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纪国是古代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姜姓,传说从公元前十一世纪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纪国的统治区域在今天的寿光、青州、昌乐、莱阳一带,国都遗址“纪台”,至今犹存,位于今寿光市纪台镇纪台村。</p><p class="ql-block"> 《春秋》留下的所有史料当中,关于纪国最后的记载是在公元前690年。《春秋左传》记载: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p><p class="ql-block"> 纪国从史书消失90年后,纪王墓出现在纪王崮顶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考古专家任相宏认为,考古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事物,要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具体到纪王崮古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单独一个山头不能维持长久存在,纪王崮应和“山下”有所联系。</p><p class="ql-block"> 早在2008年,任相宏就带领学生在离纪王崮北边不远的东安古城作专题调查。他认为,纪王崮和东安古城是有所联系的。</p><p class="ql-block"> 东安古城过去属于沂水,遗址位于今沂源县东里镇东安村中,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2008年发现有龙山、商、春秋、汉代等时期的城墙,可证古城历史达4500余年。</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在纪王崮山底下的一个古村里发现了一段城墙遗迹的墙基,这个墙基一直蜿蜒到了纪王崮顶下西南角的不远处,是一段比较封闭的城墙。</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条线索,任相宏很重视,他考察走访、查阅史料,得出结论:这段断墙名为拦马墙,与纪王崮顶遥相呼应,构成两座城堡,完全暗合古代防御城堡的构建格局。还有一点更重要,任相宏发现:拦马墙上的山门正好与纪王崮上的走马门相对,形成了一个通道,沿着这个通道一直走,会发现它竟然连接着东安古城。根据可靠的文献记载,东安古城一带春秋时期属于纪国的采邑——浮来邑,其范围当时覆盖了今天沂源东部、临朐南部、沂水西北部、蒙阴北部一带,规模可观,东周时期是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纪王崮和东安古城联系了起来,有柳暗花明之感。东安古城曾是纪国领土的最南端,如果纪王崮是东安古城所依托的山城,那么纪王崮墓的主人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纪王。</p><p class="ql-block">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这段记载,是说周王听了纪侯的谗言烹杀了齐哀公,齐、纪两国因此结仇。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齐襄公出兵伐纪,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半夜出逃,在正史上从此失去了踪迹。</p><p class="ql-block"> 纪国和齐国根本矛盾还是经济利益,纪国临海富有卤水,盐业发达,齐国想侵占。《春秋左传》记载的“纪侯大去其国”的“国”,古代专指国都,对于“去”字,史学界争论不休,有亡国和逃离两种说法。这里偏向于‘逃’,纪国当时并没有亡国,纪侯也没有出国,只是跑到了纪王崮当了‘山大王’,依靠天险抵抗齐国。”</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一年成书的《沂水县志》中记载:“纪王崮,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侯去国据此。”纪国和鲁国世代通婚,纪王崮离鲁国不远,地形险要,纪侯逃亡至此而停驻下来,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当地人传说纪侯在当地传了三代——任相宏认为,如果一代人按二三十年计算,从“大去其国”的公元前690年算起,三代人正好是公元前600年附近,这和墓葬的年代非常吻合。</p><p class="ql-block"> 纪侯孙辈的时候,齐国攻陷东安古城,纪王崮上的墓地来不及建成,成为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至于一批青铜器的铭文被人为磨去,有专家认为这些青铜器可能是战乱当中掠夺来的,有些铭文必须抹去;也可能的是:上面铭文本来就是纪侯的,但因为齐国在纪国原封地拥立纪侯之弟纪季为王,逃亡的纪侯不好再用这样的铭文,故抹去。纪王之弟纪季留在酅(xī),齐改酅邑为安平。1969年,烟台南郊发现一座春秋早期墓葬,从青铜器上的铭文看器主为纪侯之弟。</p><p class="ql-block"> 对纪王崮古墓的由来,目前仍是一种基于逻辑的猜想,但考古要的是百分百的确凿,真相如何,还有待于未来东安古城及周边文物的更多考古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