任统军将领选择使用“急就章”,封官带兵出征。如这方“莫连将军章”就属于急就章类。</p><p class="ql-block">篆刻艺术逐渐成熟,印章成为权力的象征。玺印是国君与臣下之间,表示某种政治上从联系和授于权力的凭证。在军事上上级用以调遣军队的信物,虎符左右各半,只要两相符合,即可作为验证命令正确性的法物。战事紧急,急封某将军,凿就某将军印,即急就章。政治上,用以封官晋爵。生活上,在烧制日用陶器上,趁其粘土柔软时盖在上面,制作者姓名,个别还有制作年份。宜兴紫砂壶至今在延用。竹简为官方文件,传递时,加盖泥封,盖上印,故作“封泥"。现在邮局还在邮包上加上铅封。</p> <p class="ql-block">八、中国印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印文化起源于商周,所用印章都是大篆。秦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宰相李斯统一为小篆,所以汉之前印文是大篆,秦后多是小篆。</p><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有3000年历史,但篆刻作为艺术却只有5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唐宋以后纸的广泛运用,印章开始用色(红黄墨等色),后来王冕等不满足把印章从纯粹的封泥加封分离出来,开始把印章作为艺术对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独立艺术而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文徵明有个长子叫文彭,是他发现青田石磨成印章作为印材开始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彭是篆刻艺术的鼻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从艺术欣赏性高于实用性,不同于现代各级机关公司都在塑料圆形印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2009年中国书法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即兴凑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秦汉瑰珍贯古今,铁笔龙飞舞乾坤。帝王御玺将军章,商贾黎庶印为信。不知有汉开新篇,驰骋方寸演匠心,西冷声名播五洲,举世尽尊中国印。印章称呼沿革变化:</p><p class="ql-block">一是官用印:古代帝王用印为“玺”。现代党政机构使用的圆形印章,代表官方权力和职责,只是材质发生变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将军持印为“章”,通称将军章。</span></p><p class="ql-block">二是私用印:商贾黎民百姓个人使用印章,通称为“印”。包括后来书画家姓名印、字号印等。</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首次在画作钦印证明作品的人是宋朝的范宽。五是收藏印:用于收藏品上的印</p><p class="ql-block">章,以期证明藏品的所有权和传承。我们看到的古代留下几乎所有法帖都钦有历代上至皇帝下至社会名流收藏印鉴。</p> <p class="ql-block">九、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西冷印社是中国篆刻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团体,对中国印发展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最有代表是西冷八大家</p><p class="ql-block">西冷印社坐落于杭州西湖孤山,最初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金石玩家及文人墨客召集同人发起创建。1913年,近代艺坛巨擘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播下中国篆刻传承的种子。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p><p class="ql-block">晚清民国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p><p class="ql-block">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有仓硕、老苍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人,晚清民国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p><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画家</p><p class="ql-block">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1],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篆刻四大印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