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座城市从建城伊始,三千多年来从来改过名称的,就只有邯郸了。于是邯郸可以自豪地喊出“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市”。 <p class="ql-block"> 在邯郸,任何一处景点,其历史动辄就可追溯到二、三千年前。但世事沧桑,风云变幻,真正的古迹己大多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邯郸博物馆,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载体,记录了邯郸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邯郸博物馆新馆,位于市区文化艺术中心,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一个地级市的博物馆能跻身这一级次,可见其不同寻常,博物馆展厅面积15000余平方,馆藏文物近万件。当真正置身于展厅之中,时间开始以另一种密度流动。那些跨越千年的青铜、陶瓷、石刻,却以一种无声的力量震撼了我。邯郸,这座中国唯一一座三千年未改名的古城,在历史的尘埃中沉淀了太多令人惊叹的文明碎片。</p> 中央大厅 <p class="ql-block"> 大厅中央置有一组以赵王陵出土的青铜马为原型而创作的青铜马群雕,气势恢弘,重点突出了光辉灿烂的赵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厅三面墙壁还镶嵌有“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三幅锻铜壁画,面积为210平方米,集中反映了邯郸历史文化的三个重要时期,是目前国内室内锻铜壁画之最。</p> “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基本陈列 <p class="ql-block"> “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展陈。甘丹是邯郸的古称,在甲骨文、金文以及古文献中,常以甘丹指代邯郸。邯郸现在只是地级市,但早在战国时期,邯郸就是赵国的首都,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的邺城相续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时间近四百年。</p><p class="ql-block"> 展陈用四个展厅,全面介绍了从史前到现代邯郸的历史变迁。展出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展品中最早的是公元前6400年前的石磨盘、磨棍。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战国时期的铜马、金玉器等均弥足珍贵,东汉时期的“铜三通”与现在的三通,外观上基本没有差别。</p> 石破天惊,远古时代邯郸的开拓 <p class="ql-block"> 邯郸西依太行,东跨平原,黄河故道、漳、滥、洺、卫河纵横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这里有新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磁山农业文明初现。通过丰富文物和史料,展示邯郸从新石器时代到胡服骑射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磁山遗址发掘有大量的粮食窑穴遗址,图为公元前6400—前5400年代的碳化核桃。</p> <p class="ql-block"> 核心文物~人面纹石雕,后冈一期文化(公元前4500—前3500年代)。</p> <p class="ql-block"> 绳纹平裆鬲、绳绦纹浅裆陶鬲(商代出土文物)。</p> 赵都邯郸 <p class="ql-block"> 商族文化在此起源、发展,战国时代为赵国都城,汉代是著名商业都会。春秋后期,邯郸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和冶铁中心,其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数量可观,具备都城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邯郸背靠太行,南临漳河,靠近中原,邻接齐魏,是“四战之地”,军事地位也非常重要。赵国选择已经兴起的邯郸作为都城,政治经济中心从黄土高原腹地走向平原。</p> 胡服骑射 <p class="ql-block"> 赵国定都邯郸后,政局内忧外患。为摆脱困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由此赵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从公元前296年起,赵国先后攻灭中山,击败林胡、楼烦,向西北拓地千里至大漠阴山脚下,赵国不仅转危为安,且南北领土连成一片,疆域空前辽阔,迎来雄强之国的全盛时代。</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战国青铜马(公元前475—前221年),早于秦始皇兵马俑200年)赵王陵二号陵出土,胡服骑射的活化石。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写实风格青铜马,比马踏飞燕早400年。</p> <br> 三尊高约20厘米的战国青铜马,一尊昂首行走状、两尊俯首低头状。与秦汉陶马的浑厚不同,这三匹铜马体态修长,马鬃被刻意塑造成辫发样式,马尾紧束成战斗时的实用造型。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青铜铜马正是那场军事革命的物证。当中原各国还在沿用战车时,赵国已建立起迅捷的骑兵部队,青铜马凝固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个民族勇于变革的瞬间。 <p class="ql-block"> 核心文物~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由铜龙、玉龙、铜虎三部分组成,铜龙居下,昂首曲颈,拱背卷尾,体表饰卷云纹;玉龙居中,青玉质,与铜龙形制相近,表面饰谷纹;铜虎居上,造型极具张力,昂首挺胸,口含红玛瑙珠,弓背垂腹,四肢伸张。</p> 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战国时期的贵族装饰品。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墓葬出土。整件饰品的工艺精湛,构思精巧,造型精美,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冶铸业和玉器手工业的高度发达。这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展示了古代工艺的卓越成就。 <p class="ql-block"> 核心文物~战国红玛瑙带钩,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p> <p class="ql-block"> 精湛璀璨的绝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透雕螭龙纹金牌饰,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赵王陵二号陵出土。</p> 兽面青铜铺首,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赵王陵二号陵出土。 治郡邯郸,天下名都,繁荣兴盛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置邯郸郡。邯郸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邢台、邯郸及河南安阳一带,郡治所邯郸,为秦代四十多个郡之一。到前202年刘邦称帝,秦代邯郸郡存在约25年。</p><p class="ql-block"> 核心文物~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p> 汉代展厅的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通体鎏金,盖顶朱雀展翅,器身浮雕云气瑞兽,极尽奢华。它是汉代诸侯王车驾上的御用酒器,设计精巧,即便在行进中也不会让酒液洒出,堪称古代"黑科技",彰显大汉雄风。 <p class="ql-block"> 大爵酒樽十分精美,邯郸博物馆的颜值担当,可与故宫的宝贝媲美。每一侧面的图案并不相同,但皆是栩栩如生。</p> 另一侧的三弓床弩,则是战国时期的超级武器,需十余人操作,射程超千米,是冷兵器时代的"战略导弹"。一樽一弩,一个象征享乐,一个代表战争,却共同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恢弘气象。 <p class="ql-block"> 凤鸟形青铜火灯,汉代(公元前206—220年)</p> <p class="ql-block"> 核心文物~汉刻度天禄架熨斗。</p> 六朝古都 <p class="ql-block"> 汉末邺城崛起,邺城也成为当时北方各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的舞台。魏晋南北朝时相继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国都,邺城做为六朝都城,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盛近四百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为邺下七子景观徐干、陈琳、刘桢、曹植、王粲、阮瑀、应玚(与场景人物从左至右对应)</p><p class="ql-block"> 三台是邺城的象征,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楼台亭榭代表,设计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三台包括金凤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分别高十余丈,各相距六十步,之间以阁道相连。建于208年到218年。其中最早建成的铜雀台,于210年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庆典。</p><p class="ql-block"> 三台位于邺城的西北角,城外即是绕城而流的漳河。城内台下,有著名的铜爵园。园内的玄武池,池水即是通过三台下面的暗道,由城外的漳河引来,并顺着城内的沟渠,蜿蜒出东城。</p> 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 <p class="ql-block"> 邯郸博物馆还有三个专题的常设展陈,其一是“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十分惊艳的专题展,主要介绍了从北魏至唐宋时期邯郸地区,佛教造像发展演变的历史。展出的佛教造像精美绝伦,形象地展示了从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到隋唐汉丰润圆美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响堂山石窟是北齐皇家石窟,其雕刻艺术融合了北魏的刚健与隋唐的柔美,形成独特的"响堂山式微笑"。展厅内的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和红砂石菩萨头像,均面带含蓄笑意仿佛看透了世间烦恼,让人不禁莞尔。</p> <p class="ql-block"> 北响堂山石窟第3窟(按3/5比例复原),位于峰峰矿区和村镇鼓山天宫峰西坡,现存洞窟11座。该石窟最初开凿于东魏,主体完成于北齐时期,之后各朝代均有增凿和修补。第3窟是北响堂山石窟中规模最大、开凿最早、雕刻最为精美的一个洞窟,又叫大佛洞。该洞窟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艺术成为响堂山石窟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当属北齐释迦牟尼石刻,面容慈悲,嘴角微扬,衣纹流畅如流水,展现出北齐雕刻"曹衣出水"的高超技艺。这种微笑比蒙娜丽莎早了千年,却同样神秘而永恒。</p> 核心文物~“邯郸微笑”唐代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眉弯眼眯,张嘴露舌,笑容可掬,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唐(618年—907年),常乐寺遗址出土。 <p class="ql-block"> 这尊唐代的红砂石笑面罗汉头像,最有特色,可爱至极,因其极具亲和力的笑容,被命名为“邯郸微笑”。一千多年前一个小和尚的憨笑,成为了邯郸的城市名片。</p> 古代石刻艺术展厅堪称整个博物馆质量上乘的展厅,尤其是那尊罗汉,笑容憨态可掬,眉眼低垂,神情安详,绝对是惊艳之作。 宋金磁州窑系佳器专题展 <p class="ql-block"> 邯郸博物馆的三个专题的常设展陈之一,磁州窖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窑,从北朝开始就有窑场,到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磁州窖系”,陈列展出了从唐至今的部分精品瓷器,大多属生活用具方面,契合其民窖属性。</p> 宋代经济社会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生活丰富多彩,各地名窑林立,名品迭出,烧造规模与装饰艺术全面走向鼎盛。宋金磁州窑作为北方著名的窑场,不断推陈出新,先后创烧珍珠地划花嵌彩、白地篦划花、白地黑剔花、黑釉铁锈花、白地黑绘、红绿彩与五彩等装饰名品,这种"白地黑花"的装饰风格,影响了后世青花瓷的发展,甚至被学者称为"中国最早的水墨画"。<br> 更令人称奇的是,许多磁州窑瓷器上还写有诗词、谚语,甚至广告词。比如一件瓷枕上写着"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另一件酒壶上则刻着"清酒肥羊",颇有现代"标语文化"的趣味。这些文字让冰冷的瓷器有了温度,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匠人们的谈笑与市井的喧嚣。 <p class="ql-block"> “渔樵”俚曲长方枕(元代) </p> 素三彩双龙耳花纹花瓶(金代) <p class="ql-block"> 白地黑绘花口瓶(金代) </p> 白釉点绿彩净瓶(宋代) 红绿彩善财童子像(金代) 红绿彩普贤菩萨像、红绿彩六牙白象底座 <p class="ql-block"> 白地黑绘蝴蝶纹钵(金代)</p> 白地缠枝纹钵(宋代) 绿釉缠枝牡丹纹花口瓶(金代) 珍珠地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宋代) 素三彩奇石花卉长方枕(金代) 白地黑绘莲花鸭戏图山枕(金代) <p class="ql-block"> 三彩“柳内莺吟”文字长方枕(金代)</p><p class="ql-block"> “柳内”描绘了黄莺所处的环境,代表生机、柔美与清新。“莺吟”生动地刻画黄莺鸣叫的状态,仿佛在欢快地歌唱。“柳内莺吟”营造优美、宁静、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借景抒情,烘托出一种闲适、悠然的心境。</p> 磁州窑是北方民窑的极致美学,白地黑花龙凤纹罐无疑是磁州窑的代表作。宋金时期,磁州窑以粗犷豪放的画风闻名,工匠们用毛笔直接在胎体上挥洒,寥寥数笔,龙凤便跃然器上,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家国永安瓷枕(宋代),大英博物馆藏。国内外许多知名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收藏有磁州窑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黑剔花牡丹纹行炉(宋代),美国芝加哥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邯郸,三千年的城,历史里的闪耀明星。可惜,历史厚重,少有遗存,大多只能在博物馆里揣摩。 邯郸访古,或许博物馆是最好的去处。而且,邯郸博物馆甚多。但邯郸市博物馆是最为重要、且最为全面的首选之处,,里面的展品无一不是精品,看过大为震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邯郸,这座中国唯一一座三千年未改名的古城,在历史的尘埃中沉淀了太多令人惊叹的文明碎片。</p> 后记 <p class="ql-block"> 邯郸,历史的活化石。离开博物馆时,恋恋不舍,那些文物仍在脑海中闪烁。邯郸的珍贵,不仅在于它保存了商周的青铜、战国的金玉、北齐的石刻、宋元的瓷器,更在于它像一座活化石,三千年未改名,却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或许,真正的历史不在教科书里,而在这些沉默的器物中。它们不会说话,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