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发展关键期教育(九)老男人阶段

六道河

<p class="ql-block">  九、人个体生命身心发展的第九个阶段:老男人阶段。</p> <p class="ql-block">  按古人是否有生育能力划分的观点,女性四十九岁以后就进入老女人阶段,而男性六十五岁以后才进入老男人阶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p> <p class="ql-block">  意思是:男性到了六十四岁左右的时候,进入第九个生长周期,生殖系统功能衰弱,雄激素分泌减少,精子繁殖的速度和数量逐渐减少,肾脏的肾气或生物电虚弱或命门火衰,从“小孩屁股三把火”的命门火旺盛,逐渐虚弱到“中老年屁股是冰山”命门火衰,更有甚者的是三伏天穿棉衣服还不寒而栗。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来越低下,全身心功能都不同程度透支到极限了,牙齿脱落,脱发或头发失去光泽变为焦枯。</p> <p class="ql-block">  肾者,在阴阳五行哲理方面,归属于壬癸水,受五脏六腑之精华储藏或收藏,只有五脏六腑的精华之气盈满昌盛,才能往生殖系统方面疏通气血,才能将五脏六腑的各种机能充分发挥在性生活和生育功能上。现在到了五脏六腑的气血精华都衰弱的负增长,皮肤、肌肉、韧带、骨骼、骨髓、脑细胞和内脏组织,都趋向衰退和衰败的机能低下,骨骼衰败成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等病变,韧带和肌肉等软组织挛缩、硬化、钙化和骨化等病变,全身心的软组织和骨干组织都逐渐衰老到老态龙钟的地步,精子成活率低下,生儿育女的生殖功能基本丧失,自然个别年龄在八九十岁时的男性依然具备生育功能,这属于特例。</p> <p class="ql-block">  大多数男性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只是两鬓斑白了,所有头发基本上都花白了。经常感觉头重脚轻没有脚根,走起路来难免步履蹒跚,确实没有生儿育女的能力了。在生活和医疗条件较差的古代,无论男女活到七十岁的都很稀少,所以,自古就认为“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叫“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尽管现代方方面面研究证明,人们的常态寿命,应该活到一百二十岁左右,甚至还有人认为,普通人应该活到一百七十岁左右。但是,长命百岁的普通人,从古至今是很稀少的,不加以特别的注意与保养,七八十岁往往就是个体生命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  老男人阶段的身心发展关键期及教育规律。</p> <p class="ql-block">  男性(也包括女性)到了六十五岁以后也有发展关键期,这就是老年阶段的自我规划和教育,健康适应退休养老生活,老有所为,幸福快乐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不给子女和社会添过多的麻烦。从教育的角度讲,除了老年人自我规划和教育外,政府、社区和家庭要承担主要责任,对待老年人如同青少年学生一样,应给老年人开办老年大学或托养所,学习书画摄影、健身舞蹈等陶冶性情、颐养天年的课程,让老年人虽退休,也继续融入社会。老有所学才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为才能有幸福满足感,老年生活才能愉悦快乐,这主要取决于老年人自身的主动性、求知欲和学习新知的能力,同时也依赖社会给老年人创造学习的条件,提供学习的场所,支持他们学习发展。</p> <p class="ql-block">  十、结束语。</p> <p class="ql-block">  从生命的一个完整周期的整体关照出发,讨论个体生命的生长规律、积极干预和正面引导的教育规律以及与健康发展成才的人才成长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考察完教育关键期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之间各自的责任义务,明了各个生长发育关键期时期的教育内容、方法和具体措施等等,这可以看作是“大教育学”或“终生教育学”探讨的学说和理论了。之后,还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p> <p class="ql-block">  第一,孩子一生的命运主要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学校教育多么完备,也无法取代家庭教育的根基作用;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消不了教育孩子失败的后果。教育孩子要成功,就必须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正确施教才行,这与“春种秋收,不误农时”一个道理。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把正常人教养成危害社会之人,是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最大犯罪。</p> <p class="ql-block">  现阶段中国,由于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一旦教育失败,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可能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为人父母者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要想取得这种成功,就必须了解人生命的生长规律,了解不同阶段的发展关键期。只有遵循建立在生命生长规律基础之上的教育规律,才有可能走向成功。</p> <p class="ql-block">  第二,人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外乎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和成年之后的自我教育两种。前者是被动接受的来自家庭和国家的强制性教育,即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内容和教材;后者主要是成年之后的自主自觉的自我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内容,往往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学与不学、学多学少完全依赖于个人自主,全凭自己决断。生命个体的优秀与平庸,人生的辉煌与平凡,业绩成就的大与小,是由成年以后学与不学、学多学少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三,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教育,教育不能仅仅只关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也不能仅仅只关注学校的教育,应该关注人整个一生求学、工作、养老三个不同阶段的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入职后长达三四十年的自我教育,重点关注人一生不同时期的发展关键期,顺应生长规律进行正确施教,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成才之目的。这就是“大教育”或“终身教育”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  第四,研究教育规律,不仅仅要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智慧,更要研究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特别是那些符合生长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精华部分。这就像医学和生物学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从古代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受到启发,提炼“青蒿素”一样,发展创新是在挖掘继承传统文化精华中达成的,教育的进步也依然如此,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续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