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永恒——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西湖踏雪

<p class="ql-block">安阳西北,洹水之畔,有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名曰殷墟。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统治时期,都城从“奄”(今山东省境内)迁到“北蒙”(今安阳市殷都区)并改称“殷”,史称“盘庚迁殷”。在殷共传8代12王,历时25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至商朝灭亡,逐渐沦为废墟。这里是</span>商朝迁都至此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王权和神权的象征。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以其沉默的夯土基址和精美的出土文物,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个青铜与甲骨构筑的文明高度。</p> <p class="ql-block">向往这片遗址已久,今日终于能踏上这片曾经辉煌一时的商朝都城,心情难免有些雀跃与期盼。进入门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跨越了三千多年的时空界限,去探索那个遥远而神秘的的朝代。</p> <p class="ql-block">之前只见过图片的红色大门矗立在眼前,这扇大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杨鸿勋先生根据“门”的甲骨文象形字构形和殷商纹饰设计的。门额“殷墟博物苑”五个大字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门两侧的浮雕是根据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路旁或草地上散落一些石碑,刻有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对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凝视</span>身着战袍,手持青铜钺,威<span style="font-size:18px;">风凛凛的妇好雕像,不禁使人感慨万千!妇</span>好,商王武丁的王后,是生育子嗣的母亲、是主持祭祀的大祭司、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女将军、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统帅。甲骨文中记载她曾率领一万三千名将士出征,大胜而归。她的墓葬,是殷墟中已发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骨器等珍贵文物,无一不展示着妇好的尊贵地位与非凡才华,也让后人得以窥见商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仿殷大殿,它位于殷墟博物苑中部,宫殿宗庙区最南端,东西长31米,宽13米,大殿采用传统木构架与夯土建筑技术,复原了商代宫殿的风貌。步入殿内,仿佛能听见远古的钟鼓之音,感受到那份来自三千年前的庄严与神圣。</p> <p class="ql-block">“一片甲骨惊天下”。商代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无不以刻辞甲骨来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YH127甲骨窖穴”,于1936年6月12日,考古学家在殷墟第十三次发掘中被意外发现,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的窖穴中,整齐堆放着17096片甲骨,大约17万字,堪称甲骨学史上的奇迹。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向我们诉说着那个古老时代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漫步长长的甲骨文碑廊,望着镌刻在墙上的九百多个甲骨文字和对应的释文,仿佛伸手就可以触摸到遥远的殷商文化。</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些仅存台基的宫殿遗址前,可以想象当年"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恢弘景象。虽然地上建筑早已湮灭,但那些夯土台基仍然倔强地标示着昔日的格局,周围有祭祀坑(已回填)。殷墟宫殿宗庙建筑遗址的规划宏大,基本上符合“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车马坑展厅,这里展示了6座商代车马坑遗迹和一段复原的商代道路。坑内马车上殉葬的人和马直观展现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殉葬制度。这些制作工艺复杂的马车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这些畜力车不仅用于战争和狩猎,更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来安阳前特意看了些殷墟的相关资料,当置身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地实物的冲击震撼远比看影像图片强烈。殷墟,这座商晚期的都城遗址,以繁盛的城市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和发达的青铜文明,书写了早期中国的出彩华章。它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