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画笔之韵,摄牡丹之魂——2025年景山公园拍牡丹散记

老于(勿需送花)

<p class="ql-block">“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p><p class="ql-block">每年谷雨前后,我都会随赏牡丹、拍牡丹的各路大军如期奔赴各大公园或植物园。盛花期的那几天,我还会背上干粮、水果和水在园子里待一整天。几乎每次都是走上万步路,拍数百张片。回来后期选片时,竟选不出几张令自己心怡的照片,更谈不上有什么新鲜感和成就感。</p><p class="ql-block">新拍的照片与几年前拍的片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大都是牡丹花配上古树、古建和红墙,再或就是花朵的大头像。除以标志性建筑为背景的照片外,其余片子与在其它公园或植物园拍的牡丹几乎看不到有多大区别。</p> <p class="ql-block">为解除烦恼,我曾读过景山公园、北京动物园等多个牡丹园的不少书籍资料,结果多是作为知识留在了解的层面上,与观赏拍摄牡丹这件事仿佛始终处在两条平行线上。我自嘲自己仿佛是掉入怪圈,陷入俗套里了。</p> <p class="ql-block">我曾向多位摄友朋友道过苦水,求教拍牡丹的技巧。在他们的启发帮助下,我终于悟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p><p class="ql-block"><b>拍牡丹先要学会赏牡丹。赏牡丹贵在一个“赏”字上,“以拍代赏”不可取。拍得一张好的牡丹照片靠的不是预先设计,而是对不期而遇的发现能力。拥有知识和技能储备,具有观察和思考力的人,才会有拍摄时的相遇相知。</b></p><p class="ql-block">在牡丹美学知识和文化积累上存在短板的我,拍牡丹自然除了模仿再就是雷同。</p> <p class="ql-block">针对自己存在的短板,我决定向画匠老师讨药方,从绘画艺术和技巧中吸取赏牡丹、拍牡丹的营养,希望能<b>借画笔之韵,摄牡丹之魂。</b></p> <p class="ql-block">我向图书馆借力,向美术馆和摄影展讨取滋养。</p> <p class="ql-block">我发现过一个有趣现象:凡是到牡丹园写生作画的人普遍都很安静。他(她)们经常是在一株或几株牡丹植株旁,或观赏、或写生、或作画,安安静静做着自己的事情,一待就是很长时间,期间身体很少到处<b style="color:rgb(1, 1, 1);">游动。</b></p><p class="ql-block">我后来也渐渐成了习惯,每当我进入牡丹园,都会不由自主地寻找写生作画的老师,站在旁边仔细观察,找机会与人家交谈,学习人家的长处。</p> <p class="ql-block">老师告诉我:在牡丹园观赏或作画需要安静。写生作画是一个需要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过程。只有让自己的身心都静下来,才能做好要做的事。</p><p class="ql-block">有一句行话是这样说的:<b>“画牡丹靠欣赏,拍牡丹靠走动”。</b></p><p class="ql-block">老师强调说:依我看,在牡丹园里赏牡丹,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画牡丹、拍牡丹,也都不能停留在“看”上,而是要学会用心去“赏”。你可以AI一下,查一查“看牡丹”和“赏牡丹”的不同意思你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了。</p> <p class="ql-block"><b>老师们的观察都很仔细:</b></p><p class="ql-block">老师说观察力是作画的基本功。绘画要求对描绘的对象有精准把握。譬如画牡丹就需要注意观察牡丹花瓣的质感和纹理、花朵的娇艳姿态、色彩搭配与颜色渐变,尤其还要注意把握牡丹枝条和叶片长势的方向感,这对画的自然形态,表达空间与韵律关系,传达光影效果,体现情感意境等画面元素都十分重要。只有把控好这些细节才可能让你的作品生动,才能呈现出属于你或你喜欢的韵味和意境。</p><p class="ql-block"><b>老师们都非常讲究临场构思:</b></p><p class="ql-block">老师说自己在动笔之前会在现场做很多谋划构思工作,帮助自己明确画儿的创作方向,将现场感觉快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p><p class="ql-block">老师强调说:<b>所谓谋划,是通过对描绘对象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协调画面结构,调动画面元素,使创作过程符合自己的当下意愿。</b></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师说:画牡丹、拍牡丹,画面最好都要留有余地,“空”比“满”要好看许多,她的牡丹作画秘诀是懂得自觉运用留白技巧。</p><p class="ql-block">——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在画牡丹拍牡丹时,若恰当运用,能以“无”衬“有”,以“空”造出独特的意境,让画面更具韵味和美感。</p><p class="ql-block">——留白的“空”,可避免画面过于满实,让观者的视线和思绪有栖息与遐想之处,这样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自然就不言而喻了。</p> <p class="ql-block">作画前的谋划,这位老师说他有三个思考重点:</p><p class="ql-block"><b>——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b>既要注重牡丹整体的形态和构图,又要关注局部的细节,如花蕊的形态、叶片的脉络等,使作品在整体上力争和谐统一,在局部又有丰富的细节看点。</p><p class="ql-block"><b>——要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和情感倾向。与谋划协调神经元融入后,我就会对观察到的牡丹画面进行筛选和提炼,融入我个人的理解和想象,使我的作品即是对现实的复制,更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艺术风格。这一点你们拍牡丹的人是难以做到的。</p><p class="ql-block"><b>——要关注动态中的变化:</b>老师说,自己写生作画时,都会留意牡丹枝条或叶片在微风中的摇曳姿态,留意光线变化后的色彩转变等动态系列元素,这样才会让静态画面表现出牡丹生命的张力和活力。这一点你们拍牡丹的人可以琢磨或借鉴。</p> <p class="ql-block">按我之前理解,拍照的硬功夫是要多拍,实践出真知。多拍,可以让人直面各种拍摄场景和光线条件,更快、更直观地理解拍照原理和技巧应用,快速提升对拍照的把控能力。因此,我一直坚持<b>多拍比多学管用。</b></p><p class="ql-block">原来,多拍也需要为自己安排一个前置程序——不断提升观赏力,激发联想力,时刻注意寻找并快速抓住拍摄创意、拍摄视角和拍摄意境,让画面能按照自己的所感、所悟和所能准确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的指点帮助我拓宽了拍摄视野,使用<b>AI</b>加速了我对牡丹的观赏力、联想力和思考力的提升速度。如今,我想要的东西只要能让AI精准领会,AI给出的东西我能懂得且乐意使用,基本就能实现<b>借画笔之韵,摄牡丹之魂</b>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今年,我多次在景山公园拍牡丹,既遵循老师和摄友们的谆谆教诲,还借助于AI,练习了“诗配画,画配诗”实际操作,在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中提高了我的赏牡丹、拍牡丹的能力,初步实现了自己“借韵摄魂”的努力小目标。</p> <p class="ql-block"><b>1、红墙牡丹图:</b></p><p class="ql-block">红墙配牡丹是我在景山公园拍牡丹时的主要题材之一。今年我为拍好这类题材照片,我让自己深入体验了一把<b>“拍牡丹靠走”</b>的真滋味:</p><p class="ql-block">拍这幅照片的时间大约是上午10点钟以后,景山公园寿皇殿外东侧墙体前的牡丹花和红墙上的光影吸引了我,产生了要拍的欲望。我按照“先观赏后拍摄”的顺序,通过不断走动,左右高低和正面侧面各角度都试拍了个遍,最后用高侧位顺侧光拍摄角度完成了构图和拍摄。</p><p class="ql-block">我的体会是:面对一株牡丹花,拍摄者的周围走动就相当于产生了不同视角的多个机位,摆脱了固定机位或举手就拍的单一视角下的局限性,这个过程会让自己发现被摄物体以往不易察觉的韵味和意境,会增加拍摄的灵感,让拍出来的照片具有独特表现力。</p><p class="ql-block">不过这次拍摄经历还告诉我:走动拍摄方式只适合小众冷门拍摄地,热门聚众拍摄机位不太适合这种拍摄方式。</p> <p class="ql-block"><b>2、丹映天香:</b></p><p class="ql-block">我在景山公园拍的这幅红墙配牡丹,初看极其普通,构图不完美,画面也没有体现出什么特殊意境或特色,几乎等同于一张废片。后来我将这幅照片的名字改为“红墙牡丹图”,当时自我感觉已经够文够雅了。随后我又让豆包为这幅照片起名字。我让豆包完成的题目是:“为我在景山公园红墙下拍摄的一株红紫色牡丹照片起一个四个字且带有一些诗意的名字”,豆包很快就给出了我想要的三组答案。</p><p class="ql-block">我选用了“丹映天香”来传达我这幅照片的意境。“丹”直指红墙的浓烈色彩,“映”字构建红墙与牡丹相互映照的画面;“天香”既指牡丹香气,又暗喻其国色品质,简洁大气。</p><p class="ql-block">就这样,AI助力我“画配诗”,帮我诠释了为什么红墙配牡丹好看,受人喜爱。一个简单完整且比较有意境的构思表达,使一幅原本极其普通的红墙配牡丹照片画面瞬间就有了诗与画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3、用留白手法营造意境</b></p><p class="ql-block">绘画老师和老摄友都多次提醒我,为牡丹拍照,画面构图要多用留白手法,给观者留下想象和欣赏空间。</p><p class="ql-block">红墙牡丹,最容易练习这种技法。</p><p class="ql-block">仅要求我们在拍摄构图时,把牡丹主体放在边角处,提前为画面留出空白区域即可。比如我拍这幅红墙牡丹,盛开的牡丹花朵约占画面的1/3,将红墙背景简化为一片空白,自然就突出了牡丹花朵的姿态和神韵,增加了可进一步欣赏的意境和价值。同时,我又让豆包为我的这幅照片添加了一些雅韵:</p><p class="ql-block"><b>朱墙裁岁月,双艳占春痕</b></p><p class="ql-block">——红墙如同一把裁刀,将悠悠岁月悄然定格;右下角两朵牡丹绽放,恰似春天遗落的绝美印记。留白处似是时光的余韵,无声诉说着岁月悠长。</p><p class="ql-block">——红墙直立,似悬挂着千年古意;大片留白如未写尽的残章,两朵牡丹的倩影悄然下落,成为画面最灵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这幅牡丹红墙照片,我让豆包为我完成的题目是:“北京景山公园,一株红墙下的牡丹绽放,非常美观。请为我用两句有意境的文字描绘出它的美”。</p><p class="ql-block">豆包几乎是瞬间就给了我三个答案:</p><p class="ql-block">1. 朱墙叠影托仙袂,紫艳倾香染帝城</p><p class="ql-block"> 2. 丹垣作纸描天韵,玉瓣衔霞绽绮春</p><p class="ql-block"> 3. 红墙裁就紫云落,国色轻摇动帝京</p><p class="ql-block">我感觉这三段文字都不错,对照我的这幅红墙牡丹照片欣赏,意境满满,文化满满。不过,我把第三段文字改动了一个字,把“京”换成了“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墙裁就紫云落,国色轻摇动帝都”,暗合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b>4、残蕊映红墙与生命赞歌</b></p><p class="ql-block">这幅照片是今年我在景山公园观德殿内的西墙下,通过即时访问<b>AI,</b>获得拍摄灵感后完成的。</p><p class="ql-block">4月20日谷雨节气那天,我怀揣着朵朵牡丹饱满娇艳绽放的企盼,一清早就赶往景山公园。入园后我面前的牡丹花多是残红委地、落红狼藉的凄凉景象。看来被大家伙交口称赞的昨日春雨对于赏盛花期牡丹的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p><p class="ql-block">我想既然咱是冲着牡丹花的美来的,那就苦中作乐,在凄凉中寻找美吧!经过仔细寻找后,我发现了几棵戴着绛红色帽子的牡丹果,既藏着凋零的故事,又孕育着新生的希望,自成一抹别样的灵动。我观望了许久,琢磨了许久,脑海忽然蹦出七个字——延续生命的颂歌。</p><p class="ql-block">苦于我文字和意境贫乏,我就把“景山公园红墙背景下一枝开败凋落的粉白色牡丹花,露出戴着红帽子的果实——蓇葖果,周围还分布着刚刚倒下的鲜亮花蕊。请用富有诗意的文字描述出这个画面的意境”任务交给了豆包。</p><p class="ql-block">几秒钟后AI就同时给出我三个参考答案,我选择其中之一的文字意境,用心构图,采用“诗配画”的方式,完成了我的<b>残蕊映红墙</b>的欣赏和表达。</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残蕊映墙光影碎,牡丹香韵韵犹存</b></p><p class="ql-block">前半句“残蕊映墙光影碎”描绘了即将开败的牡丹花心,即残蕊,与红墙相互映衬,光影在其上破碎斑驳的画面,给人一种凄美且富有质感的视觉感受。</p><p class="ql-block">后半句“牡丹香韵韵犹存”则从嗅觉和韵味的角度出发,即便牡丹花夺已衰败,但牡丹的花香气和它牡丹所蕴含的韵味依然存在,牡丹的生命依然还在延续。</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再回来欣赏这幅照片时,繁花虽已谢幕,我仿佛还能闻到牡丹的花香,感受它绽放生命的魅力——以破碎之姿镌刻下永恒之美的震撼。</p><p class="ql-block">这正是:<b>红墙衬处粉香残,暮雨摧花意未阑。休叹枝头春渐老,来年新蕊破清寒。</b></p> <p class="ql-block"><b>5、红墙为幕花成韵:</b></p><p class="ql-block">4月22日,我在景山公园的观德殿外的西墙南侧,看到了一群人围着几朵牡丹在拍。当时已近中午十分,光线近乎垂直。</p><p class="ql-block">一位挎着好几部相机的大爷,挤出拍照人群,向我挤了挤眼,兴奋地大声说:“姑娘咱常见,可是好看的姑娘不多见”,我理解这是大爷在向我暗示,这株牡丹一定是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那一种。</p><p class="ql-block">我围着几位大爷大妈身后,欣赏他们展示的拍摄成果,又到远距离再次仔细观察了一下牡丹植株和周围环境。我感觉这两株牡丹枝条长得确实很有特点,并且有一粉一白两朵绽放的牡丹花朵做陪衬,瞬间就有了<b>高低错落皆成韵,一幅天然水墨中</b>的美好意境。这样即珍贵又好看且可遇不可求的美丽画面的确应该拍下来欣赏。</p><p class="ql-block">我顺着人流找到等拍人群的尾部排上了队。我当时的挂机镜头是个70~200,近距离拍摄基本无用武之地。考虑到已是中午十分,垂直光太硬,我就拿出手机顺着队伍慢慢拍,等于先热了热身。我准备下午3点钟左右换上标准头再认真拍。几番折腾下来,我完成了构思和拍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蜿蜒的老枝如岁月的笺,新绽的芳华似墨上的诗,苍老与鲜嫩在春风和阳光下相拥,为人们演绎出了枯荣交替的诗篇。</span></p> <p class="ql-block">完成拍摄后,照着手机画面,我把对画面意境描述任务又交给了豆包。</p><p class="ql-block">对照着豆包给出的意境描述,我再次排队用手机记录下了这难得的画面和意境。</p><p class="ql-block"><b>红墙为幕花成韵,赤瓣燃情粉瓣柔:</b></p><p class="ql-block">将红墙比作天然幕布,突出场景的戏剧性;“赤瓣燃情”强调红牡丹的热烈奔放,“粉瓣柔”描绘高枝粉白色牡丹的温婉缱绻,令照片画面色彩和架构对比鲜明,刚柔相济,曲枝舞影,诗意盎然,国色天香。</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的效果令我心情大好,我到树荫下喝了点水,吃了点东西,相机换上标准头,准备一展身手。</p><p class="ql-block">我跟随人流继续排队,忽然高枝条的那朵粉白色牡丹花被几位身着红绿盛装的大妈拽着拍人像时掉了,原先那个“紫瓣依枝绽婉柔,粉绡垂露立云头”的美好画面竟然瞬间成了不可复现的孤品,这个画面也成了我自己的独有共鸣。</p> <p class="ql-block"><b>6、京华春韵图:</b></p><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牡丹花与万春亭合影,是我每年都会拍的一个场景,我称其为“花亭图”。今年借力作画老师们的教诲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AI,很是令人触景生情,我今年拍到的“花亭图”形式多样,更具京华春韵图的诗意。</span></p><p class="ql-block">——远处的万春亭台与大朵牡丹花相映,春日的温柔与皇城的威仪在此交融,绘就了一幅独一无二的京华春韵图,沉醉在这古典与烂漫交织的风光之中,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国色天香攀上飞檐斗拱,万春亭便成了浮在牡丹花海中的琼楼玉宇,云影、花影、树影、亭影交织映衬,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京华春韵图。</b></p> <p class="ql-block"><b>7、瀑影凝香:</b></p><p class="ql-block">每每进入牡丹盛花期,景山公园有几处的牡丹花朵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微风吹过时,花浪翻涌,天香浮动,将附近的古老亭台染成了香雪海。</p><p class="ql-block">今年,我将更多的心思用在对这些牡丹美景的观赏上,让我获得了无穷趣味。</p> <p class="ql-block"><b>8、绛阙丹云:</b></p><p class="ql-block">一段极富诗意的配文让一幅普通的古建牡丹照片充满了宫廷贵气与梦幻色彩。</p><p class="ql-block">配文:绛色宫阙巍巍而立,粉白牡丹如云栖息。春风拂过,花瓣若雪似纱,缠绕红墙,朦胧间,是历史的深邃与生命的柔美交织,一场穿越时空的浪漫,在此定格。</p> <p class="ql-block"><b>9、翠柏苍阴庇娇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北京景山公园有不少牡丹的老枝条非常有特点。许多老师来景山公园写生作画多是冲着这些牡丹枝条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在传统中国画中,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可以表达物体的形状、体积和明暗关系。画牡丹用好线条表现,以线条概括牡丹形体,“以线立影”的效果就会即刻显现,别有意境和韵味。学习拍牡丹魂也离不开对牡丹老枝条的合理运用和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去相当一段时间,我在景山公园拍牡丹一直是花的大头照。现在看来是我的浅薄埋没了这些牡丹的自然美和独特美。</span></p><p class="ql-block">相对于油画质感,景山公园的牡丹老枝条天生更适合拍国画风韵。只要时间对、光线对,拍摄镜头用对,拍摄角度选对,苍古牡枝配上摇曳的牡丹花朵和碧绿叶片,自带构图,意境美妙,一枝便可入画。</p> <p class="ql-block">虬枝擎岁月 双蕊倚苍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苍老与鲜嫩的碰撞,让时光在此刻凝结成诗。</span></p> <p class="ql-block">粉靥凝脂映碧丛,金心点韵韵无穷。</p><p class="ql-block"> 清风漫卷香盈袖,疑是仙娥落翠中。</p><p class="ql-block">“粉白娇嫩、碧绿清香”也能表达出这幅牡丹大头像的美好意境</p> <p class="ql-block">墨紫初舒凝露华,翠绡叠影映晴霞。</p><p class="ql-block">一从幽艳破新绿,暗把春心酿作花。</p><p class="ql-block">墨紫色牡丹搭配绿色枝叶,就形成了清新自然的色调,非常可人。</p> <p class="ql-block">所谓<b>借画笔之韵,摄牡丹之魂,</b>其实是要我观赏拍摄牡丹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以“心观物、以物载情、以情悟道”,通过具象感知、意象转化、哲思升华三重路径,让牡丹成为自我精神的镜像。</p> <p class="ql-block">提高自己赏牡丹拍牡丹的水准肯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日复一日的努力,一点一滴的积累。</p><p class="ql-block">今年我观赏拍摄牡丹的最大收获是这十五个字的缩影:<b>会赏才会拍,赏牡丹之韵,拍牡丹之魂。</b>这是让我今后走向赏拍牡丹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