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连载)报海浮沉

费明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那场突如其来的报刊合并,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在我们这群媒体人的心头拉开了序幕。那是一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青年刊物的老总与我,被历史的车轮推到了风口浪尖,被任命为青年报的正副总编辑。我们肩并肩,站在了这座即将风雨满楼的航船之上,面对着波涛汹涌的未知。</p> <p class="ql-block">原青年报负责的副总编辑与另一位副总,带着各自的故事与梦想,汇聚到我们这个新的领导班子中。但眼前的景象却不容乐观,青年报本身已如风中残烛,亏损的阴影如影随形。而今,合并带来的人员激增,更是将那本已摇摇欲坠的财务天平,推向了更加危险的边缘。人力成本的攀升,如同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住了我们前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中层干部们的心,此刻也如秋天的落叶,随风飘荡,不知归处。人多岗位少的现实,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切割着每个人的神经。稍有不慎,这片看似平静的湖面下,便可能掀起滔天巨浪。我们,仿佛坐在了火山口上,感受着那来自地心深处的炽热与不安。</p><p class="ql-block">面对这千疮百孔的局面,我与老总开始了深夜的长谈。灯火阑珊处,我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与决心的光芒。人员安排上,我们决定采取分流策略,如同疏导洪水般,将那些未正式入职的人员送回原单位,给予他们一个安稳的归宿。而对于那些愿意留职停薪、外出闯荡的勇士,我们则给予了最大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带着梦想与希望,扬帆远航。至于那些执意留下的灵魂,我们则将他们安排进了经济创收部门,让他们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价值,自负盈亏,自食其力。</p><p class="ql-block">中层干部的安置,则是一场更为复杂的棋局。我们因人设事,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与潜能,新成立了群工部、活动部等部门,将每一位中层干部都妥善安置。同时,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宣布在合并后的一年里,实行竞聘上岗,以此激发大家的斗志与潜力。</p> <p class="ql-block">两支队伍合并一处,矛盾与摩擦在所难免。我们深知,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克时艰。于是,我们再三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每个人心中都树立起这样一道信念: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领导班子更是以身作则,相互尊重,互相配合,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领导核心。明确的分工,更是让我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老总掌舵全局,我与另一位副总分管编采业务,而另一位副总则负责经营与行政。针对青年报一周出两张报纸的特点,我与分管编采的副总又进行了细致的分工,他负责周二版的新闻版,而我,则肩负起了周五版周末版的重任。</p><p class="ql-block">周末版,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舞台,成为了我施展才华的天地。为了提升其版面质量,增加可读性,我精心策划了大特写版面,专登千字特稿。那些来自北京与上海的优质作者,如同璀璨星辰,被我引入青年报的怀抱。他们笔下的新鲜事、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拂过读者的心田。我为他们专门开设专栏,让他们的文字在青年报上绽放光彩。其中,《热点追踪》栏目更是如同一匹黑马,脱颖而出,荣获了全省副刊好栏目一等奖的殊荣。</p><p class="ql-block">那些年,青年报的周末大特写版如同一块磁铁,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报贩子在街头兜售着这份报纸,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印刷厂的工人们,为了多看几眼周末版,不惜多印几张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广告客户也纷至沓来,指定要上周末版的广告,逼得我们不得不将周末版的广告价格上调,与周二版拉开了差距。这一切,都见证着周末版的辉煌与成就。</p> <p class="ql-block">活动部门的成立,更是为报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策划了一系列与青年有关的活动,拉来赞助单位协助,利用版面大肆报道,为报社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余几个经营部门也被下达了经营考核指标,责权利挂钩,考核力度空前加大。一年下来,报社的亏损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营收入逐渐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p><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我们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击中了我。总编辑即将被安排到县里去做领导工作,他走之前征求我的意见,准备向团省委党组建议提拔我为正处级总编辑。这本是一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我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用吃惊的目光看着我,不解地问道:“人家都期望晋级提升,你怎么会反对?”我告诉他,我无意在青年报干终身,等拿到三室一厅的住房后,我就要跳槽。我深知,如果现在提了正处级,我的跳槽之路将会更加狭窄。省上新闻媒体副厅级的单位仅有四家,而行业媒体的正处级单位还有十多家。我职务提升高了,往外走的机会就更小了。他被我的真诚与理智所打动,不再勉强我。</p><p class="ql-block">他走后,我继续留在青年报,配合新总编辑的工作。我不仅参与了对新人的培训工作,给他们讲课,提高他们的编采业务水平,还参与策划了重大典型的系列报道。其中,青年楷模徐洪钢的系列深度报道更是荣获了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一等奖的殊荣。我参与编辑与终审的稿件中,有近三十篇荣获了省与全国好新闻奖。我与记者采写的重大典型人物报道更是登上了《中国青年报》的头版,近万字的长篇通讯配以评论,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全国。</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审稿严格把关,杜绝了新闻报道失误的发生。涉及到攀枝花袭警事件的报道时,我坚决不发这篇稿件。而有的新闻单位刊发报道了这件事后受到了通报批评和组织处理。当时不理解的年轻同志事后感谢我当时的严格把关,说我保护了他。在青年报的七年里,我审过的稿件没有一篇闯红灯,没有一篇出现重大失实的报道。</p><p class="ql-block">这七年,是我轻松的七年。分管一张报纸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根本用不了一周的时间。这七年,也是我蛰伏的七年。我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雄鹰,只待分到三室一厅的住房后,便能展翅高飞,到新天地去拼搏一番。</p><p class="ql-block">回首那段岁月,我深感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洗礼。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从容不迫,从面对困境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运筹帷幄,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那些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为了提升版面质量而绞尽脑汁的夜晚,那些为了策划活动而熬红的双眼……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珍贵的宝藏般深藏在我的心底。</p> <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再次翻开那些泛黄的报纸,看到那些熟悉的文字与名字时,我的心中依然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那是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与珍视,也是对那段经历中所有陪伴者的感激与敬仰。我知道,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漫长与艰辛,我都会带着这段宝贵的记忆与经验,勇往直前,不断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p><p class="ql-block">(《悟透红尘70年》系列连载:80.第八章 八年副总路之报海浮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