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06年4月18日清晨,旧金山的晨雾还未散尽。大地突然如暴怒的野兽般剧烈震颤,砖石崩裂声、玻璃破碎声与人群的惊呼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3级的强震如同恶魔之手,将城市撕成残垣断壁,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里,一座木质实验室在轰鸣声中轰然倒塌,屋顶的瓦片如黑色雨点砸向地面,标本柜的玻璃迸裂飞溅,上万条用福尔马林浸泡的鱼类标本在废墟中翻滚浮沉。</p> <p class="ql-block">时任校长的大卫·斯塔尔·乔丹教授跌跌撞撞冲向废墟时,花白的头发已被灰尘染成灰色。他深一脚浅一脚踩过碎木片,膝盖被钢筋划出血痕却浑然不觉,目光死死盯着浸泡标本的玻璃瓶——那些标有拉丁文命名的标签已被震落,银色的鱼身在浑浊的液体中失去了“身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70岁的科学家突然跪在瓦砾堆上,从马甲口袋里摸出随身携带的缝衣针和细麻线,颤抖着捡起一条鲈鱼标本。福尔马林的刺鼻气味熏得他眼眶发酸,手指却异常稳当:他将标签轻轻贴在鱼腹侧面,用针穿过湿润的鱼皮,小心翼翼地打了个结——仿佛不是在缝合标本,而是在修补破碎的科学信仰。</p> <p class="ql-block">余震仍在持续,远处传来消防警笛的尖啸。乔丹教授充耳不闻,他就这样跪在废墟上,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缝完一条又一条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u>助手们找到他时,老人的衣襟已被汗水浸透,指尖磨出了血泡,面前却整齐摆着三百多条带着崭新标签的标本。</u></b>他抬头时,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这些鱼不是死物,它们是海洋写给人类的信。”</p> <p class="ql-block">三个月后,临时搭建的铁皮实验室里,乔丹教授重新坐在显微镜前。地震摧毁了他20年的研究积累,却没能动摇他眼中的火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带着学生们重新采集标本、测量数据、撰写论文,在泛黄的笔记本上写下:“科学的基石不是砖瓦,而是永不妥协的求知欲。”</p><p class="ql-block">直到1931年逝世前,这位“鱼类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仍在整理新发现的物种——那些在废墟中重生的标本,终将成为人类探索自然长河中永不褪色的坐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