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长河里的母亲:从南洋到故土的生命华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当母亲节临近,思念如潮水般奔涌,脑海中满是母亲的音容笑貌,以及她波澜壮阔又温暖动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广东省梅县白渡乡,那里青山环绕,溪水潺潺,她的童年就在这充满诗意的山水间度过。在故乡的小学里,年幼的母亲如同一株渴望知识的幼苗,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p><p class="ql-block"> 1927 年,14 岁的母亲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跟随父母踏上了前往南洋印尼坤甸埠的旅程。在那片异域土地上,母亲继续在德育女校追逐学业的梦想。她在课堂上专注聆听,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用勤奋和聪慧编织着成长的篇章。毕业后的 1928 年,母亲又毅然前往新加坡,进入中华女子学校。三年的初中时光里,她不仅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还接触到了多元的文化与思想,这些经历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1931 年,母亲随父母回到国内,定居汕头市。同年六月,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她成功考进广州妇孺助产学校。在那里,她日夜苦读,认真钻研每一项助产知识和技能,解剖室的灯光、模拟操作的场景,都见证了她为梦想拼搏的身影。1933 年六月毕业后,她并未停下脚步,又进入广州市救护调剂学校深造。终于,在 1934 年六月,母亲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艺,踏入广州市泽民医院,开始了她的助产及护士生涯。此后,她辗转于增城县救济医院、广州市立医院,每一个岗位上,她都用爱心和责任心呵护着每一位患者。</p><p class="ql-block"> 然而,1937 年,战争的阴云笼罩了广州。日寇的轰炸让这座城市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与混乱,母亲无奈之下,于年底辞职,陪伴着外祖母回到了原籍梅县白渡乡。</p><p class="ql-block"> 1938 年,经亲戚介绍,母亲与在松口开诊所的父亲相遇、相知、相爱,并步入婚姻殿堂。婚后,她全身心投入到诊所的医疗和助产工作中。父亲负责诊断病情,她则细心照料患者,协助父亲完成各项治疗。两人携手,在小小的诊所里,为无数家庭带来健康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1945 年,抗战胜利的曙光终于到来。1947 年 6 月,母亲和父亲迁至汕头市,在汕头民族路 203 号开设诊所。在这里,母亲的医术和仁心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她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如同亲人,耐心倾听他们的病痛,用温暖的话语安抚他们的不安。</p><p class="ql-block"> 1952年,为响应建设国防公路的号召,父亲奔赴海南岛。母亲毅然挑起家庭的大梁,不仅默默操持着柴米油盐,更将心血倾注在子女的教育中,用坚韧与爱守护着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1956 年 7 月,母亲响应市卫生局的安排,来到农具机械厂担任医务工作。同年 11 月,她又被调到市建筑公司诊所。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她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兢兢业业。1958 年 10 月,母亲进入汕头市第八中学卫生室。在这里,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学校的医疗卫生工作。学生们生病时,她是悉心照料的 “白衣天使”;预防疾病时,她是耐心讲解卫生知识的 “守护者”。就这样,母亲在这个岗位上默默耕耘,直至退休,用一生诠释了对医疗事业的执着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如今,母亲虽已在天堂,但她的故事、她的精神,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愿在那遥远的天际,母亲一切安好,快乐幸福。</p> <p class="ql-block">上面相片摄于广州,母亲亲笔签名!</p> <p class="ql-block">我外公一家四人。</p> <p class="ql-block">外公外婆在印尼坤甸的合影,相片的缺角是给日本飞机轰炸,炸弹弹片削掉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母亲到新加坡读初中,新加坡中华女学校。</p> <p class="ql-block">中华女学校教室楼。</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女子学校学生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学校女生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宿舍内睡觉的行军床,记得小时候还見过行军床,应该是母亲带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新加坡读书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和好同学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广州医院工作时的相片。</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外婆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爸妈在梅县松口结婚相片。</p> <p class="ql-block"> 1952年,为响应建设国防公路的号召,父亲奔赴海南岛。母亲毅然挑起家庭的大梁,不仅默默操持着柴米油盐,更将心血倾注在子女的教育中,用坚韧与爱守护着这个家。</p><p class="ql-block">父亲赴海南参加国防公路建设医疗队临行前,在汕头市民权路镇华里8号家的外埕全家合影。这张照片由父亲的老邻居、好友——梅花相馆的饶荣吉先生拍摄并赠予。在相片的第一排中间C位,是我的外婆,她目光慈祥,周身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宛如整个家庭的定海神针,为这份即将远行的离别添了几分安心与力量 。</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父亲在中山公园九曲桥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中山公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兄嫂回汕探,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兄嫂回汕探亲,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二兄嫂回汕探亲,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亲笔字。</p> <p class="ql-block">细妹与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成长路上,父母的爱如同永不熄灭的明灯,始终照亮前行的方向。父亲用沉稳的教诲为我们指引道路,母亲则以细腻温柔的关怀,将鼓励化作涓涓细流,浸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些挑灯夜读时递来的点心,考试失利后温暖的拥抱,面对抉择时充满信任的眼神,都成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在母亲日复一日的呵护与鼓舞下,我们兄妹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在爱的滋养中茁壮成长,最终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收获了令人欣慰的人生硕果。</p><p class="ql-block"> 大哥,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级别的专业造诣,在古生物研究领域潜心钻研,成果丰硕。</p><p class="ql-block"> 二哥,曾任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院长,作为教授的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同时还担任广东省政协常委,行政级别为正厅级,在音乐教育和学术领域成就斐然,为推动音乐事业发展贡献卓越力量 。</p><p class="ql-block"> 三哥,毕业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了一名高级教师,多年来坚守教育一线,培育无数人才。</p><p class="ql-block"> 我阿昌 ,1966年从汕头一中高中毕业,老三届,1968年成为下乡知青。通过自身不懈努力,1986年毕业于广东广播电视大学,1994年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现担任汕头市斯威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在会计、审计行业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细妹1969年汕头金山中学高中毕业,响应时代号召,上山下乡至海南建设兵团十师八一农场。艰苦的知青岁月磨炼了她的坚强意志。后来招生进入广东省水利电力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分配到佛山供电局工作,在电力事业默默耕耘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相片五兄妹2015年摄于汕头市海滨路长廊上。左1细妹、左2大哥、中间二哥、右2三哥、右1阿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