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贵州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那遥远边寨的神秘风情,西南山川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对酷爱旅游的人们有着高度的诱惑。被誉为“中国苗都”的西江千户苗寨亦成为许多初来贵州游客的必游地。</p> <p class="ql-block"> 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历史上苗族人经历了三次大迁徙,西江千户苗寨是第三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截至2024年,全寨共有1468户,6000余人,其中原住居民的99.5%都是苗族。“千户”苗寨,名副其实。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从黔东南首府凯里市打车去往西江千户苗寨,一路之上所见植被茂密,山道弯弯,两边山坡和沟谷散落着苗家的吊脚楼,有老式木结构的,更多的是新式砖木结构的 。</p><p class="ql-block"> 司机是一位苗族小哥,车开的很溜,也爱聊天,一路之上为我们讲了很多苗族的历史和传说,不到一小时就到达山寨前的游客接待中心。</p> <p class="ql-block"> 时隔八年故地重游,虽然已经没有了初时的神秘感,但仍为再次感受浓郁的苗疆风情而欣然。</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前的大广场在旅游旺季每天都有民俗仪式和歌舞表演,身穿民族服饰的青年男女和游客们热情互动,场面壮观,欢快热烈。</p> <p class="ql-block"> 村寨隆重的迎客仪式着实让人有点小冲动,同伴们争先加入,只是游客太多,而仪式时间有限,能享受到苗家小妹敬酒者廖廖,我有幸争得了一次“殊荣”。</p> <p class="ql-block"> 看不到碗里有多少酒,只觉得耳边不停的倒酒声,估计得灌进去三两多,好在度数不高,不然真就得晃着膀子走路了。</p> <p class="ql-block"> 欢快的芦笙舞,原生态的苗族飞歌,点燃了游客们的热情,纷纷加入到了广场上起舞的人群,苗家儿女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手拉手肩并肩,在春风里舞动着民族和谐共生的情谊,放飞着纵情山寨田园风光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 从游客中心广场乘坐一段景区交通车才真正到了千户苗寨的寨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寨子眼睛立刻被面前异域风情的建筑和景色吸引.寨子所处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绿翡翠般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就势,从山脚下的河边一直排列到山顶,几座山头苍松翠竹间房屋密布,户户相连,气势壮观,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也有更多层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美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寨内的风雨桥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交通功能,又为村民和游人提供了休闲和社交的场所。 </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一条漫坡的山路走到山上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俯瞰寨子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 《登千户苗寨观景台》</p><p class="ql-block"> 层峦叠翠隐千户,吊脚楼群接云霞。</p><p class="ql-block">风过竹林涌碧浪,炊烟漫处是苗家。</p> <p class="ql-block"> 寨子里的民宿很多,大多很时尚,观景台附近的的几处民宿就很有情调,凭栏远眺,山寨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寨子里随意漫步,不知东西,不问南北,悠闲浏览着身边的景致,感受着千百年来沿袭的苗家风情 ,这座世界最大的苗族村寨如今已是一座全方位的苗族历史风情展示园。连绵起伏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独具风情的廊桥,擦肩而过的苗族村民,人行其中,如走在一幅无边的动态风情画廊中。</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常见的街边建筑。</p> <p class="ql-block"> 路过也东寨门,有几位同伴腿脚不给力,大家也就打消了进入的念头。西江千户苗寨里一共有十几个村寨,也东寨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鼓是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物。</p> <p class="ql-block">芦笙广场四周回廊下是游人小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 银饰品是苗族女人的最爱,送我们来的苗族司机师傅是如此解释的:古时候苗族的男人们经常在外征战,家里只有女人,值钱的财物放在家里不安全,就全都换成银子打制成各种配饰带在身上,所以佩戴银饰就成了千百年来传承的习俗。没有去考究这个说法是否真实,不过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吧,寨子里这座硕大的银颈环造型也许是个佐证。</p> <p class="ql-block">滨城资深美女,定格苗寨时光。</p> <p class="ql-block"> 在古色古香的苗族风情展览馆的天井,留住午后阳光。</p> <p class="ql-block"> 整座寨子是依山而建,在坡度较大的山路上运送物资其它交通工具都不方便,马匹在这里便成为重要运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 资料显示,据考证,苗族先民远古时期曾居住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后因战争逐渐迁徙至西南山区。在汉文典籍文献中,西江苗族被称为“黑苗”。因历史上包括西江苗族在内的整个环雷公山地区无土司管辖,属于化外之地,又被称为“生苗”。雷公山区域苗族内部的自我划分有“长裙苗”“中裙苗”和“短裙苗”之分,按照这一分类,西江苗族属“长裙苗”。 又因为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亦称"黑苗" </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寨中的女人基本都是穿着苗族服饰,年轻些的女人穿着的要艳丽些。</p> <p class="ql-block"> 与衣着民族服饰的苗族同胞拍合影,是许多游客的关注点,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旅游业的大力开发,千户苗寨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也加速了这里商业化进程,寨子里的路两边,看到的大多是店铺,给人感觉整座寨子人都是在做生意,而农耕文化的踪迹则越来越少。如果不看寨子里的建筑和衣着苗族服饰的村民,整座寨子倒像似一座处内地集镇。</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商业街上。</p> <p class="ql-block">这段路正在改造,显得有些凌乱。</p> <p class="ql-block">定格苗寨瞬间,留住记忆永恒。</p> <p class="ql-block">摆摊卖货的村民。</p> <p class="ql-block">街边小店里常见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 游客多了,生意也好做了,同伴来了兴致也客串一把商贩。</p> <p class="ql-block">亲切的路边交流,真挚的同胞情谊。</p> <p class="ql-block"> 用了多半天时间,走马观花地游览了这座举世闻名的苗族大寨,感受着苗族山寨的独特风情,寻觅着历史发展在这座山寨留下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苗族人民逐渐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生活状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地域的偏远、交通的落后、信息的闭塞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已被打碎,伴随着国家的富强和发展政策向边远地区倾斜,这里人们的衣食住行,行为观念,发展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主流社会融合的速度越来越快,正在与全国的发展同步。与此同时,愿这里的人们依然能继续保留和传承那些承载民族记忆的优秀历史文化,让中华大地的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朵朵艳丽,各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寨里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是余秋雨为西江千户苗寨的题字——“以美丽回答一切”。这是赞美,也是期待,愿西江千户苗寨不负众望,和谐发展,成为苗族人民更加理想的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