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黄先生以个人观点发表文章,具有科学严谨观点。</p><p class="ql-block">马未都先生提到的学术之争,让我回想起自己学习陶瓷鉴定的那段时光。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学习“宋五大名窑”,老师讲的还是柴、汝、官、哥、定。“钧窑”并不在其中。后来因为柴窑的窑址一直没找到,也没有实物,钧窑便顶替了柴窑的位置,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关于钧窑的创烧年代,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日本、台湾、香港的一些学者,包括杨静荣等,认为传世的钧窑瓷器烧造于明初永乐年间。赵青云在七十年代初发掘钧窑窑址时,有人质疑地层没搞清楚或者存在作假的情况,因此关于钧窑创烧年代的争论持续了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一只青釉瓷碗,器型规整,色泽均匀柔和,表面光滑细腻。这让我想到钧窑瓷器的特点。钧窑瓷器是以氧化铜作助熔剂,入窑烧造时,由于放置的位置不同,在烧成阶段由氧化焰转还原焰,出窑后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的效果,有天青釉、玫瑰紫、鸡血红、猪肝紫、月白色等丰富的色彩。钧窑胎体是以煤干石粘土为原料,这种原料可塑性低,所以钧瓷胎厚。钧窑是二次烧成,先烧素坯,再挂釉。由于素坯在烧的过程中出现裂隙,二次挂釉烧成过程中裂隙进釉处则形成蚯蚓走泥纹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马未都先生的评价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钧瓷的魅力。钧瓷不仅仅是一种瓷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工匠的智慧。在欣赏钧瓷的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用心烧制瓷器时的专注与热情。这种瓷器,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将古代的技艺与现代的审美连接起来,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文化的瑰丽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对古陶瓷鉴定必须遵循严谨科学务实原则,根据历代文献和考古实物做出科学论断。不管钧瓷出于宋还是创烧于明都是祖国陶瓷史艺术瑰宝。钧瓷样式最早出现唐钧,宋代肯定🈶传承,到了明初有了成熟样式。文化一代代延续,瓷器风格一代代变化,创新一代代发展!艺术造诣成为陶瓷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