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华表?

忆江南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就很纳闷,为啥天安门广场前要树立两根柱子,而且是柱子却不叫柱子,而叫做“华表”。</p> <p class="ql-block">这华表究竟是怎么个来历,这其中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p> <p class="ql-block">今次讲讲这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华表。</p> <p class="ql-block">《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也有 “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的记载。这其中说的“诽谤木”就是华表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这么一算,华表的历史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了,这时是尧舜时期,虽然社会很原始,但政治上已经很民主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说的这个“诽谤木”,就是尧舜时期在交通要道或朝堂竖立的木柱,官员和民众可以在其上书写谏言、评论时政。这么看来是不是确实挺民主的?</p> <p class="ql-block">原来诽谤木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见箱啊!</p><p class="ql-block">有人会说,不对啊,“诽谤”不是用谎言诋毁他人的意思嘛?</p> <p class="ql-block">其实在早期,“诽谤”二字是褒义的,意思就是进言献策,战国的齐威王采纳邹忌进言,效仿前人立与人等高诽谤之木,上挂木牌,让百官和民众评点进言,书之于木牌之上,好的建议便立即采纳改正,齐国之风大为改观。</p> <p class="ql-block">但后来到了齐宣王,齐国官场奢靡安逸之风倏shū忽复燃,诽谤之木越立越高,逐渐人不可及也,书牌进言事便成了天下笑谈,“诽谤”二字也就逐渐变成了贬义。</p> <p class="ql-block">这种从褒义变为贬义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卑鄙”原是自谦之意,现在便成了品行恶劣的意思了;“大放厥词”原意是尽情地铺陈辞藻,施展文才,而现在则是发表荒谬、错误言论的意思了。</p><p class="ql-block">这根木头因立柱顶端横木交叉形似花朵(古“华”通“花”),故称“华表木”。</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图的华表木</p> <p class="ql-block">上端的横木既可以悬挂民众的谏言,又可以用来当做交通路牌,还可以通过日影观测时间,可谓一举三得。</p> <p class="ql-block">那为啥这样一个实用的设施会演化呈一个纯粹的精神图腾呢?</p><p class="ql-block">其实这里面经历了数千年文化符号的重构,这里面交织着政治集权、技术革新与意识形态变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尽量用简单几句话梳理给大家梳理一下。</p><p class="ql-block">首先就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它同时也废除了诽谤木,禁止民间议政,这直接切断了华表和民主谏言功能的联系了。</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历朝历代给华表加上精神buff,唐朝把华表纳入皇家礼制,开始在顶端雕刻白鹤;宋朝受“云气通天”思想影响,横木演变为如意云头造型,称“云板”;元代在华表上融合了蒙汉纹饰。</p><p class="ql-block">一直到了明朝朱棣1417年迁都北京,确立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华表形态,从此华表就变成了“明君贤政”的皇权标志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将华表彻底规范化,比如规定柱高9.57m,象征九五之尊,云板镂空层数不得少于三重,象征“天地人三才”等等。</p> <p class="ql-block">栗毓美墓华表</p><p class="ql-block">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华表终于恢复了它原本民主的精神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传承的精神新图腾。</p> <p class="ql-block">那么为啥棂星门的两边要立上两根华表呢?</p><p class="ql-block">这其实也和两者表达内涵一致有关。我们上期讲棂星门其实代表了“孔子与天相通”。暗合了华表“立木通天”的原始天文崇拜。两者均有连接天地的神圣属性,构成“人-门-天”的垂直轴线。</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就来拆解一下华表,明清时期标准化的华表有五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1、柱础(基座)须弥座或者莲花座,象征“扎根大地”。</p> <p class="ql-block">2、柱身柱身与柱高比例约为10:1,通体浮雕蟠龙纹,龙身呈升腾状,象征皇权“承天而生”。</p> <p class="ql-block">3、云板形似如意云头或卷草纹,故名“云板”。我个人觉得就是以云板为分界,云板上半部分已然通天的意思。这是皇家华表特有的部件。</p> <p class="ql-block">4、承露盘最初受汉代“仙人承露”思想影响,象征“承接天泽”。</p> <p class="ql-block">5、柱顶兽</p><p class="ql-block">多为“望天犼”(《山海经》中“东海神兽”),分两种姿态,面朝宫外,提醒帝王勿耽游猎,及时理政;面朝宫内,劝诫君主体察民情。</p> <p class="ql-block">今天保存下来的华表多在皇家建筑和陵墓的前端。明清之前的多比较简单,形式也更加自由。</p><p class="ql-block">最出名应该就是北京天安门的华表了。(下图)</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清代华表(下图)</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林宋朝华表(下图)</p> <p class="ql-block">南朝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华表(下图)</p> <p class="ql-block">唐贞陵华表(下图)</p> <p class="ql-block">看完上面的华表你有没有疑问?</p><p class="ql-block">是不是感觉有些华表和佛教中的经幢很像。</p> <p class="ql-block">没错,这两者虽然有本质不同,但在佛教本土化和礼制发展过程中确实发生了些许融合。</p><p class="ql-block">比如北齐义慈惠石柱,看上去既像华表也像经幢。</p> <p class="ql-block">但它上面刻得并不是经文,而是北魏农民起义的经过,刻有很多起义英雄的名字,这不正是今天华表所要表达的民族精神吗?</p> <p class="ql-block">你看,其实文化的演进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即便毫不相干的事物也可能会在文化发展中相互渗透,含混和不清晰才是文化生命力的核心。</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聊古建也好,园林也好,都要看大的发展脉络,不要一味地抠细节。兼容并蓄才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同济大学华表</p><p class="ql-block">到此,你明白什么是华表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