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抗日老战士百岁老人张守都

山柏

<p class="ql-block">从晋西北抗战到新时代的红色记忆 </p><p class="ql-block"> 一、在日寇的铁蹄声中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p><p class="ql-block"> 1914年10月,张守都出生于山西省宁武县西马坊乡小辉窑沟村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张凤麟是清末文秀才,自幼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他,本可安守书斋,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人生轨迹。 </p><p class="ql-block">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晋西北,24岁的张守都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组织,在抗日培训班中学习了《论持久战》《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逐步成熟起来。1941年,他光荣入党,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不论日子多艰难,与群众同心到底。”他回忆道:“党旗挂起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和群众贴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  1942年6月县成立抗日政权,经过普选,选举他担任了我党抗日政权大辉沟村村长。当时村政权的活动范围包括现在西马坊乡、宁化镇所辖的50多个村子。主要任务是“四大动员”(兵员、军粮、牲畜、现金),穿梭于山村乡野,动员群众支援前线。日军侵占宁武后,对宁武至静乐沿汾河一线的大路实行了严密的封锁,从县城开始,坝上、苗庄、分水岭、东寨、二马营、头马营、山寨、宁化、石家庄都建了据点,各村都设置了村公所、维持会,设置了谍报员。抗日工作极其困难,常常被鬼子撵的东跑西窜,会在山坡上开,晚上在小煤窑中睡,饿了烧几个山药,也不敢放心大胆吃,烧的半生不熟,就把山药用衣服包起,一发现敌情,立马钻入更深的山沟。</p><p class="ql-block"> 1941年6月份左右,贺龙所领导下的120师所属的358旅八团,驻扎在了宁武境内,团部就设在离大辉窑沟10里地的后吴家沟村,大部队来了,地方工作就有了靠山。这以后,他们的工作又增加了为八团筹粮款的服务工作。他的努力工作,多次得到余秋里的称赞。余秋里将军的演讲更让他热血沸腾:“独臂将军的意志,让我决心一生追随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百岁人生的荣光与温情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宁武四区区长、县委宣传部干事,大庙公社党委书记,新堡公社党委书记等职。无论岗位如何变迁,他始终秉持“离岗不离党”的信念。特殊年代中,他历经坎坷却从未动摇,晚年仍感慨:“党旗指引的路,再难也要走到底。” </p><p class="ql-block"> 2015年重阳节,101岁的张守都家中迎来特殊客人——宁武县常务副县长任鸿宾带着500元慰问金和“百岁老人”牌匾登门探望。老人虽已行动不便,仍坚持与慰问组握手致谢。任鸿宾叮嘱随行人员:“要落实好政策,让功臣老有所依。”晚年,他常对子孙讲述抗战故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2016年,这位百岁老战士安详离世,留下《抗战时我经历的一些故事》等珍贵口述史料,成为地方党史研究的“活字典”。</p> <p class="ql-block">  张守都的一生,是“忠诚、奉献、坚守”的生动写照。他的故事被收录于《红色记忆里的宁武人》,成为当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p><p class="ql-block"> 从抗日烽烟到和平年代,张守都用百年人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面映照初心的明镜,激励后人接续奋斗。正如他晚年所书:“盛世修身成人瑞,一生奋斗写传奇。”</p> <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 周存虎</p><p class="ql-block">审核改编 张兴元</p> <p class="ql-block">山柏工作室</p>